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朋友圈代購不受消法保護 私人買賣「陷阱多維權難」

摘要:海淘在近幾年發展得尤為火熱,除了曾因政策紅利而快速興起的跨境電商平台,通過淘寶、微信等網路平台的代購生意依然存在。跨境電商平台興起,但「人肉」海淘並未因此而消失。有代購者每個月固定飛出去逛免稅店和商場掃貨,然後把商品帶回國內出售。需要注意的是,海外代購因其私人買賣的特性,較容易出現消費陷阱。比如有賣家通過買國際快遞單號、運空箱甚至讓國內商品上國外兜一圈以增加可信度。除了偽裝的假貨,還有買奶粉爆罐等問題,許多買家卻因海外代購取證鑒別難、耗時長而放棄維權。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騰智律師事務所律師麻策表示,個人通過朋友圈信息,由朋友在海外進行代購,個人和代購者之間形成的是一種委託合同關係,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

●律師:朋友圈代購屬委託合同關係

2016年「雙11」前夕,尼爾森發布的一份基於全國31個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的調研報告顯示,在所有被調查的消費者中,超八成受訪者都有海外購物需求,其中超過七成的人最近半年內都有過海外商品購買經歷。在各種海淘渠道中,儘管電商網站的跨境電商平台是最主要的渠道,但依然被代購、親友代買、旅遊購買等分流了近一半的業務機會。

這種代購有多興旺?據《消費日報》報道,2016年7月初,澳大利亞一檔名為「ACurrentAffair」的電視節目做了一期熱門話題探討代購。報道中引用了一組調研數據:全球代購市場規模大概為150億澳元(約750多億元人民幣),在澳大利亞本地從事代購的人數約為20萬,其中代購佔大多數。

不過,海外代購因其私人買賣的特性較容易出現消費陷阱。就在今年2月,遼寧省消協發布了一起微信代購海外商品的案例:消費者劉女士在朋友圈看到同學推薦韓國品牌化妝品,說賣家是自己的朋友,長期定居韓國,保證正品,價格還比市場價便宜。劉女士微信轉賬給賣家買了1套,幾天後化妝品送到,她打開后發現貨品發出刺鼻的酒精味,和曾經用過的同一款貨品明顯不同。劉女士覺得上當了,想退貨,可是賣家已經把她的微信刪除,再也聯繫不上了。

此個案中消費者的受騙經歷有哪些警示?麻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需要明確的是,個人通過朋友圈信息,由朋友在海外進行代購,個人和代購者之間形成的是一種委託合同關係,而非消費合同關係。因此,劉女士在本案中亦不屬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消費者」,不能受到該法的保護,只能通過一般合同關係去索賠。

麻策還提醒,通過朋友圈這類「熟人生意」去購買商品或服務時,購買人對商品或服務品質的認知,主要依靠於朋友的「信任背書」,而非商品或服務本身,故建議消費者應當通過可信的跨境電商平台進行購買,從而保障自身權益。

遼寧省消協也提示,對於微信私人代購的監管,難度要大得多。如果僅是通過微信聊天達成共識,對方又沒有實體店鋪,就只能被看做是雙方私下達成的交易,無法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維權,這就成了民事糾紛,維權只能通過民事訴訟。在民事訴訟中,消費者要提供充分的證據。但有些消費者甚至連對方叫什麼都不知道,維權難度可想而知。

消協提醒稱,微信好友發布廣告分兩種,一種是好友發布的廣告,另一種是好友轉發好友的廣告。對於轉發的廣告要反覆確認,如果無法保證產品來源,就不要購買。同時,要選擇好交易方式,如果賣家要求進行銀行轉賬或者支付寶直接付款,消費者要提高警惕,盡量選擇淘寶等第三方交易平台交易。即使出問題,也可以申請退款退貨,避免財物兩空。

●業內:跨境電商的發展漸趨成熟

由於海外代購市場的渠道和鏈條太過複雜,目前對跨境購物市場的統計數據基本都基於各電商平台,並未包括各渠道的私人代購。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進口跨境電商產業鏈圖譜》顯示,進口跨境電商模式主要有五大類:一,直發/直運型(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洋碼頭、聚美優品);二,自營B2C型(亞馬遜海外購、豐趣海淘、蜜芽、唯品國際、網易考拉海購、小紅書);三,導購/返利型(55海淘、什麼值得買);四,跨境O2O型(蘇寧、保稅國際、優盒網等);五,海外代購型(淘寶全球購)。

近日易觀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在2017年,跨境進口零售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4089.5億元,環比增長33.9%。預計到2019年,跨境進口零售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6202.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享受到政策紅利的助推后,商務部在2016年3月下旬公布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新政策。該年4月,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和國家稅務總局等多個部門分兩批公布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以下簡稱正面清單),后又經國務院批准,自2016年5月11日起給予一年的過渡期,而到了2016年11月15日,商務部表示,為穩妥推進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模式過渡,過渡期限將延長至2017年年底。

易觀電商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陳濤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分析,跨境電商新政自去年4月8日起實行一個月後,除了稅費方面的政策還在繼續執行,其他的政策比如通關單和正面清單被延緩執行,但相關政策只是被延緩而不是被取消了,所以跨境電商此前已在為應對政策變化做積極準備,比如有的跨境電商通過逐步轉換模式去執行報稅和直郵並重的策略,還有一些選擇更新、擴充售賣的商品品類。

陳濤認為,除了受宏觀經濟影響,跨境電商在發展中也不斷對用戶進行市場教育,這意味著用戶對跨境電商的認識也在逐步清晰,並會有源源不斷的新用戶湧入到跨境消費領域,市場活力在逐步增強。因此,跨境電商在整個電商體系中所佔的比例將會越來越大,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不過,最終只有少數平台能憑藉強大的資源或在某個領域的精耕細作脫穎而出,其他平台則很難憑藉在某一點上的創新做大做強。

另一方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除列明的幾種情況外,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具體到海外代購,賣家往往以海外代購有特殊性而在銷售商品時標明「商品無質量問題不予退換」等說法。

對消費者而言,海外代購過程中遇到商家持此類說法或碰到消費陷阱,應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嚴格來說,海外代購並不是一個法律用語,在實踐中,其商業模式又是多種多樣,主要可以分為保稅進口、跨境直郵,以及純個人海淘代購等幾類。在跨境電商法律關係下,國內消費者和海外賣家之間直接形成商品買賣關係,而各類跨境平台主要提供的是技術信息服務,因此,當消費者想援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用無理由退貨時,確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商品入境后再行退回境外,在海關以及檢驗檢疫處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盲區。」麻策隨即表示,隨著跨境電商發展,越來越多的平台開始在國內設立退換貨點,為消費者提供無理由退換貨服務。消費者應當在購買商品時查看該商品是否適用無理由退換貨以及具體的退貨規則,從而保障權益。

麻策還對記者提到,跨境電商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漸趨成熟,然而實際中還是存在諸多問題。跨境電商總體上仍處於「試驗」階段,並依賴於國家政策而非法律予以維繫,「例如跨境食品中文標籤問題、海外商品質量標準適配問題、跨境稅費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等,在立法上都是模稜兩可,更造成了行政執法和司法裁判的脫節。雖然《電子商務法(草案)》專設一章節對跨境電商進行了規定,但也僅限於對跨境電商模式的肯定,可操作性仍不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