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為何會有情緒行為?

情緒是指個體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產生的強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應。對於在思維、人際關係、語言溝通、智力等等方面發展嚴重不足的孤獨症兒童來說,這些都可能導致他們產生哭叫、跳鬧、自我傷害、攻擊他人等情緒行為。這些行為不僅嚴重影響到對兒童的教育訓練和兒童習得日常生活技能,而且可能危及兒童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孤獨症兒童的情緒問題是一切教育訓練活動的基礎。

一、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的原因分析。

第一,引人注意。

語言遲滯、溝通障礙是孤獨症兒童的主要特徵之一。由於他們缺乏與人溝通能力,往往形成人格瑕疵,內心充滿自卑感;無法與人溝通,內心世界無法向人表白,於是就會產生許多問題行為,其中最嚴重、最明顯的就是情緒行為。他們企圖藉助於情緒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抒解其內心壓力或達到某種目的。

第二,固執行為受到限制或改變。

孤獨症兒童適應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活動大多無新意。80%以上的兒童拒絕環境改變,其行為多固執、刻板。每當指導者(老師、家長)試圖阻止或改變其固執、刻板行為時,立即會引起兒童強烈的情緒反應。

第三,逃避要求。

孤獨症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如果在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中整天都讓他隨心所欲,不加任何約束,可以肯定地說,他們極少出現情緒問題。但是,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中都應該有一定約束和規範。孤獨症兒童的情緒問題大多是在指導者對兒童有一定教育訓練要求、生活及社會行為規範時發生,而且表現極其強烈。如:亂吼亂叫、哭鬧、跑跳甚至自我傷害、攻擊他人等,他們企圖藉此逃避要求。

第四,身體疾病。

據有關資料顯示,有的孤獨症兒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腦部機能障礙(如:腦波異常等),而且有相當部分在少年期和成年期會發生癲癇症。腦波異常可能會使他們莫名其妙地打頭、哭鬧等。除癲癇外,也可能因為其它病變(如:牙痛、感冒頭疼、肚痛等等)無法表達而導致情緒行為的發生。

第五,指導方法不當。

教育訓練中指導者沒能切實根據兒童的實際能力制定訓練計劃、沒能找到適合兒童接受的教育訓練方法、沒能在社會適應活動根據兒童的實際狀況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也能引起兒童的情緒問題。

第六,孤獨症病症所致。

有的研究者認為,孤獨症兒童大腦中樞神經(包括前庭系統和周邊神經)的感覺刺激調整功能受損,也就是腦幹無法將各種感覺感受器接收並傳達來的所有感覺刺激完成初步的調整作用,乃至大腦皮質無法加以統整、判斷認知而做適度的行為反應,進而使兒童在新事物、新環境面前無所適從而產生情緒行為。

二、處理情緒行為的策略。

第一,仔細觀察、認真分析。

導致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指導者平時就要仔細觀察兒童情緒行為發生的頻率、強度和對周圍環境及對兒童本身的影響並做好詳細記錄,在此基礎上認真分析其原因和目的,以便及時處理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改變教育訓練方法。如果是身體不舒服,指導者應該及時請醫生檢查治療;如果是訓練要求太高或方法不當,指導者應及時調整其要求和方法;如果是因為固執刻板行為受到限制而引起,那就適當調整處理固執刻、板行為的方法;如果是其它原因,指導者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處理。

第二,把握時機、積極處理。

導致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的原因複雜,其發生時間、頻率又不固定,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因此,作為指導者一定要在認真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切實把握好時機,用科學的、符合兒童實際的方法作積極地處理,切忌消極應付。

第三,合理要求、逐步提高。

情緒是指有機體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產生的強烈的、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應。因此,在日常生活、教育訓練活動中,指導者一定要充分考慮兒童年齡、智力、病程、教育訓練程度、接受能力等等因素和訓練內容、時間安排等等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兒童的需要,對兒童提出合理的要求,並根據兒童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要求。

三、處理情緒行為的方法。

第一,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訓練是指導者根據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和動作發展的狀況,以遊戲的形式讓兒童在活動中做符合他們需要的遊戲活動,並在兒童感到困難時,用「我們一起做」、「試試看」、「你能行」等語言或行動鼓勵兒童,逐步克服平常教育訓練中的因兒童能力不足、訓練形式枯燥等等原因而帶給兒童的困難,能逐步培養起兒童的興趣,讓兒童感到快樂,進一步有效地化解兒童因做不到而產生的焦慮和緊張,並逐步協助兒童建立起足夠的自信心和自然的情緒。

感覺統合訓練之初對情緒行為等會有急速的、顯著的改善效果,以後可能會逐漸緩慢。因此,還需要配合使用其它的方法,以進一步矯正和穩定情緒。

第二,行為矯正。

行為矯正是依據學習原理來處理行為問題,從而引起行為改變的一種客觀而系統的、有效的辦法。其中的許多方法對處理孤獨症兒童的情緒行為有著積極作用。

1.正面練習。

當孤獨症兒童情緒行為發生時,要求兒童立即將雙手放在頭上,從頭開始、到肩、到腰、再到腿(坐姿、站姿均可),每個部位停留15—30秒鐘。如果兒童有一定的語言表達或有數數能力,指導者可以叫他數數(從1數到30)來計算時間,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如此反覆練習,至到情緒穩定為止。

2.忽略與增強。

當兒童發生扯頭髮、打頭、用頭撞牆、咬手、在地上打滾等情緒問題時,如果指導者急著哄他或試圖抱起他等,他可能會發的更厲害。因此,在沒有影響到兒童自身或他人生命及財產安全時,指導者可以故意不予理睬他,最好在兒童情緒好轉前不要正眼看他,他的脾氣反而會逐漸停止發作,待到正常情緒出現時,再予以及時增強,從而以增強良好行為來減少該行為的發生。3者還應在兒童情緒良好時,充分運用表揚、鼓勵等方法給予間歇性強化,以增強其良好情緒的出現與保持。

3.厭惡制約。

對有自傷、特別是嚴重自傷和攻擊他人行為的兒童,指導者可以適時採用厭惡制約,即把自傷和攻擊他人等行為癥狀與不愉快的體驗(如言語譴責、物理統制等等)結合起來,利用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體驗的條件刺激來代替自傷和攻擊他人等異常行為,使他在更深程度上體驗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從而使其自動阻止並消除自傷和攻擊他人等不良行為。對一般咬手行為可用黃蓮、胡椒等有苦味、辣味之物塗在所咬之處;對嚴重咬手指、手腕、打頭等自傷行為,可用橡皮筋彈擊(註:力度不能太大)所咬之處及其周圍。但是,這種方法尚需考慮人道、法律和副作用。因此,使用時應十分小心謹慎。

4.隔離。

當兒童發生搗亂(拋擲玩具、損壞玩具等)、攻擊他人(咬人、打人、踢人、在樓梯上推人、吐口水、揪頭髮等)、發脾氣(哭叫、跳鬧、飯桌上亂仍食物等)等等情緒行為時,指導者立即(在不良行為出現的5秒鐘內)取消他正在進行的活動或撤除他正在享用的正性強化物,或將他與其他兒童或當時場境隔開,轉移到正性強化物較少的情景中去,即所謂的暫時隔離。暫時隔離的時間一般遵循一歲一分鐘的原則,也可根據其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等情況酌情考慮時間的加減。如果是使用隔離室,那麼,隔離室的設計應相對科學,嚴防兒童自傷。暫時隔離過程中,當兒童出現良好行為時,立即給他減少或撤除原有的厭惡刺激或情景,並使之日後在同樣的情景下提高該替代性良好行為的出現率。

穩定的情緒是對孤獨症兒童進行教育訓練的基礎,也是引導他們參與集體、社會活動的基礎。只有情緒穩定,兒童才可能接受教育訓練和習得日常生活活動、學習技能,逐步發展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因此,指導者一定要在理解和寬容兒童的基礎上,從兒童的實際出發,認真分析兒童情緒問題的原因和接受程度,採取積極的態度、採取相應的措施處理其情緒行為,以期兒童全面發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