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財富增速放緩,變有錢人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E君說

把收入和財富兩種因素綜合來看,應該說,各個階層的收入都在增長,消費力都在提高。但是以財富和資產購買力來看,的財富極大化地向發達地區、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少數高凈值人群集中。從收入意義上,脫貧創造了世界奇迹,從財富意義上,的分化之大也是世界罕見。

財富增長遭遇拐點?

瑞信研究院從2010年起發布《全球財富報告》,去年11月發布的2016年報告引起了不少財富管理機構的特別關注,因為財富出現了三個下降:

家庭財富總量(23.39萬億美元)7年來第一次下降,下降2.8%,縮水6800億美元;

成年人平均財富(22864美元,約合人民幣15.8萬元)7年來第一次下降,同比下降3.7%;

擁有100萬美元凈資產以上的百萬富翁數量7年來第一次下降,減少4.3萬人。

只有超高凈值個人(凈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是增加的,增加了640人,增加到1.1萬人。

受經濟不景拖累,全球財富增長也很緩慢,2016年僅上升1.4%,與全球成年人口增速保持一致。不過,作為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3的火車頭,財富總量竟然是下降的,而且還被日本超過退居全球第三,還是頗令人吃驚。

瑞信認為,家庭財富縮水的主要原因是股價調整和貨幣貶值。查數據,2016年A股流通市值蒸發2.43萬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全年貶值6.83%。

當然,瑞信研究院對中長期財富的增長仍很有信心,它預計到2021年,在全球新增的2億中產階層(凈資產1萬到10萬美元)中,將佔一半;的百萬富翁將從2016年的159萬人增至275萬人,增長73%,億萬富翁數量至少新增420人,超過整個歐洲的新增數量。

經濟學家鍾偉認為,由於經濟爆髮式增長期已經過去、人民幣大發行的灑錢階段可能一去不復返、最驚人而無度的行業暴富機會已消退、最顯著的收入增長期似乎也已遠去、資產價格膨脹可能也已接近巔峰、家庭部門最輕鬆的稅負階段將迅速成為過往等等原因,最富裕的一代人正在遠去之中。

人的財富增長會不會遭遇拐點?正在出現哪些新變化?筆者通過和工商銀行私人銀行、鉅派投資等財富管理機構進行交流,翻閱瑞信研究院之前的報告,做了一些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註:瑞信報告英文版第42頁詳細介紹了研究方法,對金融財富的計量是將GDP、通脹預測和資本市場5年股利折現相結合,對非金融財富的計量是依據和GDP、通脹相關的一個回歸模型,均以本國貨幣計價然後按照匯率轉變為美元計算)

按瑞信報告,2000-2016年成人的平均財富從5670美元增長到22864美元,翻了兩番;家庭財富總量僅用15年就完成了從6.3萬億美元到23萬億美元的增長,同樣的增幅美國花了33年。

超級富豪的增速更是驚人。瑞信報告稱,2000年以來全球超高凈值個人的數量增加了216%,而增加了100倍。

按胡潤榜數據,2000年內地首富為榮智健家族(19億美元),其次為劉永行及其兄弟(10億美元),而2016年僅10億美元財富以上富豪就達594位,排名前兩位的王健林家族和馬雲家族財富都超過了2000億人民幣。王健林家族的財富(2150億),按成人人均財富15.8萬元計算,相當於136萬人的總和。

財富管理機構的數據也印證了財富大爆炸的趨勢,如工商銀行私人銀行管理的高凈值個人財富在2012年為4000多億元人民幣,而2016年速增長到12000多億元。

結論二:人財富高增長的最大驅動力是房地產、資本化和人民幣升值

按瑞信報告,人均不動產財富為13100美元。不動產是家庭財富的最主要體現,不動產價格的上升是人財富增長的最大驅動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發布,2000年居民購買了1.43億平方米商品房,全國商品房平均售價為2103元/平方米,北京、上海、廣東的平均售價則都在3000元/平方米以上。2016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5.7億平米,銷售額為11.8萬億元,簡單平均為7516元/平方米。

平均售價似乎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麼驚人,但是,這些年一個重大的結構性變化是,一二線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的漲幅遠遠超過三四五線城市。

以上海為例,2016年如果剔除共有產權房和動遷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市場化的新建商品住宅平均銷售價格分別為:內環內87547元/平方米,內外環間62265元/平方米,外環外26778元/平方米,和2000年的3000元/平方米均價相比,令人瞋目結舌。

資本市場也是財富的放大器。2000年的GDP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當時資本市場有1086家上市公司,年末總市值佔GDP的48.48%,只有四五千億美元規模。

目前A股上市公司已經3000多家,其中創業板從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掛牌到目前已經580家左右。2016年底A股總市值為55.68萬億元,相當於8萬億美元左右。

此外,新三板已經有1萬多家企業,其中95%左右都是民營企業。還有很多公司在海外上市,包括市值相當於1.5萬億人民幣以上的騰訊和阿里巴巴。資本市場極大地膨脹了這些創業者和企業高管的財富,也讓從天使投資到二級市場的眾多投資者賺取了豐厚利潤。

最後,如果以美元計價,由於過去十幾年人民幣相對美元有很大升值,人的財富上升更快。

按瑞信報告,2005-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約33%,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超過40%。即使不考慮美元計價因素,由於外貿順差、人民幣升值和結匯制度因素,央行長期釋放人民幣以購買企業創造的外匯,其被動釋放的大量人民幣也是資產升值和財富增長的客觀基礎。

多家財富管理機構的調研顯示,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高凈值人群,對於財富管理的需求都很旺盛。每年大量形形色色的投資理財騙局,「野火燒不盡」,也反證出百姓強烈的理財需求。而對高凈值人群來說,保值增值、跨境配置、家族傳承、風險隔離,理財需求更加多元化。

財富管理機構的研究顯示,由於經濟下行壓力的傳導,全社會生產性投資的回報率不斷下降;加上股市調整,樓市調控,且不少中心城市的房價在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前三季度上漲過快;再加上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加強,所有這些因素導致最近一兩年的財富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一家大型財富管理機構認為,從管理資產的規模來看,每年的增速已經從40%、50%回到20%多,接下來可能回到10%甚至個位數增長。與此同時,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明顯下了一個台階。

瑞信2015年報告預測,未來5年,財富將繼續以9.4%的速度逐年遞增,沒想到第一年就下降了2.8%。

胡潤百富榜去年10月發布的2016年榜單指出,「過去一年財富增長放慢速度,2016年有2056位企業家財富達到20億元及以上,比2015年增加179位,為三年來最低漲幅,有1007位企業家財富比2015年縮水或沒有變化,其中828位財富縮水,上榜企業家平均財富比2015年略有下降,從73億下降到72億。」

人的財富增長可能正在進入「新常態」,或者說,正在遭遇階段性調整。考慮到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兌美元的上升空間不大,而房價既有的漲幅過大,資本市場的估值也不低,所以說財富在一定程度上被「高估」了,現在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消化。

結論四:人的財富佔有存在明顯結構性分化,且不斷拉大

瑞信報告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這些年,全球人均財富遠低於其潛力,全球財富增長正在遭遇「失落十年」;同時財富分化日益明顯,2016年全球有3300萬百萬富翁,從人數上佔全球成年人口的0.7%,卻擁有全球45.6%的財富。

在過去十多年的財富高增長,從增長率看遠超任何國家,同時也在形成明顯的財富分化,無論是從地域、行業還是財富佔有形態來看。比如,如果過去十幾年居民的財富形態主要體現為現金和銀行儲蓄,財富命運就十分悲催。

春節在家鄉過年,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十多年前在縣裡工作時有一張1.5萬元的銀行存單,後來調到市裡忘了這回事,今年春節前發現了老存摺,取出來只有1.55萬元多一點。如果以當年的1.5萬元和現在的1.55萬元對應的住房購買力來看,貨幣變成很不值錢的財富,而房子變成最值錢的錢。

殘酷的現實讓人不得不生出「膽子越大的,越敢借錢的,借錢越多的越富有」的看法。核心原因就是,財富和收入之間的離散度在加大,勞動形成的收入增長遠遠趕不上資產創造的財富增長,「人掙錢」遠遠趕不上「錢生錢」。

最新數據表明,按常住地分,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61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從2011到2016年,收入增長的趨勢是放緩的,所以如果就是依靠收入、儲蓄,過日子問題不大,但一定會錯過隆隆開進的財富列車。

2011-2016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

不少國內外學者在觀察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時,都有一種背離感,即按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數據——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是20883元,按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依次是5529元、12899元、20924元、31990元和59259元,即使是高收入組,按一家三口計算可支配收入也不過18萬元——人不應該買得起這麼多這麼貴的房子、奢侈品和海外商品,有這麼多出境游。在國外名牌店,人似乎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但人的消費力是真實的,其中的最大原因是人口基數。以13.8億人口為基數,20%的高收入組就有2.7億多人,消費力是現實存在的。

瑞信2015年的報告稱,的中產階層按絕對值計算是全球最多的,達1.09億人。何況人總體上熱愛儲蓄,平時節儉,偶然出境買些名牌不是太大負擔。2016年出境游1.22億人次,和人口基數比並不高。大部分人甚至還沒有體會過出境游。

把收入和財富兩種因素綜合來看,應該說,各個階層的收入都在增長,消費力都在提高,甚至低收入和離退休群體的收入增幅會高於中等收入階層,因為前者得到更多的國家保障,後者則充滿波動,和市場景氣高度相關。

但是以財富和資產購買力來看,的財富極大化地向發達地區、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少數高凈值人群集中。從收入意義上,脫貧創造了世界奇迹,從財富意義上,的分化之大也是世界罕見。兩種情況,同時並存。

所以我們會看到,儘管2016年股市不景氣,持股市值在50萬-100萬元、100萬-500萬元、500萬-1000萬元、1000萬-1億元的持有人數量都是下降的,但是持股市值1億元以上的賬戶數反而增加了30.3%。

有研究指出這和網下打新以及大資金抄底相關,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馬太效應」正越來越極端,就是越富的更富。有財富管理機構高管指出,由於整個資產收益率下降,未來幾百萬元到兩三千萬元的理財壓力會很大,但是幾億幾十億規模資金的理財空間反而很大,因為可以跨境配置、股權配置、好項目優先配置,由於家族傳承,財富階層的固化也很難避免。

結論五:因為統計因素和灰色收入,高收入者的收入被低估

如前所說,人的財富在一定程度上被「高估」了,需要一些時間消化。但是學術界有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人的收入被低估了。

原因之一是,國家統計局是按照城鄉住戶抽樣調查來統計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市(縣)級調查隊向抽中的記賬戶發放記賬本,定時回收併發放新賬本,記錄家庭的流水賬,但是高收入居民拒訪率高,他們收入來源多,敏感,即使合法也不願露富。這就導致對高收入者的統計存在明顯低估。

如果按照國家統計局在經濟普查時採用的資金流量表測算,因為資金都是有流向的,而且還要把自住房按租給自己的「虛擬租金」計入,這個口徑的居民收入會增加不少。以2011年為例,抽樣調查推算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9.6萬億元,資金流量表推算是28.6萬億元。

第二個收入低估的原因,是所謂「灰色收入」問題。按照王小魯教授的說法,灰色收入是各種各樣你沒法證明它的來源、或者來源合法性沒法證明的收入,其主要形式是腐敗、尋租,還有就是所有環節都未納入統計的經濟活動中的收入。

例如,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最後判決其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共計摺合人民幣2.117億元,還有巨額財產明顯超過合法收入,不能說明來源。「不能說明來源」幾乎是每個貪官的標籤。

如果說勞動力回報趕不上資本回報帶有一定的自然傾向、而且會隨著勞動力逐漸稀缺而有所改變,尋租和灰色收入則應當旗幟鮮明地反對。

按王小魯研究團隊在全國60多個城市的城鎮居民抽樣調查,他們推算的最高收入組人均收入是統計局數字的3.2倍。當然不能說這些被低估的部分都是灰色乃至黑色收入(犯罪性收入),但很顯然,今天的收入低估主要是高收入者的收入低估,而且數量不小,這是毫無疑問的。

結論六:未來財富增長將朝著陽光化演化,但如何避免弱勢人群處境進一步惡化依然嚴峻

財富增長的速度雖然走過了高峰期,進入「新常態」,但未來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增長機會。假以時日,可能還會爆發出今天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主要的原因是:

1、市場的內部需求仍在不斷上升,消費升級剛剛展開,的人均收入要趕上發達經濟體今天的水平還需要十年二十年。

瑞信2015年報告顯示,過去的15年,新興市場的中產階層數量以每年3.3%速度持續增長,而美國的增長速度則僅為1.34%,「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現在的中產階層數量(1.09億)已經超過了美國(9200萬)」。儘管如此,按照中產階層佔總人口比重計算,還只有8%左右,潛力非常巨大。

2、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進行全球投資,通俗些講是到全世界賺錢,其對於全球不少地方的礦產、能源、農業畜牧業、金融資產的控制力超乎想象。儘管由於種種原因,很多投資非常低調,但事實上已經非常驚人。

3、的證券化、資本化比重還不高,隨著直接融資的發展,財富的呈現方式會大為膨脹。目前幾十億、數百億市值的公司,特別是高科技含量的公司,未來5年內有相當部分會躋身數百億乃至數千億市值的公司。最近幾年創業投資投入的項目會有幾百上千家有望成為「獨角獸」。

4、創新驅動新財富爆發。傳統的重化型的財富生成模式正在褪色,但是高科技和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正在掀開新篇章,製造業升級中的「四基五化」正在崛起,文化娛樂旅遊醫療信息金融等服務業在迅猛發展……消費中產化、技術升級化和公司資本化,將成為財富下一輪增長的主旋律。

從膽子越大的越賺錢,越有錢的越賺錢,未來的大趨勢將是越有技術創新、價值創新、模式創新能力的人越賺錢。

有些趨勢已經明顯化了。在2016胡潤百富榜上,有68位財富在20億元以上的「80后」入選,其中21位是白手起家,基本都從事IT行業,排名第一的漢鼎宇佑公司的王麒誠、吳艷夫婦以245億元成為最富有的80后白手起家富豪。大疆的汪滔財富240億元,滴滴的程維和好未來的張邦鑫財富分別為130億。

所以,在可以想見的未來,不僅像今天的王健林、馬雲、馬化騰、宗慶后、丁磊、李彥宏、何享健這樣的富豪會再創新高,一批今天還不被人知的年輕人也會憑藉知識和創造的力量走上財富的中心舞台。過去房地產出現了很多超級富豪,未來給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造房子」比如遊戲、動漫、文學、影視、電子競技等等,也會出現很多富豪。

5、在保護產權、簡政放權、經濟法治化、投資便利化、基礎設施完善化等方面的總體態勢,儘管有不如人意甚至階段性、區域性波動的情況,但仍在不斷改善,為創造財富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需要注意的是,也在對財富開出「負面清單」,從去年開始的一系列對證券市場、金融市場的整頓表明,不允許大鱷呼風喚雨,對過度的金融運作高度敏感和警惕,如槓桿居高不下、操縱市場、資金空轉或外逃、金融機構被家族控制、監管套利與利益輸送,等等。顯然,此類巨富的財富拐點開始了,不僅是拐點,而且可能面臨萬丈深淵。

今天的到了既要問財富多少、也要問是非問題的時候了,到了企業家要潔身自好、走正道、正道才光明的時候了。有錢是好事,但是有不義之財還不收斂,還要繼續鑽孔子、走門子、高調子,不出問題才怪呢!

除了對財富開出「負面清單」,未來也會對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格局進行調整。

比如長期以來,的稅收體制以流轉稅(營業稅、增值稅、消費稅等)為主體,收入稅比例較低,不利於收入分配調節;

現實中高收入者更容易避稅,中低收入工薪階層反而成為所得稅繳納的最主要人群,事實上是「逆向調節」;

社會保障制度的碎片化,加劇了城鄉、群體和區域之間的不公平;

對於投機性資產收入的擴張(如炒房囤地),始終沒有從根本上採取措施加以糾正……

凡此種種,相信未來會通過制度建設和政策進行糾偏。

有負面清單,有糾偏措施,則的財富創造與分配,會更加陽光、透明和公平。

但是,全世界的經驗表明,由於資本收益總是高於勞動收益,所以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是世界性難題。如果提高資本利得稅,就像法國做的那樣,又會「驅逐」資本,影響投資和增長。未來一段時間內,財富分化的總體態勢不會改變,甚至可能進一步拉大。

如何避免弱勢人群的處境進一步惡化,這是一個現實生存與發展問題,也是一個對未來的心理期望問題,還是一個國家有沒有同情心的社會良知問題。這個問題,政府應該重點考慮,但每一個富裕階層的成員,也必須關注與反省。

最富有的一代人正在遠去

作者|鍾偉

在蘇東解體之後,全球化風起雲湧,很好地利用了這個二戰以來,對大國而言難得的戰略機遇期,迅速崛起為全球重要力量。民眾也在短期內基本擺脫貧困,積累了驚人財富。當下在湧現了一群千億富豪。

世易時移,隨著政治、社會、經濟的三重變遷,最富裕的這代人正在逐漸離我們遠去。在未來,再度狂風驟雨般書寫財富神話的機會,如過江之鯽般湧現的土豪群體已是過往,輕易實現人生小目標者可能逐漸寥若星晨。

以下羅列了十個理由,解釋為什麼最富裕的一代人在遠去之中。

一是經濟爆髮式增長期已經過去。

個人財富的積累取決於國家經濟的興衰,在過去20年,經濟的增長令人眩目。

回顧1997年東亞危機至今的20年,經濟體量大漲:1997年之時GDP僅為7.85萬億元,當時人民幣匯率為8.28,摺合約9500億美元,人均僅774美元。這大致僅和目前的烏干達等非洲貧困國家差不多,離當下的越南、印度都差得遠。到了2016年,GDP已比1997年增長了近10倍,摺合約為11萬億美元。

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體量和日、德、英三國的總和相當。富裕群體隨著經濟的崛起而湧現,人類也隨著邁入現代化、城市化國家而取得了顯著的減貧成績單。過去20年,扣除掉的脫貧人口,地球的貧困人口變得不是不少,而是更多。

請不要忘記,在1997年,雖然在當時是一個充滿蓬勃活力之地,但其經濟實力,仍然僅可歸屬為全球倒數的低收入國家。在未來,我們已不能指望重新複製爆髮式經濟增長。

二是人民幣大發行的灑錢階段可能已一去不復返。

幾乎每個人都在感嘆貨幣如潮水一樣湧來。在過去20年央行所發行的人民幣規模,摺合成美元,可能比地球上所有其他經濟體加總起來還要多。這種快速發鈔可能順應了貨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但也可能存在著以超長周期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支撐和強化了超長周期的經濟增長。

在1997年之際,的廣義貨幣M2僅為9.1萬億,相當於當時GDP的115%,而到了2016年底,M2已是155萬億,相當於GDP的兩倍。如此超級貨幣周期恰好搭配了史無前例的龐大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保證了物價指數CPI的中樞水平不升反降。這一點可能和普通民眾的直觀感受相悖。

在90年代還是很容易遭遇5%以上的物價漲幅,而近年來,3%的CPI都不多見了。龐大而廉價的消費品滾滾而來。這種發鈔節奏,決定了存錢不如借錢,借小錢不如借大錢,冒險者迅速攫取了謹慎者的財富。在未來,我們已不能指望央行再度任性發鈔。

三是最驚人而無度的行業暴富機會已消退。

回顧1997年,還不存在市場化的房地產行業,私家車對絕大多數國人而言還是個奢侈的夢想。20年間,從攫取礦業等資源,到房地產開發等人脈和資金密集行業,再到IT和互聯網等科技英雄時代,挖礦的、蓋房的、用網路開全球地攤貨的,以及少量做製造業和消費品實體的,構成了富裕人群的基本特質。

由於金融業沒有掌握在私人部門手中,因此金融業的暴發戶反而不是那麼龐大。投資回報率在迅速走低,2012年之前,投資回報率ROE估計在12%-18%之間,而當下扣除金融業之外,實體經濟的ROE約為7%。

不僅如此,經過4-5年政策刺激的高科技行業,也蘊藏了巨大泡沫,這些泡沫在已經破滅、有待破滅和深度破滅之中。進入了低利率時期的優質資產荒困境。在未來,人們很難指望還會湧現憑膽氣耍流氓拉關係就能搞定的暴利行業。

四是人最顯著的收入增長期似乎也已遠去,漲工資越來越難了。

過去20年是普通勞工收入增長最顯著的一段歲月。從國家的角度看,1997年的外匯儲備只有1400億美元,而現在即便是告別了2014年的外儲高峰,也還是有3萬億美元外儲的,漲了20倍。

從工薪族的角度看,1997年城鎮職工大約7億人,當年工資總額9602億元,摺合年工資收入僅為1380元,月薪也就120元。到2016年估計城鎮職工約7.9億人,工資總額達12萬億,摺合年和月工資分別為1.5萬和1250元。上述數據可能和普通民眾的直觀感受不一致。

儘管如此,從不太靠譜的數據看,20年經濟增長10倍,職工工資也增長了10多倍。其實當下普通工薪族月薪在3-5千,京滬等一線城市中位數月薪大約為1萬元。普羅大眾尚且如此,富裕階層的財富積累顯然更為驚人。萬元戶已作古,人生小目標才有些氣魄。

在未來,人口紅利的遠去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使得收入增長必然隨著經濟成長回落的大勢而不再洶湧。

五是最蔚為壯觀的資產價格膨脹可能也已接近巔峰。

人資產配置日益多元化,除了傳統的銀行儲蓄之外,中外房地產、股票、理財、藝術品等紛至沓來。在各種資產價格膨脹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樓市和藝術品市場。

1997年,還無所謂房地產市場,2000年前後,京滬市區的商品房價也就在每平米四五千,現在則動輒10萬,一線城市房價足足漲了15-20倍,全國房價的普遍漲幅也不會少於10倍。過去20年對待樓市唯一的正確方式可能就是買買買。當下可能很少有人有勇氣或機會再重新開啟這樣的模式。藝術品市場更今非昔比,甚至造就了大量泥沙俱下的文玩騙子。

是什麼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很可能不是工資收入差異造成的,而是是否買房置業拉開了貧富差異。你若在一線城市有兩三套房,基本就邁入千萬富翁俱樂部。當的房價等資產價格到了今天的高位,在未來,資產價格很可能不是令人艷羨的,而可能是蘊含風險甚至陷阱的。

六是家庭部門最輕鬆的稅負階段將迅速成為過往,稅收和死亡是必可避免的趨勢。

和西方國家相比,家庭部門的稅負是非常輕的,這個基本事實可能許多國人並不認同。稅制的特點是名義稅率重,實際稅率不重;所得稅地位不重,流轉增值等間接稅稅負過重;企業稅負重,居民稅負不重、相比工薪階層,巨富階層的稅負可能更為輕微。

過去20年,從GDP初次分配看,企業佔20-25%,家庭部門儘管佔比下降仍占近60%;但從稅收佔比看,企業貢獻了近70%,家庭部門貢獻僅約12%。直到2016年,政府征繳的個人所得稅也僅剛突破1萬億元。高收入人群的稅負過輕和斂財過速是平行的。如果企業稅負無法更沉重,那麼家庭部門的稅負必然顯著增加。

在未來,涉及個人稅負的「三重門」將陸續出現,即遺產稅,房產稅和更完善的個人所得稅。無論如何,家庭部門稅負整體過輕,結構失衡的狀況無法延續。

七是人力資源最廉價高效的積累階段可能正在遠去,儘管政府仍然苦苦堅持。

當下的富裕人群,按照1997年之前大學畢業算起,大致是40向上的年齡,更年輕的富豪群體暫時還不是主流。很幸運的是,彼時在的中學和高等教育還是非常便宜和高效的,貧苦子弟進入名牌大學的機會多多。

而當下,教育不公現象似乎在抬頭,重點中學的入門競爭,國際學校的遍地開花,聯考招生的奇特錄取線,漂洋過海的學子,使得從教育層面開始,社會階層的縱向流動已很不順暢。

從城市給排水大學部的王石,到雙學士的姚振華;從會講英語的馬雲到會寫程序的雷軍、張曉龍,教育體制使得無數少年獲得了良好教育,成就了自身的人力資源。精英式而非大眾式的教育理念,對實現這一代人的財富夢想功不可沒。

在未來,儘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大眾化程度,但父母將孩子從嬰幼兒撫養到大學生的成本已大為提高,教育公平造就財富英雄潮在弱化。

八是最節儉的一代人在謝幕,新生代能花不能掙的跡象逐漸顯露。

人傳統上愛儲蓄,1997年,城鄉居民的儲蓄僅為4.6萬億元,這在當時相當於城鎮職工3年多的工資;2016年底估計居民儲蓄已接近60萬億元,大約相當於城鎮職工5年的工資。

如果考慮到房產,除儲蓄之外的金融動產,那麼人在過去20年積累下來的財富更為龐大。考慮到龐大財富的積累早於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門檻,這個財富存量總體上是依賴節儉和儲蓄而成。

但總體上家庭部門的儲蓄率已在下滑之中。舒適的成長環境帶來更強安全感、更強依賴心的新生代,他們花錢多過掙錢,追新逐異多過勤儉節約。在未來,人不太可能重複過去20年的高儲蓄,甚至已積累的龐大財富都有可能被逐漸消耗。老齡化和新生代共同催生日益臨近的坐吃山空。

九是貧富懸殊最為驚人反差的世代不可維持,舊格局必將被打破。

最富裕群體的形成可能有兩層含義,富裕感的一種含義是,業已湧現的富豪,多半經歷了人生從苦難走向富裕的艱難歷程,貧困記憶和富足現實給其強留的幸福富裕感,這和浸泡在蜜罐中長大的群體,所感受到的富裕迥異。富裕感的另一種含義是巨大的貧富懸殊。

2016年,最富裕的10大富豪擁有1.2萬億元,而他們的公益投入為230億,除了馬化騰先生和何巧女士之外,絕大多數富豪斂財之心壓倒了一切,甚至不放過他們自己的身體和靈魂。120萬人擁有家庭部門全部可投資金融資產的37%。貧富鴻溝觸目驚心。在未來,隨著政府推動社會公平進程,食利階層難以長袖善舞。

十是所經歷的偉大而幸運的時代,在快速劃上句號。

過去20年,人類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全球化時期,抓住了改革開放的良機。川普現象的出現,及其在歐洲可能蔓延之勢,都標誌著這個偉大而幸運時代的終結。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即便尚未終結,其內涵和形式也一定已發生了重大改變。

最富裕的這一代人的崛起,既依賴個人奮鬥,但更大程度上是發了「國運財」,圈了塊地、佔了個礦,鑽了個法律的空子的模式不能不終結。即便全球化在碎片化,孤立主義在抬頭,崛起之勢難阻。但這已不意味著已有的老式富豪可以延續其斂財的陳舊模式。

回顧20年世事變遷,很可能最富有的一代人在逐漸遠去,人們懷著複雜的心情旁觀他們。深刻的時代烙印,和並不足以駕馭龐大財富的有限心智,使得這一代富裕階層可以得到普羅大眾的羨慕,但難以得到公眾的追隨和認同。

最富裕一代人的整體形象支離破碎,光怪陸離,他們擁有龐大的財富,但不太可能贏得同樣巨大的尊重。如果王健林或者馬雲老去,遠去,會有人為此唏噓嗎?很難。引領未來富裕群體的靈魂人物,尚未出現。

后 EMBA 商 業 領 袖 項 目

后EMBA是MBA、EMBA之後的再延續、再提升、再超越!持續打造最高端的知識學習與資源整合平台,從而引領社會、引領時代、引領未來。自2011年開辦以來,已先後開班十五期,1900餘位傑出企業家入班學習。

藝術品欣賞了解更多,請點擊閱讀原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