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強調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來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準確把握並深刻理解這一重要觀點,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明確人民群眾有什麼樣的需要

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是經濟發展長期快速增長后的必然結果。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已突破8800美元,正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人民群眾收入增加,在物質生活水準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習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都是當前建設發展的重點。

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要,是指不同類別的需要。教育、就業、收入、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住房等,涉及的是民生領域;環境則涉及生態和社會治理領域。對於民生領域,要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對於生態和社會治理領域,一方面要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如轉變生態觀念,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另一方面加強社會治理創新,通過創新網格化治理、完善基層協商民主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共享共治,從而使生態和社會治理實現根本好轉,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文化建設,使人們求知、娛樂、健身等更加便利、多樣,真正實現古語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理想社會狀態。

人民群眾的多方面需要,既指事物不同方面的需要,也指需求矛盾的主次之分。就對事物不同方面的需要而言,對於同一類型或同一層面的需要,城鎮居民和農民不盡相同;城鎮職工和城市農民工、下崗待業人員的需要也不盡相同。就需求矛盾的主次而言,不同時期人民群眾需求的主要矛盾會發生轉變,如對於人民群眾期待「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過去主要矛盾是醫療衛生水平整體較低,現在的主要矛盾是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的不均等。因此滿足人民群眾不同方面需要,要對症下藥。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根本

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貫徹習總書記提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即堅持增進人民福祉、堅持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和堅持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增進人民福祉,是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多元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人民群眾的需求無論如何變化,其基礎在於做大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總量。國弱則民貧、國衰則民窮。只有做大了公共服務的總量,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個性化和定製化服務,才能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面的群眾需求。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總量擴大後人民的福祉能夠均等地增加。當前處在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這個時候如何做到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地增進人民福祉,成為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正是因為無法有效回應人民的多元化和差異化訴求,使階級裂痕增大,導致社會矛盾叢生。因此,只有堅持和發展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適合國情的道路,才能夠真正增進人民福祉。

堅持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多元性和差異性的重要手段。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都公平地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共享是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通過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共享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徵之一,但共同富裕又不止於共享,因此,我們必須著力解決好共同富裕和共享之間構成的矛盾,解決好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因時代變遷、制度差異或客觀環境變化造成的貧富差異問題。

堅持人的全面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最終歸宿。當人民群眾的各種差別性需求都滿足時,人們追求的目標就是全面發展。如果說小康社會滿足了人的基本溫飽,那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就應當著眼於增加人的幸福感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供信息化大數據服務、個性化定製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等。

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根本途徑

滿足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人民群眾需要,根本途徑是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習總書記明確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這是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的主要抓手。

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黨是領導核心,人民是主體力量。黨的根本宗旨決定了無論在什麼時候,也不論環境條件、形勢和任務如何變化,都永遠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因此,離開了黨的領導,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會失去靈魂、失去主心骨,其目標也就不可能實現。人民是實現美好生活嚮往的主體力量,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一切潛能迸發出來,為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要著力協調好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之間的關係。破除加大民生投入會阻礙經濟增長的片面觀念,通過促民生來促經濟發展。西方一些國家正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兩者關係,導致政府財政入不敷出,以致出現債務危機、政府瀕臨破產。與此相對,截至2016年,中央政府財政收入自1988年以來連續28年增長率保持在6%以上,並且對民生領域的投入逐年增加,努力保證公平與效率同頻。目前,的經濟發展不僅沒有受到加大民生投入的牽制,反而因為民生的有力保障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的良性發展。

要加強社會治理創新,建立基層治理的多元共治機制,在一些領域要由「管理」轉變為「治理」,通過自我參與來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當前的基層治理中網格化治理的運用和協商民主制度的推進,讓群眾成為治理的主體一分子,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通過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改善公共服務供給的結構和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如人民群眾期盼更好的教育,就要優化教育資源的城鄉配置,提高教育供給的公平性。人民群眾期待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就要通過加大保障力度提高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做實並完善養老金個人賬戶,提高社保資金的統籌層次。人民群眾期待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就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力度,調整住房資源配置結構的合理性與公正性,不僅使居者有其屋、更要使住者有其權。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不可能一朝滿足、一蹴而就。然而,人民的良好願望絕不會落空。習總書記「7·26」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它將引領我們通過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朝著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方向堅實前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