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田松 | 我們的文明,建立在垃圾之側

▲田松教授

作者 田 松(本號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 ◆ ◆ ◆

在每一個亮麗光鮮的城市街頭,都會堅守著一個個正襟危坐的垃圾筒。你可以把你想扔的任何東西,比如剛剛用過的紙巾,剛剛吐出來的口香糖,剛剛喝空的礦泉水瓶子……漫不經心地扔進去。這叫做愛護公共衛生。但是,垃圾筒並不是一個魔法箱,裡面顯然沒有韋小寶的化屍水,能把你扔的東西化成一汪水或者一股煙。那麼,垃圾筒里的東西又去了哪裡呢?

▲(攝於中科院科技情報中心牆外,2002年)

這個問題有點弱智,誰都知道,是我們勤勞的環衛工人把垃圾筒里的垃圾裝上了垃圾車,運到了垃圾站。但是,垃圾站同樣不是魔法箱啊?真笨啊,再運到郊外的垃圾處理場啊!處理了!!!

但是,物質不滅,能量守恆,難道垃圾處理場就有什麼魔法,能夠讓整整一座城市的垃圾憑空消失嗎?

郊外的垃圾處理場是城市居民不甚關注,不甚了解的地方。它在我們的生活之外。人們隱隱約約知道有那麼一個地方,但是很少有人去過。也許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垃圾處理場是一個能夠變廢為寶的神奇所在,就如很多人想象的廢水處理,似乎髒水流經一個裝置,就會變成乾乾淨淨的清水。曾有一個工廠做過一場科技環保秀,帶領人們參觀的廠長先生竟然豪邁地把從污水處理裝置流出的排放物接入口杯,一飲而盡!令觀者嘖嘖讚歎新技術的力量。然而,蘇楊博士撰文指出,這是胡扯!蘇博士說,實際上,即使那些達到排放標準的處理水也比天然水體之中最髒的V類水要髒得多得多。要想用這樣的水來養魚,還需要經過很多步驟,付出很多成本。要是把全部廢水都處理到這個程度,把這個廠的全部利潤都搭上也不夠。所以所謂的污水處理,歸根結底還是排放,還是要依靠天然水體的稀釋。垃圾處理場也是這樣,可能會有一部分回收,一部分焚燒,但是必然還有更大的部分,只能填埋。

看一看我們身邊的各種物品,手機、電視、計算機、玻璃杯、手提袋、小汽車……所有的東西,如果向它們問一問高更的問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會得到一個讓我們震驚的答案。當我們一步步地上溯這些東西的來源,總可以追到這些地方:原始森林、天然水體、礦藏(各種金屬、稀土元素、煤、石油);而它們的去向則必然是:垃圾!為了讓這個答案更圓滿一些,我們可以把污水和廢氣理解成液態的和氣態的垃圾。在這個意義上,現代人是一種製造垃圾的動物。

我們的工業文明就像一個馬達,它輸入大自然的天然水體、礦藏和原始森林,輸出垃圾。文明越發達,馬達的功率越高,把大自然轉化成垃圾的速度越快。所以我們看到,每一個大城市的周圍都必然配備著相應的垃圾處理場——其實是垃圾堆放填埋場。即使城市規模沒有擴大,現代化程度沒有提高,也需要不斷購買新的地方來安置垃圾。垃圾中的絕大多數物質都不是大自然自身產生出來的,而是人造的,它們在自然的狀態下從來沒有相處過,對於它們之間所要發生的化學反應、反應產物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諸如垃圾爆炸、垃圾污染之類的事情,我們所知道的恐怕只是冰山的一角。這些垃圾場已經成為地球上的最神秘最骯髒的地方,比地球上的不毛之地要可怕得多。就算我們能夠建起銅牆鐵壁的填埋坑,把固態垃圾牢牢地限制起來,一萬年也不漏,那種景象同樣可怕。它們就像大自然的結石,不再能參與自然本身的物質循環。在我們今天這種全球化的現代化狂潮之下,用不了多少年,就會讓結石鋪滿地球。

有人幻想,垃圾坑在經過了足夠的年份之後,就會自動地分解還原,成為無害甚至有益的東西。比如北京故宮後面的景山,本來是個垃圾山嘛。然而,這隻能是個幻想。一來,現代人的垃圾成分與古時有質的不同。如前所述,古時的垃圾所含有的物質大多是大自然本身已經存在的,它們一直參與著大自然的物質循環,更容易重返自然。二來,現代垃圾的生產速度遠遠超出古人,等人類把地球變成垃圾球的時候,工業文明最初的那堆垃圾也未必能變成景山。而相反的例子,我們倒是聽得很多。比如美國著名的拉夫運河(Love Channel)事件。

還有人相信,技術進步最終會達到這樣的水平:把垃圾變成資源,絕大部分回收,循環使用,那樣,我就不需要利用自然界的森林、天然水體和礦藏了。所以他們相信,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能源。毫無疑問,這種幻想來自於我們對科學的信賴,來自於我們對想象中的萬能科學的信賴。然而,如果我們學過一點物理學,對熱力學第二定律或曰熵增加原理理解得更多一些,就會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一旦實現了這樣的循環,就相當於製成了永動機。比如玻璃固然可以回收,但是再生玻璃的生產仍然需要水,需要電!在玻璃再生的過程中,依然需要大自然給它補充低熵狀態的物質,依然要產生高熵狀態的垃圾。同時,再生也是有限度的。

而且,在某種物質被回收再利用之前,必須付出大量的勞動把它從垃圾中分揀出來。這件事的成本也將會越來越高。廣東貴嶼的電子垃圾處理是以勞動者自身的身體損害和當地的環境損害為代價的,綜合考慮,註定得不償失。也許將來有一天,等到人類無新礦可開的時候,會有一大批人不得不整天從垃圾中挑揀可用的物質。那時人類的生存狀況不知道要比今天慘多少倍!那時,即使人類想要回到青山綠水之下過原始落後的生活,也已經做不到了。遍地結石,哪兒還能有青山綠水!誰說未來有了更好的科技,人類的生活就一定會更好呢?

▲(廣東貴嶼的電子垃圾。圖片來自《南方都市報》譚偉山文章《貴嶼:電子廢物終點站》http://it.sohu.com/20060409/n242708842.shtml)

與其相信高新技術能夠解決垃圾問題,不如反過來看一看,人類是怎樣產生這些垃圾的?如果沒有現代科技,人類就是想造出這樣的垃圾還做不到呢!比如五十年前,比現在的技術落後得多吧!那麼今天的城市需要填埋的人均垃圾總量是比五十年前多了,還是少了?我想每個人都會有同樣的答案,當然是多了,而且多多了。這就是說,回收能力的提高不足以抵消垃圾總量的增長。據香港2004年的報告,「過去5年來,本港人口平均每年增長了0.8%,但都市廢物卻增加1.6%。」(《香港環境保護2004》)越來越多的垃圾洶湧而來,唯一的應對方式就是購買新的垃圾填埋場。

然而,地球是有限的。

對於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現代化和現代化的全球化時代,我更願意稱之為「有限地球時代」。在以往的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相對於人類的活動來說,地球是無限的。人類總能找到新的資源,也能找到新的地方供人類堆放垃圾。在那個時代,人類相信自己具有無限擴張的能力,有無限發展的權利,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天,在有限地球時代里,人類的對物質世界的要求已經逼近了極限。現在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標語:「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句話是說,地球上的資源和能源是有限的,所以精打細算,以便可持續享用。話雖然不錯,但是需要補充一句,地球能夠容納垃圾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如今,城市裡的現代人過著舒適便利的生活。比如洗澡,人們隨時可以擰開熱水,不用挑,不用燒,還不用倒。然而,空調、暖氣、洗滌靈,所有這一切讓我們方便舒適的生活,都要消耗大自然,製造垃圾。

幻想垃圾能夠自動無害,相信科學能夠變廢為寶,這固然是人類有智慧有思想的表現。但是,如果我們把人類未來的生存建立在這樣的幻想和相信上,則是人類的愚蠢。如果我幻想並相信我將會在未來三年內中上千萬大獎,便從現在開始辭去工作,借高利貸買房,訂購傢具,過千萬富翁的生活,人人都會說我瘋了。當然,我一個人瘋了還不要緊,因為在我窮困潦倒的時候,我家裡人總還能喂我一口飯吃。但是,如果我家裡的人也都瘋了,我們加速開發,砍林挖石、攔水築壩,那我們家裡的每個人,就都將沒有未來了。

未來的科學技術不能拯救人類。人類唯一能夠拯救自己的方式,就是對我們當下的生活進行反省:我們為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

人類文明正處於一個轉折點上,如果我們不能夠從工業文明轉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人類的文明將會被垃圾所終結。

2005年9月10日

北京 稻香園

(本文發表於《民主與科學》,2006年第2期。這裡在文字上略有修飾)

延伸閱讀

田松:我愛繁星勝過日月

田松:我民間,但是我科學

田松:這事兒不重要——一篇未能發表的採訪記錄

田松:絕對正確

田松:愛因斯坦的意義—讀派依斯《上帝難以捉摸—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

田松:關於科學精神的隨想

田松:真叫人捨不得死—追憶戈革先生

田松:火氣是免不了的—現代學者,古式文人

田松:是誰要過別人的生活

田松:再不罷手就晚了 ——寫在新一版《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之前

田松:洋垃圾:全球食物鏈與本土政治

田松 | 《魔鏡》獲獎感言

田松 | 萬有引力定律等了牛頓多少年?——科學的真理石碑及銘文之意象(一)

田松 | 真理之碑意象的破滅——科學的真理石碑及銘文之意象(二)

田松 | 為什麼量子力學會引起我們的困惑?——兼談玻爾的「現象」概念及互補原理

田松 | 科學的不自由歷程

田松 | 月亮照耀在實在的真理之路上 ——談《何為科學真理——月亮在無人看它時是否在那兒》

田松 | 人類只有一個太陽

田松 | 一個民族需要傳統

田松 | 一個民族需要理想

田松 | 機器複製時代的生活

田松 | 要年薪多少才能日日歡歌?

田松 | 量子世界的說書人——關於《量子物理史話》,科學史的寫與重寫

田松 | 憑什麼你可以過別人的生活?

田松 | 繪畫就是欺騙——埃舍爾的藝術與科學(上)

田松 | 作為意識形態產品的太陽能

田松 | 現代化的胡蘿蔔

田松 | 讓我們停下來,唱一支歌兒吧

田松 | 科學話語權的爭奪及策略

田松 | 撫摩上帝美妙的脈搏 ——阿·熱《可怕的對稱——現代物理學中美的探索》

田松 | 手藝人的事兒,小匠人能說得清嗎?

田松 | 風雨飄搖的海誓山盟 ——關於《數學,確定性的喪失》

田松 | 科學的技術到底滿足了誰的需求?

田松 | 神靈話語中的納西族生存智慧

田松 | 迷瘴中的一線陽光——序詠鵬《奧數是個替死鬼》

田松 | 忘本與無本

田松 | 命懸一線的蓋婭(稻香園新筆之一)

田松 | 上帝造的與人造的(稻香園新筆之二)

田松 | 來於塵土, 歸於塵土(稻香園新筆之三 )

田松 | 什麼知識,改變誰的命運(稻香園新筆之四)

田松 | 我們是行走著的塑料(稻香園新筆之五)

田松 | 科學的技術到底滿足了誰的需求?(稻香園新筆之六)

田松 | 喚醒我們柔軟的心弦(稻香園新筆之七)

田松 | 是代際替換,還是制度變更

田松 | 洋垃圾:全球食物鏈與本土政治

田松 | 未來的世界是垃圾做的

田松 | 感受印地安人的疼痛

田松 | 古道爾的選擇

田松 | 何以知其然也——上帝視角與相對主義

田松 | 平實地描述:民族性、認知方式與語文教育

田松 | 從日本核爆炸看科學迷信

田松 | 科學的迷信與迷信的科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