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美風災警示全球變暖的緊迫威脅

原標題:中美風災警示全球變暖的緊迫威脅

昨日晚間,颱風「瑪娃」在廣東沿海登陸,這是兩周內第三個吹襲廣東的颱風。所幸「瑪娃」威力較小,但「天鴿」的威力全國人民有目共睹,造成的破壞、人財損失非常嚴重。幾乎與「天鴿」同時,威力還要強上兩個等級的颶風「哈維」在美國南部肆虐,已經幾乎連續10日佔據美國媒體頭條。這些風災不應該孤立看待,極端天氣事實上警示著全球變暖的緊迫威脅。

強颱風「天鴿」,是近年來破壞力較強的一次颱風,並正面吹襲了珠江口人口較為稠密的幾座城市。在澳門境內,測得了破紀錄的持續風速,而且其風暴潮疊加天文大潮更引致珠江口地區多處嚴重洪澇,珠海和澳門的災情尤其嚴峻,成為該兩地超過半個世紀以來最慘重的風災。澳門氣象局局長甚至因太遲懸挂八號風球,令市民低估天鴿的威力而下台。

相比起「天鴿」,今年北大西洋的颶風「哈維」威力要更強(中心最大風速約為210公里/小時左右,「天鴿」約為175公里/小時)。雖然風力在歷史上排不上前列,造成的死亡人數也遠不如2005年的「卡特里娜」(30餘人對比1836人),但從關注度來說並不遜色。這是因為「哈維」的風暴潮帶來了大量的雨水,造成了嚴重的洪澇。據紐約時報的說法,「這場風暴最後過去的時候,它在德克薩斯州沿海地區傾瀉的雨水將多達15萬億加侖。形象一點講,如果所有這些水從水龍頭而不是從天空中傾倒下來,那麼根據2010年美國人的用水量來估計,這些水足夠美國所有男人、女人和孩子使用42天。這是卡特里娜颶風的兩倍多。」

美國休斯頓因「哈維」變成一片汪洋

中美兩國的近期風災都異常嚴重,但翻遍互聯網各種報道和輿論,較少人會跟全球變暖聯繫起來,尤其在中文網路上,幾乎沒有這種聲音。這也很好理解,畢竟颱風或者颶風是天氣現象,而全球變暖是氣候理論。颱風年年吹襲東南沿海,而美國的德克薩斯州更是個經常出現極端天氣的地方,跟全球變暖有什麼關係呢?更不要說,「全球變暖」在兩國都不算太有市場,美國是總統帶頭質疑,而人早就更關注霧霾議題,氣候問題在很多人眼裡已經不算個事,況且也有一大堆懷疑論者。

但事實上,中美兩國風災的肆虐,的確與全球變暖有莫大的關係。而揭示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聯繫,有助於重新引發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全球變暖對風災至少有兩方面的影響。

首先一點是,氣候科學已反覆表明,全球變暖會讓極端降雨和風暴潮洪水的發生概率有所增加。許多科學家也認為,全球氣候變暖顯著加強颱風活動,數據也顯示全球熱帶氣旋和颱風在過去30年總體有顯著增強的趨勢——比如北大西洋的熱帶氣旋,在近一百六十年中,發生的頻率明顯在增加——而且這種趨勢與熱帶氣旋和颱風發生和發展區域的海溫升高趨勢相吻合。

近一百六十多年,美國颶風的頻率有增加的趨勢,橫軸為時間,縱軸為不同級別颶風的數量

其次,海水溫度的提高,能大幅度增加風災的威力。因為較熱的海水會蒸發出較多的水蒸氣,增加熱帶氣旋的熱量和濕度,有說法是「海水的熱量,就是颱風的飯菜,水溫越高,能量越足。」一般26.5℃的水溫就能把颱風「養活了」,而「天鴿」來臨的時候,成片30℃以上的海域,讓「天鴿」越吃越肥,最終成為一次有數的強颱風。而颶風「哈維」給美國南部沿海帶來如此巨量的雨水和洪澇,也一定會有專家去評判,墨西哥灣溫暖的海水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颶風的威力——颶風肆虐時,那裡的水溫比平均溫度高出了4℃。

以上還只是全球變暖對熱帶氣旋和颱風相對直接的一些影響,由於全球大氣是一個系統,溫度變化帶來的影響比想象的也許還要更加複雜。斯坦福大學地球系統科學教授Diffenbaugh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到,北極變暖有可能會遏制高層風的步伐,而高層風本可以讓緩慢移動的風暴加速離開。

除去風災,熱浪是另一種令人矚目的極端天氣現象。Diffenbaugh教授和其同事最近發現,在他們進行過可靠觀測的全球80%的地方,全球變暖已經讓創紀錄熱浪的出現概率有所提高。這點絲毫不令人意外,幾乎每年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新聞,比如今年七月,上海氣溫達40.9℃,創145年最高紀錄。而這兩天,已經進入9月份,美國灣區還多地出現創紀錄歷史高溫,如舊金山連續兩日最高氣溫達到41℃,打破了自1874年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紀錄。

不要以為,出現熱浪躲到空調房裡就萬事大吉了。極端熱浪還有些出人意料的影響。今年6月下旬,美國航空公司取消了40多架從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出發的班機,其原因是接近48.8℃的日間高溫,導致一些飛機無法起飛。理由在於,隨著氣候變暖,空氣會不斷擴散,其密度也會有所下降。在更稀薄的空氣中,當飛機沿跑道前行時,機翼所產生的升力將會變小。因此,根據飛行器的型號、跑道長度等因素,如果溫度過高,滿載的飛機在某些時候可能無法安全起飛。這時,必須想辦法清除超額的重量,否則航班將不得不延誤或取消。

美國鳳凰城機場,一些航班因天氣過熱而取消

有研究指出,全球變暖導致的氣溫上升,將使得世界各地許多飛機在未來幾十年裡更加難以起飛。在夏季一天中最熱的時候,10%到30%的滿載飛機可能必須要清除一些燃料,減少一些貨物或乘客,或者乾脆等待氣溫降低之後才能正常起飛。

此前,在很多人看來,全球變暖的威力被誇大了,或者認為一個遙遠的威脅根本沒有那麼緊迫。但事實上,並不是只有海平面的全面上升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極端天氣的加劇已經使人類付出很多代價。

「天鴿」過後,澳門陷入了嚴重的內澇,海水倒灌造成嚴重的人財損失,「整座城市看起來就好似剛經歷一場戰爭。」而「哈維」肆虐之後,美國德州的休斯頓乾脆整個就淹在了水裡。這提醒了人們,城市面臨「XX年不遇」的極端天氣時,有多麼脆弱。而偏偏,「XX年不遇」的災害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受「天鴿」影響,澳門出現了嚴重的內澇

澳門的問題在於人口和建築的稠密,其城市的建設和規劃很難考慮到如此強的颱風,而市政配套措施能做的補救有限。休斯頓的問題則在於,城市在2000年經歷了一場熱帶風暴的肆意破壞之後,更多的人口涌了進來,這座城市和周邊地區人口從480萬人增長到今天的700多萬人,經歷一場更具破壞力的颶風后,損失自然成倍增加。

更多的人湧入了沿海的大城市,城市建成已久難以動大手術應付極端天氣——這兩項因素都不利於抵禦颱風、豪雨和洪澇。而偏偏大城市的雨量,將隨著氣候變暖而增加,「氣溫越高,城市遭遇極端內澇機會越大」,這點在去年的話題《極端豪雨模式還不能讓我們更重視變暖嗎》中,我們已經有過介紹。

這幾種因素加起來,對的東南沿海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例如廣州近幾年已經飽受內澇之苦,而深圳的海岸正在被吞噬,用於抵擋海水侵蝕的紅樹林保護區,面積對比30年前已經劇減70%。這兩座人口稠密的大城市若遭受比「天鴿」威力還強的颱風的正面襲擊,後果恐怕相當嚴重。

深圳蓬勃發展,但海岸線被侵蝕嚴重

對此,政府必須想方設法地提升防護能力,沿海社區需要將氣候信息融入自己的規劃之中。例如將社交媒體納入早期預警和反應系統中,改進撤離決策的協作。人們也必須對災害的威力做好思想準備,因為更多的威脅還陸續有來。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對於全球變暖,人們也應該儘快統一和提高認識,不要無休止陷入非科學的爭論。拒絕承認全球變暖,拒絕承認極端天氣發生的幾率在變化,意味著我們將對自己經驗之外的事件毫無準備。等到災難來的時候,再做準備,恐怕就太遲了。

此新聞來源於天天快報app熱點頻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