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抗日戰爭研究》1996年第3期

《抗日戰爭研究》創辦五周年抗日戰爭史研究成果評論學術討論會發言

5月29日,《抗日戰爭研究》創辦五周年前夕,本刊編緝部邀請部分在京抗日戰爭史專家舉行小型學術討論會,就抗日戰爭史研究成果進行評論。出席會議的有:劉大年、白介夫、王檜林、丁守和、張振鵾、張注洪、羅煥章、何理、徐焰、馬仲廉、楊聖清、何仲山、章百家、任貴祥、蔡德金、郭大鈞、曾業英、徐輝琪、齊福霖、虞和平、楊奎松等。會上,學者們就部分已發表的抗日戰爭史論著進行評論,對抗戰史研究中一些問題發表了看法。劉大年在會前交來了論文(題為《照唯物論思考》,已載本刊今年第二期)。

抗日戰爭與復興 北京師範大學王檜林

古代是一個強大的、文化昌盛經濟發達的國家。近代以來,淪為弱國,受盡欺凌,面臨著亡國的危險。這樣,振興中華復興民族就成為近代史上的一大課題。「九一八」后復興民族的呼聲更高。抗日戰爭,許多人認為是復興的契機。但是復興指的是什麼?意義何在?則並不那麼確定。大概地說有兩種看法:一是說要使國家強盛起來,重現過去的光彩;二是指的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復興。

再談抗日戰爭的階段劃分 軍事博物館馬仲廉

關於抗日戰爭的階段劃分,已往有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直到現在仍然不能夠達到認識上的統一。近日拜讀了山東省濱州師專政治系李繼華所作《關於抗日戰爭的戰略層次與階段劃分》的論文,覺得頗有新意。此文對毛澤東抗日戰爭三階段論的辯證分析,作出了一些新的表述。這反映了學術界對於抗日戰爭的階段劃分問題的研究,仍在深入發展。對於抗日戰爭的階段劃分,我曾在《評馬振犢〈慘勝──抗戰正面戰場大寫意〉》(載《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4期)一文和《檔案史料與研究》1995年第3期的筆談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如何評價盧溝橋事變爆發后蔣介石的對日交涉——評《抗日戰爭史》的一段論述 北京師範大學蔡德金

自1935年11月19日,蔣介石提出「最後關頭」之日起,直到全面抗戰爆發,一直沒有放棄呼籲和平,以政治外交方法,解決中日爭端的口號,並進行了種種外交活動。對此,學術界一直持否定與貶斥的觀點。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抗日戰爭史》一書,在相當程度上拋棄了以往的觀點,對蔣介石的對日抗戰作了較高評價,但同時亦認為:蔣介石和國民政府急欲與日本政府直接交涉或「由地方當局,與日軍代表折衝,期事件之早日和平解決」。

淞滬抗戰:的主動進攻與日軍主要作戰方向的改變——評軍科院《抗日戰爭史》有關「淞滬會戰」的論斷 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張振鵾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抗日戰爭史》關於淞滬會戰有幾句總結性的評論:「淞滬地區是的經濟中心和首都的門戶,日本帝國主義早已虎視眈眈。無意把戰爭引向淞滬地區自伐肺腑,自損資源,以改變敵進攻方向,而是日本侵略者決意奪占上海。因此,在淞滬地區進行一戰勢必難免。」(中卷第152頁)這段話顯然是批駁抗戰史研究中的一個論點:淞滬會戰,把日本侵華戰爭的作戰重心由華北引到了華東,使敵作戰方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

關於中條山戰役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中共中央黨校楊聖清

(一)如何正確評價中條山戰役?中條山戰役,又叫中條山會戰或晉南會戰。它是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上所進行的22次較大的戰役中的一次,也是國民政府軍在華北地區進行的最後一次大的戰役。1941年全年正面戰場上共進行了4次較大的戰役,即豫南戰役、上高戰役、中條山戰役和第二次長沙戰役。其中除上高戰役外,其餘皆失敗,尤以中條山戰役損失最大,失敗最慘。當時國民政府在山西南部這個南北僅100公里、東西僅170公里中條山地區屯下近20萬人的大軍。

關於抗日戰爭正面和敵後戰場地位的變化 軍事科學院羅煥章

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地位問題,是長期以來抗戰史研究中意見分歧較大的問題之一。一種意見籠統認為敵後戰場是主戰場;一種意見認為正面戰場始終是主戰場;一種意見認為兩個戰場都重要,不必去區分主次。上述意見各有一定的依據和道理。筆者試圖從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的客觀實際出發,分析其在各戰略階段擔負對日作戰的不同情況,考察其地位作用的發展變化,綜合分析不同階段的主戰場。

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係 北京師範大學郭大鈞

過去講抗日戰爭,講國共鬥爭多,講對日軍作戰少;講國民黨頑固派反共與妥協多,講它抗日與聯共少,這是片面性。而現在有的學者認為,寫抗日戰爭史,應著眼於「一致對外」、「求同存異」,對於國內的階級矛盾、黨派鬥爭,可以「不提或少提」;有的學者認為對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出發點,應該站在全民族的高度思考,不能僅僅局限於一黨一派的利益,這些意見也值得商榷。試舉例來說:(一)有的學者說:把抗戰初期國民黨的指導路線定性為反對人民參加,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是不確切的。

第二次國共合作研究概況 中共中央黨校何仲山

史學界自80年代以來,對國共兩黨關係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碩果累累。其中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研究成績尤為顯著,可以說已經把有關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問題基本上搞清楚了。在以下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上取得共識:(一)肯定了共產國際和王明為首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對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所起的積極作用。(二)搞清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的歷史過程,對涉及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的主要人物進行了研究,並給予應有的評價。(三)充分肯定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對抗日戰爭勝利所起的巨大作用。

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研究成果點評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任貴祥

近十多年來,史學界對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研究可謂碩果累累,僅有關研究著作即有5部,論文至少有百餘篇。對這麼多成果作出全面系統的評價是很困難的,下面僅就3個問題加以簡單的評論。(一)對胡文虎的評價問題。目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上對胡文虎的評價分歧很大。爭論的焦點是日軍佔領香港后胡文虎是否出任「維持會」會長及其1943年「東京之行」是否構成漢奸罪行的問題。有的學者將有關胡的表現各種爭論觀點歸納為媚日說、權宜說、救民說、周旋說4種,並進而提出胡文虎「東京之行」,「表現出來的是愛國僑領的民族氣節」的新觀點。

關於國際友人與抗戰之研究 北京大學張注洪

在抗戰史研究中,國際友人與抗戰是中外學者關注和重視研究的課題。建國后,特別是近十多年來,有關此課題的系統資料和研究論述多有發表。其中譯自國外著述如《外國人看抗戰》10種,《國際友人叢書》4輯近50冊,國內學者自撰斯諾、白求恩、柯棣華、漢斯•米勒等人傳記數種,多屬此課題或與之有關的內容。有的報刊如《黨史博採》,辟有專欄刊登國際友人與抗戰論述,連同其他報刊所載同類文章計百餘篇。

簡述日軍暴行研究的新進展 社會科學院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齊福霖

近幾年來,史學界比較重視日軍在華暴行的研究,據不完全的統計,各個出版社共計出版了十多種有關日軍暴行的專著、資料,論文約有幾十篇。這些著作、資料及論文的出版,把日軍暴行研究提高到新水平。新近出版的著作與資料比較全面、系統、深入地對日軍在華暴行作了揭露與批判。如李秉新、徐俊元、石玉新主編的《侵華日軍暴行總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是以河北省政協文史委牽頭,26個省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合作編纂的資料書。

加強對日本軍國主義歷史觀的批判研究 國防大學何理

近代是深受日本軍國主義之害的國家,從19世紀末到本世紀中葉,人民先後兩次遭受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全面侵略戰爭。日本軍國主義利用有利的地理環境和政治歷史條件,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在華權益,企圖把變成日本獨佔的殖民地,。它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敵人。因此,研究日本軍國主義歷史,是抗日戰爭史及近代中日關係史研究中不可迴避的重要方面。侵華戰爭的失敗使日本軍國主義徹底覆滅。但是,日本軍國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制度滅亡之後,軍國主義的思想影響,特別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形態的軍國主義歷史觀,其影響並未隨著軍國主義制度的垮台而完全消失。

對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幾點意見 中華書局李侃

抗日戰爭史,是近現代一段極為重要的歷史。歷史學界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成績顯著。199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而舉辦的多次學術討論會以及許多有關抗日戰爭的著作和資料的出版,可以說是一次對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大檢閱。在充分估計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問題和不足。我個人感到,現在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與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和歷史作用比起來還很不相稱,還有不少需要著重研究而尚未很好研究的問題。

從《民國山東史》看地方抗戰史及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的研究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郭德宏

在抗戰史研究中,關於國、共兩黨中央及其主力部隊的抗戰,一直研究較多,各個地方的抗戰史則研究得相對較少。而在地方抗戰史研究中,對於國民黨地方實力派及他們所進行的敵後抗戰,則研究更少,至今成果寥寥以致很多人以為,國民黨在敵後沒有進行什麼抗戰,他們留在敵後的部隊,主要是與共產黨「搞摩擦」、「爭地盤」,妨礙抗戰。長期以來,我對這方面的情況也若明若暗,想作些研究,但苦於找不到材料。前段時間讀了呂偉俊教授主編的《民國山東史》(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對山東地區國民黨的敵後抗戰和地方實力派,才有了較多的了解。

國民參政會述論 章紅

國民參政會是抗戰時期由國民黨設立的特殊政治機構。關於戰時國民參政會的性質和作用,以往的著述中有稱之為「戰時中央民意機構」1,「戰時國會」2,又有稱之為「諮詢機構」。3筆者認為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依據,但又都有其片面性。抗戰時期的國民參政會曾集中了各主要政治派別、各社會階層的重要代表,它對抗戰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重大問題都有所觸及。國民參政會是戰時政治民主的集中體現,但它最終又沒有完成抗日戰爭對政治民主化的要求。

「國民大會議政會」芻議——抗戰時期改革中央政治體制的重大設計 聞黎明

設立「國民大會議政會」,是1940年春由國民參政會憲政期成會向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提出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草)修正案》之核心部分。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史學界對它還缺乏專門研究,然而,這個方案的制訂不僅是人民爭取政治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努力,同時也是抗戰建國並舉時期以西方議會政治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有鑒於此,本文對「國民大會議政會」設計的形成、內容、目的及夭折,作初步的介紹與考察。

一次異常的工業化空間傳動——抗日戰爭時期廠礦內遷的客觀作用 林建曾

工業化的空間傳動,是指工業化所必需的資產、資金、技術和市場四大要素,由先進國家或地區向落後國家或地區轉移,從而帶動後者的工業化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起來。作為一個后發工業化和幅員廣大的國家,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工業化雖已有所成就,但區域差別很大。現代工業大多集中於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和江浙等沿海沿江地區,內陸和邊遠地區的工業則發展緩慢,水平低下。抗戰爆發后,發達城市和地區的廠礦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摧殘,向西南地區大舉內遷,在客觀上起到了工業化的空間傳動作用,明顯地促進了西南地區工業的發展。

抗戰初期搶運沿海存鹽述論 鍾春翔

抗戰初期,沿海各大鹽場面臨日軍炮火威脅。為維持戰時國計民生,國民政府調整了鹽務政策,由鹽務總局組織各種運輸工具,官商並運,搶運沿海存鹽。本文擬對此作論述。一明清以來,特許鹽商憑藉引票,控制了絕大多數地區的食鹽運銷。運有定岸,不能擅改,否則以私鹽治罪,這就是所謂引岸制度。這種狀況迄至民國時期也未有大的改變。七七事變后,長蘆、松江(即上海)鹽場淪於敵手,山東、兩淮、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產鹽區面臨戰火威脅,大批存鹽滯留鹽場,亟待內運。

國共兩黨持久戰略思想之比較研究 黃道炫

對於抗戰持久戰略的制定,國民政府、共產黨及國內廣大愛國人士都作出了不可忽視的努力。可以說,持久戰略的提出、形成、完善是全民族合作抵抗侵略的產物。本文試著重對國共兩黨的持久戰略思想作一比較研究。一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對的軍事壓迫日甚一日。國內廣大愛國群眾及一些有識之士要求抵禦日軍侵略,確定抗戰方針的呼聲則日益高漲。面對日軍的侵略,當時國內大部分人都意識到,中、日兩國是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

日本侵華既定戰略進攻方向考察 徐勇

海峽兩岸所討論的侵華戰爭初期日軍進攻方向,實指日軍在戰略進攻階段,如何通向其進攻頂點,即攻佔武漢的基本路線。過去在討論中,忽略對日本戰略方向意圖的考察,本文擬綜合考察其歷年計劃方案,縷析其基本線索。一武漢素稱「九州通衢」,為中部水陸交通樞紐和最發達工商業城市。控制了武漢,即意味著控制了大陸腹心要地。武漢所具的特殊戰略價值,早就引起了日本戰略家的高度重視。

中緬印戰場是抗日戰爭的第三個戰場 范德偉

抗日戰爭的戰場,一般劃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或國民黨戰場和共產黨戰場。筆者認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的抗日戰爭,由兩個戰場發展為三個戰場。這第三個戰場是跨國戰場,是中美英聯合戰場,亦可稱中緬印戰場。一、中緬印戰場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抗日戰爭的一部分,又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中緬印戰場的重點是在緬甸。緬甸同印度、馬來亞、新加坡一樣,當時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自1938年滇緬公路從昆明修抵臘戍接通到仰光的鐵路后,緬甸對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九一八事變后留日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 王奇生

在30年代的留學界,留日學生人數最多,約佔當時出國留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與歐美留學生相比,留日學生因置身敵邦,外受日本軍閥的壓迫,內憂故國家園的陸沉,對國難感觸最敏銳,其民族情緒最激昂。本文試以1931-1937年的留日學生為對象,力圖反映這一群體負笈敵邦的遭際和心態,並考察這一群體是如何回應30年代民族救亡的時代大潮的。一人赴日留學,始於甲午戰敗之後。戰敗國屈辱的陰影一直如束如縛地籠罩在留日學生的心坎。曾幾何時,日本向俯首稱臣;千百年間,一直是日本的文化母國。

論抗戰時期的民族主義思想 陳廷湘

近代,由於列強侵略不斷加深,歷次改革和革命運動無不越來越帶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華民族遭遇了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機,民族主義也就愈益成為民族向心力的源泉與軸心,曾因此造成了各種互相紛爭角逐的政治力量匯合於抗日統一戰線之下共赴國難的局面。當時,各派民族主義的現實目標基本一致,皆為抵抗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各派民族主義的思想形態亦大體同旨,都有通過復興民族文化以加強民族自信心,實現民族復興的明確意向。

太平洋會議是怎麼回事?——關於「遠東慕尼黑」的考察之一 王建朗

「遠東慕尼黑」是國內史學界長期沿用的指責英美等國為綏靖日本而不惜出賣的一個說法。在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之際所出版的一些論著中仍不時見到這一提法,即使是一些頗有份量的大部頭專著也不能免。可以說,許多人(尤其是非外交史專業的學者)是在未對這一重要概念作專門研究的情況下把它作為定論而加以沿用的。因此,在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個世紀后的今天,極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科學的論證,以得出比較實事求是的結論。

1942—1943年宋美齡訪美與抗戰後期的中美關係 朱坤泉

1942年冬,宋美齡以治病為名飛往美國。在美國的半年多的時間裡,她充當了國民政府外交特使的角色,在美國輿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並對抗戰後期的中美關係產生了某些特殊的影響。考察和剖析宋美齡訪美的背景、過程及效果,有助於從另一個視角去理解抗戰時期中美關係深層面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同樣有助於理解國民政府對美關係的某些特性。一宋美齡訪美是在戰時中美同盟關係齟齬迭起、兩國政府正力圖尋求某種方式以緩和矛盾、彌補裂痕的情況下提上日程的。

戰爭體驗與歷史意識 〔日〕田中正俊 欒成顯摘譯

我生於1922年(大正十一年)。這一年,因華盛頓會議而開始裁軍,也是因關於的「九國公約」的簽訂,而決定保全主權,實行門戶開放,在之列強機會均等,以抑止日本擴張的一年。第二年即1923年,發生了關東大地震,接著1925年,男子普通選舉法和蹂躪基本人權的治安維持法同時被公布。從此以後,日本國內的社會經濟,經歷了巨大的動蕩和蕭條。1927年,爆發了金融危機,1929年10月,從紐約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1930年終於波及日本。

悉尼科技大學舉辦「華北抗日根據地學術討論會」 魏宏運

今年5月下旬,我們南開一行3人從北京經香港赴澳大利亞,參加了悉尼科技大學國際研究院舉辦的「華北抗日根據地學術討論會」。對我來講,這是第三次去澳洲。第一次是1991年7月,參加悉尼大學舉辦的澳大利亞研究協會第二屆會議。澳中協會是澳洲最大的研究問題的學術團體,其成員包括全澳各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和團體的學者與專家,每兩年舉行一次全會,同時邀請少數外國學者參加。

關於戰爭犯罪問題日中合作研究的新嘗試及其兩項成果 田中明

過去四年中,利用慶大經濟學部的研究教育基金,日中兩國學者就「十五年戰爭期間日本軍所進行的細菌戰及其危害」問題,進行了共同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經成書並即將出版,書名暫定為《平房四十年史》(同文館出版)和《戰爭與瘟疫》(書之友社出版,中方於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七三一部隊是在日中戰爭期間,以平房為據點,以發動細菌戰和化學戰為目的,成立並擴充的研究和實驗機構。在這裡,以「特殊轉送處理」的名義,由日本的憲兵和警察有組織地轉送來的人,被作為人體和活體「實驗」的對象而犧牲,據說犧牲者至少有3000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