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曉說》向左,《長談》向右 | 選苟且還是遠方?

《曉說》更像是高曉松披著歷史人文外衣的《吐槽大會》,它會揭秘各種歷史隱情,富有娛樂性;

《羅輯思維》更像是羅振宇披著知識文化外衣的《奇葩說》,他一直都是商人,比較偏向實用主義。

知識娛樂化時代,從羅輯思維開始。自媒體、知識網紅這兩年成了資本追逐的IP,同時,冬粉經濟造就了不少「全民偶像」。如今在互聯網社群里混,不說自己聽過《羅輯思維》、《曉說》或《吳曉波讀書》等知識自媒體頻道,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新一代有思想的網民。

4月7日,停播了將近3年的《曉說》在優酷重新開播,江湖上兩位「羅胖」—羅振宇和羅永浩長達7個小時的對談節目《長談》也在深圳衛視和愛奇藝播出。不論是節目形式、播出時間還是節目名稱,都不免讓人遐想,有點爭鋒相對的意思。

可以說,高曉松和羅振宇就是脫口秀界的「南喬峰」和「北慕容」,在知識浪潮中永駐船頭,玩的風生水起。一邊是「浮躁社會的一股清流」,呼喊著「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另一邊是聰明的商人,很早就了解這個時代知識終將可以化作金錢。至於是高曉松博古通今還是羅振宇更勝一籌,冬粉們一直議論不斷。

一開始他們不分上下,但近幾年網民的態度卻紛紛倒戈,日漸偏向高曉松,而羅振宇的口碑慢慢下滑。那篇《年少不懂高曉松,讀懂已不再少年》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之後,高曉松幾乎被捧上神壇。與此同時,羅振宇「江湖神棍」的地位也伴隨著他不斷攀升的體重,漸漸地向王林靠攏。雖然都是互聯網時代最當紅的知識輸出型人才,但一個如日中天,另一個卻千夫所指。

我曾就「羅振宇為何愈加被人反感」問過周圍的人,他們給出的理由五花八門:有人說他商業性太重,有人評價他就是個「二道販子」,更有人坦言他的長相越看越鬧心。

為何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我們來細細分析一下。

書香名門長大的高曉松,上溯三代都是知識貴族,他的出現,完全順應了人們對貴族的認知,白衣飄飄的人,上一代也是白衣飄飄的人,所以他更倜儻,更隨心所欲,對目標不那麼執著。胖子的外表下,裝著的是一個標準的、體面的高級知識分子的靈魂。他的身上帶著更多文人的浪漫與自由,言談舉止中表現出的開闊與自然,是羅胖所沒有的。

高曉松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都是抱著娛樂的心態參與,無論是《曉說》還是音樂,如果他不感興趣,就是砸上天價估計也雷打不動。有人說高是「文人翹楚,浪子班頭」,也許是吧。他的征途永遠都是星辰大海。

跟高曉松比起來,羅振宇更像是一個普通人,更務實,更執著,更願意否定自己。他出生在安徽蕪湖的一個普通家庭,華科畢業後到北京讀碩士,進央視,拿到傳媒大學的博士學位,擔任《羅輯思維》的主持人,創辦「得到」APP,公司融資超過10億。這樣一位成功逆襲的北漂er,是一個「對學習上癮,對自己上刑,對世界上妝」的老司機。

用羅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屌絲出身,在成長過程中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死磕完成了對命運的逆襲」,活脫脫地活成一本普通人的奮鬥史教科書。只不過,這位「普通人」比我們更有商業頭腦,他可以把人們的焦慮變成燃料來盈利。現實點來看,羅胖更能成為大眾學習的榜樣。

俗話說得好:「環境造就性格」,他們也莫能例外,彼此的出身和成長環境培養了他們不同的性格,這種人物個性也同樣影響到了他們對待外物的方方面面。從節目、言語中就可見一斑。

拿《羅輯思維》和《曉說》相比,《羅輯思維》定位於為大家讀書的伴讀者,而《曉說》則更傾向於一個傳奇遊俠的角色。老羅每一期的內容都準備的非常充分,每期節目都有不少乾貨且層次分明,邏輯縝密;而高曉松的《曉松奇談》(原《曉說》)顯然準備得不那麼充足,自由隨性,想到什麼說什麼(美其名曰「漫談」),播出效果對後期剪輯的依賴比較大,一個不小心說錯了還要後期修正。其實,這也是二人性格的一種側面體現吧,一個嚴謹謙恭,一個隨性自我。

而且,羅胖的思維比較激進,尤其是針對某些政治性話題上,有點民粹主義傾向。在經濟學方面,也被人指出存在硬傷。經常在節目中赤裸裸的宣揚自己對於商業利潤的追逐,覺得掙錢光榮且至高無上。

這從成長環境來講,也情有可原。畢竟羅胖是「屌絲逆襲,對經濟方面看得比較重,而高曉松的家世背景讓他從小就不曾為金錢發愁,真正做到「視金錢為糞土」,造就了他骨子裡的淡定和洒脫,一股子「愛咋咋的」的勁頭。因此他倆在價值觀上有著雲泥之別。2016年,當搖著紙扇蓄著長髯的高曉松高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時,羅振宇正忙不迭地簽下papi醬,試圖走向人生巔峰。

2

人物職業分析

毫無疑問,高曉松的定位是一個手藝人,而羅振宇則是一個商人。

手藝人偏愛情懷和工匠精神,而商人則更喜歡用數字衡量一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也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上:知識分子愛講情懷,唱輓歌,追憶的是似水年華。所以我們看到他總是講工匠精神,講歷史,講舊人,講兩岸和異國他鄉,帶著他謙虛的「不成熟的小建議」娓娓道來。

44歲的羅振宇則與之相反。他對情懷敬而遠之,過去於他而言只是一張舊報紙,當下和未來才是要去追逐的答案。這種視角充滿了現實主義色彩,在追求體面的讀書人眼中,顯然不是該有的樣子。他在節目里賣書、賣大米、賣跳蛋、賣月餅,甚至拍賣 20 張 20 年之後的跨年演講雙人 VIP 票,定價9999元的10張票被瞬間搶光。

兩個人最大的差別出現在創作實踐上。在人們看來,高曉松是真正有創造力的,他的歌,他的電影,他的脫口秀節目,都是真正的創作,是顯性的,直接的,明晃晃的,這些結果,證明了他的知識儲備,也為他的知識體系做了擔保。

而羅振宇似乎缺少這種實踐的擔保,他的節目基本都是團隊作業的結晶,而且還是打著「知識」的旗號賺利潤,難免會讓人們有一種「吃剩飯」的感覺。

高曉松就是一個技藝精湛的匠人,他吐出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觀點都帶有溫度,且都有所不同。羅振宇就像一個機器里的模具,他生產的東西雖然很快很精美,但卻千篇一律,毫無藝術性。

最近馬東的招牌節目《奇葩說》正進入第四季的錄製,羅振宇接棒高曉松成為第四季導師的新聞也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每天讀書的羅胖相較於文化水平不高的第二季導師金星來說應該不會有話語理論缺乏的尷尬,但是和高曉松之間至少還差了10個馬東。

高曉松之於《奇葩說》可謂趙薇之於《還珠》,翁美玲之於《射鵰》,無論後來人如何模仿,總覺得差點意思。事實上,在真正讀過書的人看來,高曉松的水平不算高,只能算是業餘,且高曉松在節目中的發言每次傳遞的都是相對自我的態度。但他的優秀就在於每次總結都會跳出局限的辯題,給人一個更為開闊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雖然有些態度不能得到認可,但當他談到嚮往的詩和遠方,即使迫於現實壓力不能選擇,但還是滿足了一部分人求而不得的心理。

再說羅胖,雖然他肚子里墨水不少,但不會深入淺出地表達,只會機械地搬運,缺少屬於自己的知識架構和底蘊。他的發言容易進入「事先準備過於充分」的誤區,因此就有了「思維速度超過語言速度」的典型特徵,當他說到A的時候,已經想到了E,這就導致他會把之後的語句提前說出來,或者在用B論據論證A論點的時候,卻給了B太大的篇幅。往往會在彈幕上看到很多觀眾的吐槽,說他太無趣。這一點也可以諒解,畢竟羅胖之前沒有參與過這樣的綜藝性節目,需要一些慢慢適應的空間。

3

《曉說》VS《長談》

《曉說》最早開播於2012年3月,這檔原想叫《閑得蛋疼》的節目,因為考慮到節目的廣告冠名,最終用了韓寒取的《曉說》。就節目的拍攝成本來說非常低,僅僅是一台攝像機,架在高曉松家裡拍攝。按高曉松自己的說法,《曉說》開張是靠「一張桌子,一把椅,一把扇子,一張嘴」,自己就是個「天橋撂地的」。

可就是這個以「玩」為主的節目,第一期在優酷上線24小時便收穫了過百萬的流量。上線3個月後,播放總量就超過了3000萬次,進而吸引了多家衛視購買電視版權。兩季過後,以5億點擊量順利收官。

這檔節目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魔力?原因就是高曉松獨特的人格魅力。他的節目告訴你,他可以把從行走或書本中看到和學到的東西提煉出一個不同的視角和緯度,激發你對未知事物探索的興趣。獨立、自由、包容,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詞語。儘管在外人看來,高曉松很淵博,但遇到某些刁鑽的話題,他永遠秉持謙卑之心,不了解或者沒弄懂的,他從不輕易去談。

在這方面,羅振宇是從來不客氣的。在他的節目中,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你不用懂,聽我的」;他說他是幫你讀書,而實際上就是幫你洗腦,並認為這種方法很有效。要知道,一個沒有思想的人,才會花錢去購買思想。

羅胖的最新節目《長談》更是刷新了世界電視紀錄史的紀錄,長達7個小時,就連剪輯版本都要4個小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話嘮節目。實質上這個節目是在「互聯網拜物教」沒落的節目形式的一次創新,卻也是羅胖全新鏈式商業模式的關鍵一環。

這非常符合羅胖的媒體營銷思維,他深諳互聯網的傳播之道:與高人交流,而且是深度的交流,才能滿足人們的話題性。所以首期便邀請鎚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我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長談》,在我看來,採訪並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問的問題也不夠深入,很多地方明顯感到羅永浩的不耐煩。細細想來,這個節目最終也只是起到為「得到APP」引流的效果罷了。

4

體重方面,剛剛減完肥的矮大緊明顯KO羅胖,而顏值部分,看圖就夠了,簡直就是不分伯仲的存在,我拒絕分析。

其實,高曉松和羅振宇根本就無需比較,他們是不一樣的,是兩種性格、兩種思維、兩種未來。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美感,都有自己的效用,完全可以平行存在。不必非得爭個高下。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真真正正的知識不是像羅振宇老師這樣,用一個互聯網思維就可以達成任意學科在任意維度上的鏈接;也不是矮大緊的高曉老師這樣,用任何來料加工成的妙趣橫生的全民知識大保健。

無論他們是講互聯網觀點還是歷史八卦;是正兒八經的胡說八道,還是胡說八道地假正經;所有的觀點,都是從別人的書上讀來的,有些書他們自己未必讀過,只要經由背後的團隊摘錄下來就好。他們不生產知識,他們只是圖書的搬運工,把知識嚼爛了餵給你。

所以,奉勸大家有空還是要自己多去讀幾本書,不要以為這種精華式閱讀就能添補知識的空缺。畢竟自己從「原湯」中汲取的,才是貨真價實的滋補品。

備考研友在等著你加入大家庭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