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成功有說道(10)|審美不應成為時代影像記錄的"濾色鏡"

搜尋一線攝影人的問題

思考前沿攝影人的困惑

反映基層攝影人的聲音

成功 攝影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藝術類)獲得者、廣東省第三屆「十大攝影家」(紀實類)稱號獲得者、全國公安文學藝術聯合會會員

追求審美,無可厚非。

美,是人類至高的感性追求。

近來,有幾件事聯想到一起,引發我的思考。

事件一:某單位組織「 井崗山」游,出發前讓幾位有「會員頭銜」的成立了攝影小組,說回來要出電子簡報。人人背著相機走了一趟,回來卻硬沒有找到片子完成多媒體製作組稿。因為大家拍的多是美景和手伸「V」字元的留影。領導問攝影組長怎麼回事, 組長說:「看到參觀學習活動人擠人很亂不漂亮, 沒有美感, 所以大家都沒怎麼拍。拍了幾張,覺得不好看又刪了。」

事件二:早幾年,某市搞城市發展回顧展,還專門給重點作者發放了採訪經費。兩個月的徵稿期結束后,沒找到幾張反映舊城區百姓生活的照片。有人物活動的照片,大量是影友拍的早晚樓盤光影中的美女和記者提供的幾張開會和視察中的領導。其它都是成堆成摞的日出日落和荷塘花影的美麗照片。讓舉辦方淚奔!

事件三: 最近, 看到以「 審美主張」 和「 藝術呈現」 強勢介入紀實攝影,呈現「畫意表達」並打著「新紀實攝影」名號,以「創新」的旗幟招搖過市的新情況。

作為吃瓜群眾,我還是忍不住——為何?

其實不用想, 這都是因為要拍美景、美人、美片所鬧騰的。

說實話,以審美的思考去完成攝影拍攝是沒有問題的,對紀實攝影的「創新」、「探索」和「實驗」也是我們應當提倡的,因為任何一個藝術門類和流派都需要創新。但對於強調客觀記錄和社會批判性的紀實攝影,要抽離其屬性中的骨髓和靈魂,冠以「畫意表達」強調披上唯美的呈現,總讓人覺得有點可能會引發「性質變化」的擔憂。

01

攝影的目的,就是把照片拍「漂亮」嗎?

顯然不是。

攝影術發明至今,已有178年之久。影像的瞬間性和客觀性是攝影區別於其他視覺藝術門類的根本屬性已是共識。

紀實攝影以客觀記錄的方式關注世界與藝術攝影表達主觀審美傾訴的呈現相輔相成,構成了攝影表達的兩個基本方向也已是業內共識。

回望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早年的紀實攝影因攝影術產生於繪畫功能的需要而來到這個世界,確實有著濃濃的「畫意」衣缽和「審美」血脈。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以後,萌發於美國一些「前衛」的攝影家,后風行於50、60年代的美國 「新紀實攝影」的出現,才意識到唯美的畫意在紀實攝影表達中並沒有那麼重要。於是紀實攝影逐漸以疏離傳統的「畫意表達」,以客觀記錄和強調批判性為主導的理念成為其特質屬性和表達方向。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1924-)是後來的代表性人物,美國農業安全委員會催生的那批作品是影響深遠的群體性「新紀實攝影」的代表作。

同時,還讓我想起新紀實攝影的另一代表人物戴安·阿勃絲(Diane Arbus,1923-1971)。她的照片與羅伯特·弗蘭克一樣並不講究構圖、用光,甚至影像品質粗糙。她對傳統審美在攝影中的應用更是不屑一顧,但她作品表達的內容卻讓人過目不忘,並影響深遠。蘇珊·桑塔格(Sontag1933~2004年)說:「阿勃絲的藝術是反動的藝術——這種反動是對上流趣味的反動,是對約定俗成的反動。這是她讓時髦、時尚和美的東西統統見鬼去的方式。」

新紀實攝影的出現,就如嬰兒的斷奶,更讓我們看清了紀實攝影是剛從畫意的「胎生包衣」中走出來的新成長。從畫意出發把照片拍「漂亮」已不再是攝影的全部,對於內容為「先」為「王」的紀實攝影來說,適度疏離「畫意表達」,主張形式服從於內容表達,將更有助於紀實的主題彰顯和表達,這已成為紀實攝影實踐的新信條。

02

紀實攝影在人類歷史的演進中,是要成為時代的準確記憶和可供後人考證歷史的直接依據的!

審美,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活動。

簡單通俗地說,美——就是能讓你感到和體味到「愉悅」的事物之表象和內在的因素。

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而審美是形象的直覺,不是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維。審美因人而異,以審美角度看世界,是人的世界觀的組成部分。現代哲學的主流觀點認為: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不是簡單的以 「美」和「丑」來定高下,而是以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揭示其本質為意義的。德國哲學家、美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認為:「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因為感性認識源自於現實世界,他的這句話我們或可解讀為 「真實的現實世界本身是不夠完美的」。於是,不完美或不夠完美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和本來」面貌。紀實攝影追求客觀真實記錄和反映,就與藝術攝影的「畫意表達」追求和表達不那麼「志同道合」了。

現實生活的客觀「真實」是存在於我們的主觀意願之外的,這種「真實」是歷史意義的時代記憶。當我們用影像去記錄和反映這一「真實」時,我們考慮的不僅是當下的閱讀和傳播,更是要讓後人了解一個「真實」的「歷史」。而「畫意表達」的講究和修飾,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離或有背於「客觀真實」性的記錄和呈現,會給後人「一個不真實」或「不太真實」的歷史影像誤讀。顯然在紀實攝影作品的完成過程中融入或過多體現主觀的畫意審美表達是不妥的。因為畫意表達的影像作品,在人類歷史的演進中是極難成為時代的準確記憶和可供後人考證歷史的直接準確依據的!

03

在我們習慣的審美「畫意表達」思考中,哪些環節可能影響紀實拍攝和表達呢?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審美的思考,對紀實拍攝和表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這是一種思維理念和思維慣性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有:

審美的強調,偏向了感性體驗的單一性並停滯於感性體驗,從而主觀地放棄了認知的深入思考和多元觀看,造成了影像「觀看層面」的——表面和淺顯。

一是攝影觀看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作為一種觀看和認識方法,我們應當以多元的理念和方向去認知和解讀多姿多彩的世界,而不能只持一種方法和一個思路,百家爭鳴才是學術氣氛。

二是攝影表達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思考反映。運用攝影表達闡述我們的觀看話題和影像思考,不應是單一的,百花齊放才有意思。個體的差異性認知、不同時期的局限性認知、不同角度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領域的個人認知都是有意義的,知識的豐富性也來源於此。若只對審美內容和形式感興趣或加以關注,那我們接觸社會、認知社會的面就會受到主觀影響造成堵塞和封閉,會影響到我們的知識構成和思考領域的空間建構,也就降低了我們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提倡認知方向的多元性,才能實現對世界的理性的全面解讀。

三是攝影作為擔負為後人留下閱讀和思考的特殊語言形式和記錄方式,其多元性是真實呈現歷史的重要原則和關鍵。影像表達承載著時代的信息和人類的思考,多元是很重要的,真實和全面的歷史記錄是我們的責任。

審美的強調,弱化了影像內容的主導性,從而主觀地放棄了表達形式的多樣和豐富,造成了影像「形式表達」的——至上和單一。引導拍攝只講究形式美感,而忽視內容表達。

就紀實攝影而言,表達的內容是其攝影的「初心」和「出發點」。審美表達的強調主觀情感傾訴方向,從講究傳播效應來說,適度服從主題內容的形式審美是有助於紀實攝影內容傳播的,這一點要肯定。但不顧及內容呈現的盲目 「畫意呈現」是不可取的。「喧賓奪主」和「本末倒置」是應當注意的。特別是為了「美感」而引發的修飾圖片和篡改圖片更是「罪不可赦」,這類問題現實中還是非常普遍。一些標稱為紀實攝影的大展,但過度的後期製作效果已遠離紀實的客觀性,強制附加的「畫意效果」和「唯美品質」讓本來不錯的作品弄得「男不男,女不女」。

坊間說審美至上的攝影人是有特徵的:天氣不好不拍片,在家玩器材;季節不對不拍片,在家聊器材;沒有好的景色場景不拍片,在家與人比器材。生活的常態性、日常性、豐富性在他們的眼中也全被「過濾」掉了。

審美的強調,側重了直覺愉悅的功用發掘,從而主觀地放棄了影像內容思想的探索和挖掘,造成了影像「思想表達」的——弱化和短視。引導拍攝只追求市場收益、朋友點贊,而忽視社會效益。

好看的片子「有賣相」,這一觀點非常突出和普遍。我們在看各類地方人文專題時發現,以遊客身份拍的專題多是很亮眼的「好片」,他們短時間內的操作多是只梳理了幾個典型出彩的畫面和討巧的鏡頭組合成稿,以滿足「無生活體驗的低端評委」的賞識。而本地一些做長期項目拍攝的,片子通常寧靜、沉穩、含蓄,意味濃厚、結構洗鍊、表達雋永。記得一次編稿需要向一位常跑雲南拍片的朋友索要幾張元陽少數民族的勞動生活照配圖,去過十餘次拍元陽梯田的他,卻一張都沒有。去找另一位朋友也是如此,且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是拍風光大片的,不會去村裡拍那些「沒美感、不具藝術性」和「沒賣相」的掃街片。其實,許多人不拍紀實片,都是覺得村裡的人物活動很難出漂亮的片子才放棄的。所以審美,確實影響到他們的攝影行動方向的選擇。

高興的是,日前與攝影家劉遠在談到薩爾加多的影像時,劉遠稱:「我們為什麼要將那些所謂的精彩來進行呈現,現實生活的場景不是那樣的,為什麼要按他人的經驗和方式去表達自己的視覺觀看?美那麼重要嗎?難道我無知、無感、無情嗎?」

審美,確實是他人的經驗。不按他人的經驗拍片,劉遠說得真好,讓我難忘!

04

紀實攝影中不需要審美表達嗎?

回答是否定的。

今天,我們仍提倡審美表達,但更多的是不再局限於講究傳統形式的「畫意審美」和「畫意表達」了,而是注重在「視覺審美」的概念和「哲學審美」的層面來談審美。

我們要肯定形式審美的表達是有利於大眾閱讀和傳播的,特別在互聯網時代。康德也認為,「真和善是有自己獨立地盤的,而美沒有自己獨立的地盤,實際上也就是說,審美的領域是沒有限制的。」

這,或給我們一些提示。

紀實攝影,出於對歷史的客觀講述,審美不應成為觀看和表達的「濾色鏡」,我們應該用裸眼——來直視世界的真實質感並記錄之!

往期閱讀

成功有說道(9)創新,以文化傳承為起點

成功有說道(8)|本土攝影包漿著個人的感恩情懷

成功有說道(7)|時代需要工匠精神 攝影家也不例外

成功有說道(6)|批評,是時代的藝術精神和文化態度

成功有說道(5)|視覺衝擊力招人愛來又惹人嫌

成功有說道(4)|感性表達,或助創作「與眾不同」

有何感想 可在下方留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