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鍾叔河橫跨36年的堅守,「走向世界叢書」出版過程全揭秘

從這個意義上講,叢書初編與叢書續編在跨越時長36年之後成功合體圓滿落地,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這個意義超過了任何意義。

冰川思想庫專欄作家 | 姚崢華

「喂——」

話筒那端鍾叔河先生熟悉的聲音響起,這頭我似乎便在心底里熱切地跟他握了握手。

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36年,三分之一世紀之多的等待,終於,在告別丙申(2016年)踏入丁酉(2017年)這一天,「走向世界叢書(續編)」65種隆重面世。與三十年多前的第一輯35種完好合璧,宣告「走向世界叢書」一百種勝利會師完美收官。

大事件呵!

我說,鍾老,深圳連綿半個月的潮濕雨霧天,這會兒天公綻放了甜甜的笑臉。

▲著名編輯、作家鍾叔河

長沙的鐘老當然看不到。今年87虛歲的他喃喃著,高興。

能不高興嗎?三十多年的心愿落地了。

天,放晴啦。

這是一位老出版家畢生為之的精神碩果;是一項跨世紀的學術編輯工程;是一套來自東方的知識分子「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的實錄」;是一段中西文化碰撞的學術史、思想史、文化史、交流史;是一劑幫助國人「打開門窗而又防止傷風感冒」的葯散;是一份富有思想性、科學性和創造性的古籍范典;是一記幾代人手牽手共同努力的出版傳奇;是一場出版史上漫長的最富耐力的馬拉松接力……

省略號後邊還可以有很多的形容詞,但這裡,僅以個人的接觸、感知和筆力,粗略還原其中部分細節,試圖以顆粒狀細小的橫切面,見證這部生長期達36年的叢書的生命歷程。

「走向世界叢書」出版全圖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憶圖譜,比如我,記憶中關於「走向世界叢書」,竟然有些微親近的關係。

原因有三:

一,「走向世界叢書」主編鐘叔河先生,是我相識近二十年的老前輩和師長,他對後學的影響和鼓勵,我在前後兩本書中都有詳細的記錄和描寫;

二,「走向世界叢書」續編工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項目負責人曾德明和楊雲輝老師,是我虛心請教的兄長朋友,這些年續編過程的若干點滴,我有幸在現場見證並聆聽一二;

三,「走向世界叢書」一輯35種,我家早已收藏了。

更為可貴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任嶽麓書社總編輯的鐘叔河,為了想辦法把嶽麓書社的出版物推向更大的市場,恰好1985年,出版工作者協會和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香港總管理處在香港聯合主辦「書展」,鍾叔河讓社裡特別趕製了100套精裝本《走向世界叢書》參展,限量印刷,沒有定價,可惜後來運輸途中丟失了50套,這甚至成了一段小小的「公案」。

我先生胡洪俠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機緣巧合地在市面上購得此種珍貴版本,后請鍾老在書的扉面上簽名留念。

▲《走向世紀叢書》第一輯單行本

基於以上三點理由(當然還有更多),對「走向世界叢書」的命運和走向,我於內心深處始終密切關注著。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書友眼中,「走向世界叢書」早已不僅僅是有著鍾叔河烙印的一套「沖開牢籠打破禁錮」叢書,而是關乎出版界學術界甚至思想界的一份精神成長記錄。

這裡有必要把「走向世界叢書」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三十多年的出版脈絡以大事記的形式做一番簡明梳理。

1、1979年3月,48歲的鐘叔河離開茶陵洣江茶場。此前,他經歷了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身陷囹圄長達10年之久的「人生挫折」。

2、1979年9月,鍾叔河成為湖南人民出版社的一名編輯。他有心愿準備出兩套叢書,「外國人研究的近代」和「現代人看世界」,並四下訪書。

3、1980年8月,「走向世界叢書」第一種書李圭的《環遊地球新錄》在湖南人民出版社面世,責任編輯鍾叔河。

《環遊地球新錄》

4、《環遊地球新錄》在新華書店甫一亮相就吸引了讀者的關注。封面上是一幅美國自由女神像高舉火炬的局部特寫,左上角的簡介寫道:「一百多年前的友好訪美記錄,參加費城萬國博覽會的詳情。」全書有一半以上篇幅記述了博覽會中的見聞,此外更涉及美國建設和生活的許多方面。

據說,當年22歲的康有為,讀了剛出版的這本書,為書中描繪的新事物所吸引,從此選擇了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的道路。這本書可說是較早的一部人寫的美國遊記。

5、鍾叔河把以前讀過的以及從北京、上海等地圖書館搜集的300多種刻本、抄本和印本進行了整理,選輯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00種,希望藉助容閎、郭嵩燾、張德彝、黃遵憲、張謇、康有為、張蔭桓、伍廷芳、盛宣懷、羅振玉、張元濟這些走出國門的包括大使、參贊、留學生在內的清人學子海外見聞來講述一個多世紀前的「變革圖強」與「西學東漸」,以「起到一點幫助打開門窗而又防止傷風感冒的作用吧」。

6、依照當時的規定,出版社每個編輯一年只有4個選題的指標,若是一本本拆著出版,就無法保證叢書史料的完整性與思想的連續性。鍾叔河思量之下,便把自己3年的書號集中起來,巧妙地一次可以出版12本。

7、《環遊地球新錄》之後,以一個月一本書的速度出版,至1983年已出版了20本。鍾叔河計劃每年出20種,5年完成。這是他的「五年計劃」。

8、1984年,鍾叔河離開湖南人民出版社,調到1982年成立的嶽麓書社擔任總編輯,屬於「高升」。「叢書」的出版發行也跟著他一起「搬家」。

1985年《走向世界叢書》合訂集

9、1986年,「叢書」第一輯在已有20餘種的基礎上增加至35種,單行本改為合訂本。此時,影響力在業界巨增,引起了學界眾多學者專家的關注。

10、對於出版《走向世界叢書》,出版社內部有各種不同聲音,且不論舊書重印是否契合社會需求,單是100種圖書的龐大規模便對出版經營理念提出了考驗。

11、1988年,鍾叔河在嶽麓書社內部組織的一次民主評議中落選,不再擔任總編輯的他換崗轉到湖南省新聞出版局。

12、「走向世界叢書」因人走茶涼,項目被擱淺。其時,餘下的65種圖書資料已備齊,包括研究華人海外奮鬥史的重要史料、「馬可·波羅」之稱的謝清高所著《海錄》;包括池仲祐的《西行日記》、餘思詒的《樓船日記》。

「實際上已經做好了準備,如果不是那次變動的話,這套書肯定出齊了。」鍾叔河至今無不遺憾地這麼認為。裝著無處著落的65種圖書資料的三四個箱子,一路跟著他輾轉搬了幾次家。

《倫敦與巴黎日記》

13、兩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他們讓這項事業得以延續。這兩人是鍾叔河得力的幹將,現任嶽麓書社總編輯曾德明和文學編輯部主任楊雲輝。他們於1985年大學畢業同一批進入嶽麓書社工作。

上世紀80年代還在武漢大學讀書時,曾德明便認真讀過「叢書」第一輯里郭嵩燾的《倫敦與巴黎日記》。分配到嶽麓書社,時任總編輯鍾叔河面試他,談的就是郭嵩燾。曾德明和楊雲輝,無論對於鍾叔河還是這套叢書,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14、1989年,58歲的鐘叔河提前退休。儘管後來他策劃出版了包括《知堂文集》《兒童雜事詩圖箋釋》等在內的一大批有口皆碑的圖書,但「叢書」續編始終是他一項未了的心愿。

15、2006年,楊雲輝到「念樓」(鍾叔河家,因住20層,故以「念樓」自稱)看望鍾叔河,告知嶽麓書社想重新修訂出版第一輯叢書,這個想法得到了鍾老的支持。

2008年再版的《走向世界叢書》

16、2008年10月,10大巨冊《走向世界叢書》修訂珍藏版(第一輯35種)與讀者見面。此次修訂,改正了原書不妥的標點和斷句,增補和修改了部分邊注,增加了一些珍貴的歷史圖片。

對於25篇敘論,鍾叔河先生在文字上也作了部分修訂。1200元的標價於讀者而言實屬不菲,但 1000多套上市不久即被搶購一空。

17、前後兩版「走向世界叢書」備受肯定的同時,社會各界對整理出版「走向世界叢書(續編)」的呼聲和期待也越來越高。

18、2012年,嶽麓書社開始啟動「走向世界叢書(續編)」出版工程,將擱淺了近三十載的出版計劃付諸實施,並成功地納入了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於2015年獲得出版基金項目資助。

19、「續編」由嶽麓書社總編輯曾德明任出版項目的負責人,由鍾叔河先生擔任主編,曾德明給鍾叔河配了一個「有能力又值得信任」的編輯團隊,由文學編輯室主任楊雲輝帶領團隊具體操作。

作為帶頭人,楊雲輝4年來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叢書」的續編上,辦公室被一疊疊書稿、一摞摞印刷樣本擠滿了,「這些年,基本上沒做過別的書。」

▲《走向世界叢書》續編的部分書稿

20、一開始,鍾叔河只肯掛個名,在曾德明與楊雲輝的說服下,從編輯體例到封面設計,也一一過問,同時還承擔了標點、分段、註釋等具體工作。曾德明後來坦言,「我們覺得,這套叢書是鍾先生的品牌,沒有他的深度參與,就做不好。」

話講的有道理,因為除了文字,還有大量的表格、插圖和統計;以及所有入編的書都沒有標點符號,需要按照現在的閱讀習慣斷句。事實表明,除了大局的掌握,還有細節的處理,鍾先生都全程參與了。也因此,原定2015年出齊100種的計劃又「精益求精」地延遲了一年。

21、叢書續編是一個龐大的出版工程。楊雲輝請了十多人的專家團隊,包括楊向群、鄢琨等參與「第一輯」編輯工作的老編輯。年輕的編輯中有鄢蕾和李緬燕兩位80后,鄢蕾是鄢琨的女兒,這一次,父女齊上陣,一起合作編輯《使俄草》、《談瀛錄》等幾種圖書。

22、鍾叔河為叢書做了大量卡片,卡片左角上方,用紅圈標明按年代劃分的圖書號,比如100種里成書時間最早的一本《海錄》,編輯李緬燕發現,鍾先生連那個小紅圈都畫得格外圓。三十多年前的一盒盒卡片,成為年輕編輯們重要的參考資料。

鍾老在「念樓」家中校訂書稿

23、編輯中最大的難點是地名、人名等的考證,由於當時沒有統一的通行翻譯法,大部分是作者自己音譯,如「惡士佛」,只有聯繫上下文,最終才發現原來是牛津(Oxford)的音譯。貓匿啤酒,康有為書中自詡最喜歡的一種啤酒,考證后發現,貓匿原來是慕尼黑。

不僅如此,人名、專有名詞都需要對照資料、分析語境、反覆確認、逐條考證,追根溯源。楊雲輝以嚴修的《東遊日記》為例,「光做人名索引,這本書需要兩周時間才能完成。」

24、卷首敘論是《走向世界叢書》的一大特色,第一輯35種共25篇敘論,當年由鍾叔河一人悉數包辦,他對作者當時「走向世界」的歷史背景以及個人的研讀體會進行了詳盡闡述。

續編中單《海錄》一書,鍾叔河寫的萬字導論,前後修改了四次。他的修改稿用了四種顏色的字體標記:紅色是修改的句子,綠色是大段的插入內容,藍色則標記頁碼號,還有黑色的鉛筆是紅色修改句上再改動的詞。

其他的包括張德彝之「述奇系列」在內,少數幾篇卷首敘論由鍾叔河(因年事已高,精力目力所限)親自操刀,其餘均交與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等多個大學的教授們,以及曾在嶽麓書社工作的幾位老編輯。整個參與的團隊約二十人左右。這是一項集體合作的結晶。

鍾老手寫的編輯體例

25、「走向世界叢書(續編)」收書65種分為55分冊(含上下冊),共計一千餘萬字,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出使、考察、遊歷西方各國的記錄(明治維新后的日本,也放在西方國家的範圍之內)。和已出版的第一輯35種一起構成了早期國人走向世界、看見世界、認知世界、記錄世界、思考世界的全景圖像。

26、2016年12月,「走向世界叢書(續編)」最後一種張德彝《八述奇》付印完畢。

27、2017年3月,版權頁上標明,「走向世界叢書(續編)」出版。這張具有法律效應的「出生證」向世界鄭重宣告:「走向世界叢書」100種圖書合體「團圓」,昂揚面世。

……

序號的標註只是一種簡明扼要的方式,旨在以時間為序羅列一些事實。序號背後更多的細節故事輝映著出版家及所參與一眾出版人堅持、堅韌、堅守的治學理念和出版態度。

▲「走向世界叢書」是嶽麓書社的優秀品牌

西學東漸,打開天窗看世界

「走向世界叢書」專收1840至1911年間清末以來前人的出國記述,包括遊記、日記、考察報告等等,通過遊歷之人的獨特視角,把從封閉社會走向現代世界的歷史,作了一番縱橫觀察。

第一輯叢書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后,引起無數學人關注和熱議,直至今日很多人談起還心有戚戚焉,其中包括寫《唐山大地震》的著名報告文學家錢鋼。

2017年1月,做為第12期中大財新卓越記者,我們一行五人有幸在廣州中山大學與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與錢鋼主任做一個對談(實則聆聽教誨)。

錢鋼曾與胡勁草合撰了《留美幼童——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並獨自撰寫了《大清海軍與李鴻章》(原名《海葬》)。提及早年對甲午戰爭資料的收集以及對留美幼童的調查,他坦言對歷史紀實作品最重要的文獻資料是距離真相最近的當事人的記錄,並舉例鍾叔河先生所編輯的「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

「這套叢書收錄了部分重要資料,我在北京王府井書店搶購到最後一套樣品書,扛回去很重。裡面有些資料充滿人情味,比如李圭日記《環遊地球新錄》提到這位清朝小官員在美國百年紀念博覽會看到美國媽媽拉著幼童的手,『親愛之情,幾同母子』。」

▲李圭日記《環遊地球新錄》

除了《環遊地球新錄》,這套叢書里還有容閎自傳《西學東漸記》,祁兆熙的《游美洲日記》,薛福成的《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郭嵩燾的《倫敦與巴黎日記》……

他們都與留美幼童相關。留美幼童是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於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

錢鋼為了找尋第三批幼童中薛有福的愛情故事(他曾看到他給美國女友凱蒂的信),乘坐大巴,跑了許多冤枉路,用「蹩腳」的英語(他戲稱)在薛有福的母校翻看了一屋子檔案,一無所獲。沮喪之餘沒有放棄,心想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後來果真發現了另一位留美幼童史錦鏞寫給女生的信……

如果當年叢書續編后65種已經出版,錢鋼在找尋資料時是不是有更多的參考和借鑒,可以省了「許多冤枉路」呢?那天座談時,他為此喟嘆,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大時代的「場」。

▲「走向世界叢書」續編65冊

誠然,「走向世界叢書」也不例外。續編65種分為55分冊(含上下冊),其中:

謝清高的《海錄》(附 杜環《經行記》、巴瑣馬《西行記》、樊守義《身見錄》),是近代以前較早走向世界、親歷西方的記述。

王芝的《海客日談》,以近乎荒誕的文筆記載遊歷海洋、走近西方世界。

錢德培的《歐遊隨筆》、李鳳苞的《使德日記》,此二集合一,為清廷派駐德國的大使、隨員記述其在德國親歷親聞的有關德國政治、經濟、 文化、教育、軍事等方面的日記。

陳蘭彬的《使美紀略》、譚乾初的《古巴雜記》,這兩位清廷派往美國、古巴的大臣,則分別記述其遊歷考察所在國的政治經濟以及當地華僑狀況等方面情況的日記、隨筆。

繆祐孫的《俄游彙編》,彙集了作者遊歷俄國兩年,對俄羅斯的軍事、歷史、疆域、道路、山川、經濟、人文等方面考察調研的成果。

傅雲龍的《遊歷美加等國圖經餘紀》,以遊歷加拿大、美國、古巴、秘魯、巴西等國的感受、過程、對比分析並以圖經形式記載各國地理風貌、物產資源,是一份實實在在的考察報告。

▲「走向世界叢書」續編書目

續編中涉及日本的遊記及觀察不少,粗略統計,有黃遵憲《日本國志》,王之春《談瀛錄》,陳道華《日京竹枝詞》,姚鵬圖《扶桑百八吟》,嚴修《東遊日記》,劉學詢《考查商務日記》,黃璟《考察農務日記》,羅振玉《扶桑兩月記》、《扶桑再遊記》,丁鴻臣《東瀛閱操日記》,沈翊清《東遊日記》,周學熙《東遊日記》,吳汝綸《東遊叢錄》,繆荃孫《日游彙編》,王景禧《日游筆記》,雙壽《東瀛小識》,張謇《癸卯東遊日記》,凌文淵《籥盦東遊日記》,李濬之《東隅瑣記》,盛宣懷《愚齋東遊日記》,程淯《丙午日本遊記》,楊泰階《東遊日記》,文愷《東遊日記》,左湘中《東遊日記》,呂珮芬《東瀛參觀學校記》等多本,共13卷,涉及日本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法律的各項制度和現狀,以及作者自身的觀感體會和見聞所得。

續編中的亮點是張德彝之述奇,《五述奇》(上下),《六述奇(附七述奇未成稿)》(上下),《八述奇》(上下),與第一輯中的《航海述奇·歐美環遊記》、《隨使法國記》、《隨使英俄記》四種共構成了「述奇」八種。這圓了鍾叔河的心愿。

《八述奇》

續編中還有附錄四種,收入在的外國人介紹世界和西學的著作。丁韙良的《西學考略》(附南懷仁《坤輿圖說》、艾儒略《職方外紀》),西方來華人士介紹歐美文化及教育制度,對西方學術的知識分類體系和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做了詳細深入的分析。

《西學啟蒙兩種》,是由艾約瑟執筆翻譯的一套西方文化啟蒙讀物中的兩種——《西學略述》和《富國養民策》,著重介紹西方的學術體系、知識體系以及經濟理念,當時在思想及學術上起到一定的指導借鑒作用。

靈魂人物鍾叔河,沒有之一

原《書屋》主編周實用一句話,高度概括了鍾老與「走向世界叢書」的關係。他說,「一出牢門便走向世界,膽識缺一,怎麼可能?沒有準備,也無可能。他是時刻準備著的。準備著什麼?準備了思想。」

思想,很有份量的一個詞。在獄中,鍾叔河曾和好友朱正一起討論與世界文明同步的問題,「現代的根本問題就是沒有與世界同步,脫離了這個軌道,如果與變化的世界同步了,那麼問題就解決了。」

▲第一批留美兒童

他想到了鴉片戰爭后第一批去西方的人,他們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記錄下了什麼?如果能把這些彙集一起參照比對,為今天的讀者起到什麼樣的思想認知上的借鑒?

現在回想起來,他甚至自我解嘲起當時的「好」:「我無須遵功令作文、按模式思想,而盡可以在勞動的餘暇『自由』地思考的過去和未來,有時也能搜集和整理一些材料。」

從茶陵洣江茶場回長沙后,憑優秀的作文考入湖南人民出版社,鍾叔河開始著手自己的計劃。為了搜集清人出國載記,他四齣訪書,並從各地的圖書館搜集到300多種刻本、抄本和印本。

當時沒有電腦也沒有複印機,稿子全靠手寫,每種書要先找人抄出來,抄稿校過才能發稿,排字后又要校改兩到三次,然後旁批做批註采。一個月一種書,他還要為每本書寫上萬字的導言。從發稿到付印,全是他一個人做。

「走向世界一百種」分冊索引卡

當時出版社有規定,不允許編輯借自家的圖書夾「私貨」寫文章,故第一輯敘論署的便都是筆名,后鍾叔河在外界權威刊物上發表了關於郭嵩燾的研究,彰顯了自己的學術能力,同時「叢書」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得以在敘論中換回了真名。

正是敘論作者「鍾叔河」和 「走向世界叢書」 編者「鍾叔河」,讓鍾叔河這個名字開始在學界嶄露頭角,也因此衍生出許多故事。這裡整理回放其中三則,一則關於鍾叔河訪張德彝「述奇」日記並以敘論介紹,一則關於翻譯家楊憲益對叢書英譯名稱的選定,一則關於錢鍾書為「走向世界叢書」編輯中的建議與鍾叔河通信往來。

這些故事在鍾叔河的書中口中都或多或少有過記述言說。

(一)尋訪張德彝「述奇」日記

在「走向世界叢書」一百種書目中,張德彝「述奇」佔了8種。鍾叔河幾乎為每種述奇都寫了長篇導言,證明了他對張德彝「述奇」的偏愛。

張德彝為第一代職業外交官,出生於貧寒之家,一生中先後八次出國,寫了八部日記記錄海外見聞,稱為八「述奇」(《七述奇》未成書),除了《航海述奇》和《四述奇》外,從未刊行。

其中記載了西方的避孕套,將其稱之為「腎衣」;將美國總統官邸翻譯為「白宮」;記錄了巴黎公社起義;記錄了自己鑽進了埃及金字塔……他在日記中所記載的許多發現,成為人第一次對西方細緻觀察的佐證。

▲張德彝

張德彝「述奇」資料的發現,說來有趣。1979年鍾叔河到北京圖書館收集資料,碰到一位湖南老鄉張玄浩,他是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見鍾叔河編書心切,便自告奮勇領他去當時北圖古籍部所在地柏林寺,也正是這處不起眼的所在,鍾叔河與同為湖南人民出版社編輯楊堅淘到了這套珍貴的日記。

1918年張德彝逝世后,全部「述奇」的稿本由次子仲英保存。1951年張仲英年過古稀,為了不使手稿遭受損失,他委派兒子張祖銘將其上繳了公家。日記被發現后,前四部「述奇」收入「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中出版,執教於石家莊市第十五中學的張祖銘聞之,在一封給鍾叔河的信中寫道:「先祖遺物,除送交國家者外,由於眾所周知之原因,業已蕩然。……若無先生之努力,先祖遺作恐亦無人能知,湮沒於世矣!」

這段佚事,鍾叔河在《柏林寺訪書》(一九八零年三月)中有詳細的記載。他沒想到,張德彝「述奇」后四部的出版,一等就是三十多年。這些資料,又跟著他輾轉地搬了幾次家。

▲現在的柏林寺近景

這次續編出版,流浪多年的張德彝《五述奇》、《六述奇(附七述奇未成稿)》、《八述奇》終於守得雲開見日出。

其中,《五述奇》是張德彝任駐德使館隨員期間的出使日記,書中記述了當時德國的政局和社會,以及對歐洲共產黨(張氏譯「平產黨」)最初的記述。

《六述奇》(上、下)是張德彝任駐英使館參贊期間的出使日記,記述的內容涉及了英國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了維多利亞中期英國在現代化、帝國化過程中的生活圖景。

《七述奇》則是張德彝八部「述奇」中篇幅最短的一部,故未刊稿成書,記述他隨戶部右侍郎那桐赴日,代表清政府就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在北京被戕一事致歉的屈辱之旅。

《八述奇》(上、下)是張德彝任駐英使館公使期間的出使日記,書中記述的個人思想較以往「述奇」略多些。鍾老分析說,這應該是張德彝身份地位的變化以及個人閱歷的提高所致,這時候所記述的事情已經不僅僅是新奇,而多了些思考審視。

▲張德彝三述奇稿本扉頁

(二)楊憲益定英文書名From East to West

鍾叔河為「走向世界叢書」所寫的敘論,令人耳目一新。很多人建議他把所有敘論單獨集成一冊出版。其中便有翻譯家楊憲益。楊憲益甚至對鍾叔河說,「翻譯出來,我看是會受人歡迎的」。

他甚至想好了叢書的英文譯名。《走向世界叢書》曾有三種譯法,分別是:The Outer World in Chinese Eyes, Chinese Travellers Abroad,以及From East to West。楊憲益認為這套叢書記敘的是來自東方的知識分子「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的實錄」,故採用了最後一種譯法。

所以,現在新版后65種「走向世界叢書」封面上,可以看到From East to West這幾個比中文「走向世界叢書」還大字型大小的英文字。

(三)與錢鍾書因「叢書」結下情緣

1982年,鍾叔河到北京參加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會議,會後看望《讀書》編輯部董秀玉,她告知「錢先生很欣賞『走向世界叢書』,說是編書人如果來北京,願與見面談談」,於是鍾叔河便跟她搭乘公共汽車去了三里河錢家。

當時他們帶去三冊「走向世界叢書」,有李圭《環遊地球新錄》、斌椿《乘槎筆記》和張德彝《歐美環遊記》。

回到長沙后,鍾叔河收到了董秀玉寄來的錢鍾書給他的信,「叔河同志走得匆忙,沒有留下地址。我感於他的盛意,抽空翻看了幾本,有些意見,寫出煩你轉給他。將來如得暇再看到什麼,當陸續告知,共襄大業。」

▲錢鍾書為《走向世界叢書》做序文第一稿

后在懷念文章《智者又是仁人——錢鍾書先生百年祭》中,鍾叔河發表了1982年8月28日錢鍾書寫給他的這一封信。

「你編的那套書,很表示出你的識見和學力,準會獲得讀眾的稱許。……我匆匆看了幾種,欣賞了你寫的各篇序文。先把見到的零星小節寫給你供參考。」

信里,錢鍾書認為,李圭《環遊地球新錄》中,鍾叔河在序文里或詳或略地介紹了作者,但忽視了李圭最有名的著作《思痛記》(講太平天國事),他記得胡適、周作人都在著作里稱讚過;日本漢學家松枝茂夫君贈他所編《紀錄文學集》也把《思痛記》的譯文收入其中。

其次,斌椿《乘槎筆記》中,鍾叔河在序文里列述以前人講西洋的書,說斌椿是「地理學家徐繼畬、數學家李善蘭的朋友」,又特引李善蘭為本書所作序文,加以發揮。錢先生認為此種提法輕重失當。

因為徐繼畬不僅是「地理學家」,還是一個有影響的大官,而且是個主張「走向世界」的大官,尤其是他也為斌椿此書寫了序文。他的《瀛寰志略》有不少常識性的地理錯誤,但充滿了「走向世界」的心愿,引起當時人的攻擊。鍾《總序》里隻字不提徐繼畬,錢認為應該重新考慮。

此外,他覺得鍾叔河刪了《乘槎筆記》里兩節,沒有顧慮的必要。

▲三述奇記載法國戰事

第三,張德彝《歐美環遊記》中,書里把原書裡外國字的譯音一部分註明洋文,那些沒有註明的其實都可以補出,而且註明的洋文里有些錯誤。如141頁「Holy(神聖的)」當補一句「應指冬青樹(Holly),張德彝是誤聽誤解了。

對於錢鍾書的意見,鍾叔河認真聽取並做了修正。1985年3月《環遊地球新錄》再版,他重新撰寫了敘論,字數便比錢先生所見署名「谷及世」的那一篇多出一倍半;增寫的「痛定思痛」一節中,又將李圭家中遭難,「男女死者二十餘」,他本人被太平軍裹脅去做了「寫字先生」,后據親見親聞作《思痛記》等有關情事,作了必要的介紹。

這裡插播一句,「谷及世」為鍾叔河筆名,意在諧音當時湖南人民出版社「古籍室」,以免「突出個人」。

後來鍾叔河在文章中又寫道,「至於『張德彝的誤聽誤解』,還有他寫到的外國人物的生平行事,要予以訂正,進行考證,就是再努力幾年十幾年,我亦未必能行。思之再三,只好在後來的編輯工作中取消腳註,不再事倍功半地還原英文,只在書後做『人名索引』和『譯名簡釋』(今昔譯名對照),這樣至少避免了漏注和錯注的毛病,守住了叢書質量的底線。僅僅此一點,先生對我的幫助即很大很大了。(寫於二千零十年六月)」

▲張德彝英文手稿

1984年冬天,錢鍾二人在北京見了面,錢鍾書對鍾叔河的書稿提了很多修改意見,還為他的《走向世界:人考察西方的歷史》一書作了序。

楊絳後來告訴鍾叔河,「他(錢鍾書)生平主動願為作序者,唯先生一人耳。」

錢鍾書在序言中這樣寫道:「差不多四十年前,我用英語寫過關於清末引進西洋文學的片段,常涉獵叔河同志所論述的遊記、旅行記、漫遊日誌等等,當時這一類書早是稀罕而不名貴的冷門東西了。我的視野很窄,只局限於文學,遠不如他眼光普照,察看歐、美以及日本文化在的全面影響;我又心粗氣浮,對那一類書,沒有像他這樣耐心搜羅和虛心研讀。」

1998年,由錢鍾書主編、朱維錚執行主編的《近代學術名著叢書》在三聯書店刊行,收錄了郭嵩燾的《倫敦與巴黎日記》、劉錫鴻的《英軺日記》、薛福成的《出使日記續刻》,在內容上與「走向世界叢書」互有交叉映照,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了錢先生對鍾叔河編輯工作的肯定。

鍾叔河因此感念道,「先生為什麼能如此做呢?照我想,恐怕只能是為了學術,為了使我們更快地『走向世界』,走向全球文明的『大業』吧。(二千零十年六月)」

……

▲錢鍾書遵囑代為改定

三十多年來,因「走向世界叢書」結下的書緣引發的故事,多不勝數。這些故事與出版歷程,可以寫成一部「走向世界叢書」出版史。

鍾老說,(續編)我做的很少,工作都是他們(嶽麓書社曾德明楊雲輝一班人)做的。文章多寫他們,我今年87歲了(虛歲,他1931年出生),寫我沒有意義。

鍾老說這話是發自內心的,他於50年前落下的青光眼病今年複發了,醫生囑他靜養,不可喜怒,不能勞神。

儘管看不了書信,電話也不能多聽,他還是一再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感謝未竟的心愿在有生之年別人幫助完成了,感謝讀者、書友及社會各界對「叢書」的關注。

我答應他一定轉達這一層意思。

面向世界,路漫漫其修遠兮

上世紀八十年代「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出版,如平地一聲雷,炸醒了還未完全從「文革」餘波中覺悟的人們。

鍾叔河於序言中呼喊,「僅僅學一點『長技』,搞一點堅船利炮,還是不行的……」

當時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組組長李一氓先生對這套叢書作了非常中肯的評價,他說,鍾叔河同志以遠大的眼光,孜孜不倦,搜集一八四〇到一九一一的七十年間的這類著述約百種,編為「走向世界叢書」……這確實是我近年來所見到的整理古文獻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學性和創造性的一套叢書。在這方面,推而廣之,可稱為整理古籍的模範。

▲鍾老收藏的《走向世界叢書》第一版

蕭乾先生也表達過同樣的意思,「如果要我就新時期以來文史方面推舉五種——甚至三種傑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我都會把湖南嶽麓書社在八十年代初期所出的『走向世界叢書』列進去。除了它自身的巨大學術價值,這套書還及時地配合了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事業。」

後來,學者雷頤談及這套叢書,也認為,書的出版對學術史、思想史、文化史、中西文化碰撞與交流史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且對思想解放起了推動作用。其意義,甚至今天仍難以估量。

……各種高度的評價讓「走向世界叢書」成為此後三十年間出版史思想史或學術史上繞不開的一個點,不管是回顧還是前瞻,它始終佔據一席之地。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科技發達,信息爆炸,在網路、滑鼠、機器人等現代化工具和手段操作下,人與世界的距離越縮越小。1840年至1919年間到訪國外的國人,他們所撰寫的見聞、遊記、日記、報告文學,距今有一百多年之久。如此,續編的出版是否還具備三十年前的價值和意義?讀者心中多了一份疑慮。

《日本國志》

這樣的問題有人問過鍾叔河,也問過嶽麓書社的編輯家們。

端坐「念樓」的鐘叔河,舉了中科院外文所所長陸建德一個例子。2006年,陸建德重讀「走向世界叢書」,看到張德彝在光緒六年三四月份的兩則日記里提到,倫敦一車夫因鞭打馬匹過甚被處以罰款並監禁一月,一工匠因拉馬尾巴被監禁六周,待動物如此,待人就不必說了。因而感嘆,「這套叢書大開國人眼界,同時又讓讀者意識到,身邊很多習以為常的『小事』都是值得關注和檢討的。時至今日,這套『叢書』讀來依然具有讓人不安的力量。」

這種不安的力量,一直潛伏在我們身邊,無時不刻警醒著我們。

續編工作啟動之後,2013年鍾叔河為「叢書」撰寫新序,禁不住寫道,現代人走向世界,首先要使自己成為能接受全球文明,有世界知識,有世界眼光,有世界理想的人。「走向世界叢書」傑出的作者,如郭嵩燾、黃遵憲……又如鄒代鈞、金紹城……他們看到的新技術還是德律風(送話器和最早的手搖電話機)、火輪車(蒸汽機車)……我們如今卻已經用上了智能手機、坐上了波音飛機……但在思想層面上,我(不敢稱我們)反省自己的世界眼光和世界理想,甚至在世界知識的某些方面,比起一個多世紀以前的郭、黃他們來,差距實在還不小。在這方面,也就是人的現代化這方面,要走的路就更「漫漫其修遠」了。

▲《德意志等國遊記》

因此,「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成為繼續編輯出版「走向世界叢書」的共同志向和終極目的。

如今,「走向世界叢書」100種完美集結,曾德明鬆了一口氣,「此次續編的65種與此前的35種,從內容的重要程度來看是一致的,價值是一樣的。他們的見聞和思想,對當下依然有借鑒意義」。

貫穿整個續編工作前後的主將楊雲輝也同樣認為,當時走出去的這一批人,如康有為、黃遵憲、伍廷芳等,都是有思想的一批人,「留下的日記隨筆,以及對西方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觀察和思考,對現在依然有借鑒意義。」一向低調和謙虛的他,為這項工作謹慎地打了八分。

我其實更想問鍾老對「叢書」續編打多少分?話到嘴邊,卻又放棄了,因為,至今還有人看,說明一百多年前的人對西方世界的觀察至今還有意義,一百多年前開始的歷程至今還沒有完成,一百多年前清人的讀與思於今日的我們仍是一種啟示。

從這個意義上講,叢書初編與叢書續編在跨越時長36年之後成功合體圓滿落地,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這個意義超過了任何意義。

先生胡洪俠聽聞「走向世界叢書(續編)」上市,直呼,去下單!天,有人竟然小激動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