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蘇格蘭格拉斯哥造船廠迎來了久違的訂單,隨著英國國防部長一聲令下,在無數爭議和討論中被延宕一年的26型護衛艦終於開工建造。至此,23型護衛艦終於找到了「接班人」,也標誌著繼45型驅逐艦、「特拉法爾加」級攻擊潛艇后,皇家海軍的遠洋戰力進一步提升,「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編隊也補全了最後一塊拼圖。
26型被稱為全球戰鬥艦(global combat ship),體現了遠洋設計。
一、命逢多舛
回顧26型護衛艦的設計歷程,只能用一波三折來概括。早在1994年,英國就開始規劃新一代艦艇來取代22型護衛艦和23型護衛艦。此時新護衛艦的作戰目標主要是反潛。1998年,未來水面作戰艦艇(Future Surface Combatant,FSC)計劃誕生,新艦的任務也從護航反潛,轉為著重於瀕海區域作戰與對地攻擊。
在開始階段,FSC計劃中提出了各種嶄新的概念,三艦體設計、45型衍生型設計……讓人大開眼界,排水量則從4000噸至9000噸不等。但其設計目標不清晰,導致方案最終變成了新技術的簡單堆砌,項目風險與日俱增。同時,隨著45型的逐步服役,造艦成本控制問題也浮出水面。最終,英國國防部於2004年11月宣布取消FSC計劃。
取消容易,但皇家海軍的需求仍在,而且眼看45型服役,下一代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也被提上日程,護衛艦繼續使用23型怎麼也說不過去。2005年,英國國防部提出了新的「持久海上/對地戰鬥能力」(Sustained Maritime Surface CombatantCapability,S2C2)計劃。2007年,SC2C團隊負責人表示,SC2C不僅聚焦在如何取代22型和23型,同時也瞄準其他如反水雷作戰等,功能更趨多元。一句多元化容易,但多元化在英國往往就是官僚化的另一種闡述,結果是又出來三種概念,同樣是一批眼花繚亂的設計,同樣是幾年沒有結果。
2010年3月25日,距離最初的構想已經過去了16年。此時,英國國防部剛剛與BAE簽訂設計合約——目標2020年服役。BAE也不含糊,一口氣拿出了50多個方案。此時的方案類似德國MEKO護衛艦的設計思路。但隨後,英國國防部眼見成本控制不住,又提出了單價2.5至5億英鎊的要求。BAE於是拿出了一款5400噸的護衛艦。
26型設計幾經修改,圖為FSC計劃中的一種。
結果英國國防部又不滿意,看看歐洲多用途巡防艦(法意聯合建造),防空、反潛怎麼看怎麼順眼,再看看自己這張停在紙面上的船,有點拿不出手啊。再改!於是BAE通過模塊化設計,拿出了一個頻海戰鬥艦+反潛護衛艦的方案,標準排水量提升至6800噸。不過價格也不含糊,單價一鼓作氣上漲到8.9億英鎊。而26型護衛的對象之一,戰鬥力卓著的45型最初設計價格也才8.1億英鎊(建造中上漲到11億),誰護衛誰啊?而且26型計劃採購13艘,總預算需要超過百億英鎊,這對於疲弱的英國經濟是火上澆油,結果又進入了新一輪的扯皮。
時間轉眼到了2015年,距離最初的規劃已經過去了21年,在各方的爭吵中,英國國防部一紙報告,將原本13艘的採購計劃改成了採購8艘,並且警告BAE,如果不能降低設計風險,那麼一切免談。當然這也就是嘴上威風,23型已服役超過30年,皇家海軍護衛艦的更新換代根本就不能拖延。萬般無奈之下,英國國防部只得同意當前的方案,8艘護衛艦總預算80億英鎊,單艦價格接近45型驅逐艦。但不管怎麼說,反潛力量總算有了著落,解了當前的燃眉之急。
26型應用了許多新技術,但火力一般。
二、大艦小炮
26型護衛艦標準排水量6800噸,滿載排水量8000噸以上,是目前世界各國現役同類軍艦中最大的。工作人員118人,可運載人員208人。裝備1門MK45型127毫米62倍徑主炮,共計40組艦載垂直發射單元,其中CAMM防空導彈24組,導彈由997型三坐標雷達引導,該雷達探測距離為110至200公里,號稱可同時追蹤900個目標,可探測如小鳥般大小的目標。近程防空則依靠2座「密集陣」近防系統。
對陸打擊主要依靠16組的打擊型垂直發射單元。反艦則由「戰斧」反艦型和LRASM反艦型導彈負擔。反潛方面,配備了2087型拖曳式主動聲吶和2050型艦艏聲吶,通過BAE戰鬥管理系統將數據整合,配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和反潛直升機等武器,基本實現了反潛為主的設計指標。可搭載直升機2架,分別是「野貓」和「默林」。同時在船身中部,為模塊化艙室,可搭載登陸艇,也可改為直升機艙,多搭載一架直升機。此外還裝備有2座30毫米機關炮,2挺M134機槍。
此艦一開工,立刻招致英國網民的聲討,重點集中在火力方面——單艦耗資10億英鎊,就造了這麼個連區域防空能力都不帶的護衛艦。單純從反潛裝備看,相比23型提高有限。正好同一時間055型萬噸大驅下水,英國民眾一看,這差距也太大了。不僅如此,英國國防部長還表示,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戰艦,這一表態不啻於火上澆油,英國網民冷嘲熱諷更甚,紛紛表示連相控陣雷達都沒有,還說什麼自己是世界最強。
平心而論,26型護衛艦的建造恰恰代表了英國未來艦艇的發展方向。從26型上我們不僅能看到諸如CAMM等新式裝備,而從設計要求看,她也完全滿足了替代23型和頻海戰鬥艦的要求。其功能彈性大、任務範圍廣,既可以單艦遠距離執行低烈度任務,如反恐,救災等;也可以配合45型驅逐艦完成中等強度任務,「戰斧」反艦型和LRASM等遠遠程反艦導彈的組合,也極大地提高了皇家海軍的打擊效率。其反潛作戰能力在皇家海軍中無艦能匹敵,可為航母編隊提供有效的水下保護。總體來看,26型護衛艦達到了自身設計目標。相比於歐洲多用途巡防艦,26型護衛艦重點突出遠洋能力,而非火力打擊,因此考慮到成本,適度降低單艦打擊能力也在情理之中。
此次26型護衛艦的另一大亮點,是大量配備美式武器,首先是用MK45主炮替換了皇家海軍長期使用的4.5寸MK8型主炮,基本終結了英式4.5寸主炮的歷史。此外,防空導彈採用了與洛克希德聯合研製的CAMM,反艦、反潛也是一水兒美國貨。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英國在武器研發上已經落後於時代,也證明美軍裝備研發確實較北約各國有明顯優勢,以至於各國在設計時出於綜合考慮不得不使用「美國製造」。此外,目前所謂BAE作戰控制中心的細節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可以預測隨著英美兩國裝備制式趨於統一,不排除兩軍共享數據鏈、甚至整合作戰指揮體系。
未來英國將以雙航母編隊為核心,實現重回全球海洋的目標。
三、英倫新路
26型護衛艦的開工,標誌著皇家海軍走出戰略迷茫,完成了重塑。冷戰後,失去對手的皇家海軍面臨著尷尬的局面:原本為了防衛蘇聯潛艇,英國在北約的分工是建立一支具備強大反潛能力的功能型海軍,單艦作戰和編隊作戰任務主要交給美國航母編隊負責。而俄羅斯無力維持蘇聯時代的潛艇規模,也不是英國的戰略對手,皇家海軍面臨假想敵缺失、戰略不明、裝備功能單一的困境。
近幾年,我們看到的英國海軍裝備急劇萎縮的表現,正是其海軍戰略調整的「陣痛」。而從目前看,未來英國的海軍戰略主要著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打造一支有獨立作戰能力、遠洋化、可以應對未來20年內新威脅的皇家海軍。無論是「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還是45型驅逐艦,亦或現在的26型護衛艦,皇家海軍的遠洋化十分明顯,甚至為此不惜以犧牲火力為代價。強調單艦作戰能力小而全,任務導向明確。對陸攻擊和對海攻擊都得到進一步提升。
這種造艦思路的轉變正如昔日縱橫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前無畏艦時期,皇家海軍巡洋艦火力與同時代的德法相比很是貧弱,但誰又能否認英國在世界的存在?目前其三級戰艦所表現出的遠洋能力,正應對著皇家海軍重回全球海洋的決心。同時,英國已經著手擴建在巴林的海軍基地,以在未來容納「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英國的戰略重心正從歐洲單一重心,轉向歐洲-亞洲雙重心。未來英軍很多行動可能比目前更為活躍,特別是在低烈度衝突地區。
此次裝備調整也意味著英美合作邁向新的階段。26型護衛艦大量採用美式裝備,表明英國緊跟美國戰略的態勢非常明顯。美國雖然聲稱「重返亞太」,但印度洋、特別是中東地區也是美國的戰略著眼點。英國此次調整,意欲繼續搭上美國便車,和美國同步行動,同步擴張。畢竟英國不會,也沒有可能挑戰美國的海上霸權,有足夠的理由以追隨美國作為戰術手段,以實現自身戰略目標。
近年來,英國艦艇的出口業績並不理想,不要說新興市場的大車完全沒有搭上,就連自己的傳統市場,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都沒有保住。歸根到底是因為缺乏一級價格適度、模塊化設計的「基礎艦」,以滿足不同國家的需要。隨著世界海軍新一輪更新換代的開始,特別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海軍主力戰艦招標在即,英國拿下訂單的決心特彆強烈。同時,BAE總部已從歐洲搬遷至美國,也表明了大型軍工企業跨國發展的趨勢。如何通過軍工企業合作,走好外交這步棋,這一點也值得如今的好好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