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汽車合資企業為何難以擺脫「代工廠」的命運?

熱點推薦☞:汽車黑科技新技術企業招募令 一大波整車廠在等著你!

不做外資品牌在的「代工廠」,要形成自己獨有的核心競爭能力,這是所有汽車人對合資企業的期待,可是三十多年過去了,迄今為止這些合資企業仍然沒有大的改觀。過去每次談到這一狀況,每次談到中方股東只是躺在合資企業身上分享紅利,汽車行業一些老領導、老專家、老學者都是慷慨激昂,怒其不爭,或者聲淚俱下,哀其不幸。

這個話題也困擾了我好多年,我也一直沒有徹底想明白究竟是什麼原因。

前幾天,在長春召開了一次「汽車產業后合資時代研討會」。會上,不少參會者又一次提出了這個話題,再一次引發了我的思考。

這幾天想下來,終於從利益博弈的角度理清了一些頭緒,有了不小的收穫,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我的思考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一、跨國汽車公司為什麼要在興辦合資企業?二、中外雙方是如何從合資企業中獲利的?三、如果打破現有的「代工廠」格局,各自的利益得失又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應該比較好回答,答案是跨國汽車公司想在賺錢。而要在這個大市場賺到錢,無非兩個路徑:一是賣進口車,二是本土化生產,哪個合算就做哪個。而本土化生產,利益最大化的辦法就是獨資,或者找個合作夥伴占點小股,解決一下自己辦不了或辦起來不方便的事情。但這麼做政府顯然不會同意,於是,在1994年出台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規定興辦合資企業,外方所佔股比不能超過50%,而且同一家外方不能找兩個以上的合作夥伴。由此可以看出,興辦50:50股比的汽車合資企業,不是外方的主動行為,而是其在政府政策主導下的被動做法。

第二個問題也比較容易說清楚。在合資企業中,除註冊資本外,外方貢獻的主要是品牌、產品、技術與管理,中方貢獻的是融洽的政府關係與對本土市場的了解。在外方看來,因為雙方貢獻比重不一樣,外方應占更大的股比,獲得更大的收益。但是由於政策限制,沒有辦法,於是外方想盡一切辦法,要在合資股比分紅外獲取更多的收益,如品牌使用費、技術轉讓費、研發費、進口零部件差價和合資(或獨資)零部件投資收益等,只要合資企業工廠轉動起來,這一塊獨有的另外收益就有了保障。中方的收益也不小,除了正常的股比分紅外,還學到了技術與管理,為自己干自主品牌奠定了基礎,同時在參股的本土化零部件企業中,也可以分享一些投資收益。

汽車合資企業之所以能存在三十多年,而且至今大多數活得不錯,說明「代工廠」這種狀態是一個各有所得的收益均衡狀態。

第三個問題說起來要略為繁瑣一些,不過也很容易釐清。現在,假設我們要讓合資企業不再做「代工廠」,而要大規模搞研發,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麼中外雙方的得失又是什麼?

我們可以用「數字遊戲」算一筆帳,假設合資企業一年做「代工廠」的銷售收入是1000億元,利潤是100億元,外方在合資企業內分紅可分到50億元,合資企業外收益為30億元;中方在合資企業內分紅可分到50億元,合資企業外收益為5億元。中外雙方股東實際總收益比為80:55。現在搞研發,每年按銷售收入5%投入,一年投入50億元,各自利潤就少了25億元,實際總收益變為55:30。儘管外方收益比重提高了,但雙方各自的總收益都大幅減少了!

可能馬上會有人會問:「為什麼沒有計算合資企業研發一款新車上市后所產生的收益?」我的回答是:短期內很難有收益。根據我的觀察,國內自主品牌很少有十年內賺到大錢的,有的幹了近二十年,至今收益也非常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單一車型銷量少,很難像跨國汽車公司一樣在全球市場分攤成本。

前些年,國家有關主管部門要求,合資企業不搞自主品牌就不批新的產能。結果,有幾家合資企業由於產能需求響應號召搞了點動靜,但也都是拿合資企業即將淘汰的車型,換個名字改叫合資自主品牌。一陣風過去之後,現在不這麼要求,也就沒什麼人幹了!

還有人會問:「不少合資企業中也有技術中心,不也搞了研發嗎?」我想解釋的是,他們大多只是就一款車針對市場做些局部適應性開發,這些都是小打小鬧。

通過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合資企業中,中外雙方管理層最大的利益是將汽車生產好,銷售好,利潤最大化,這樣對個人升職和個人收入都有好處,搞研發只會減少當期利潤,沒有任何好處;中外雙方股東層面共同的利益也是合資企業利潤最大化,這樣可以拿到更多的分紅,搞研發也只會減少當期收益,沒有任何好處。當然,他們也有較大的分歧:外方希望增加股比,中方則希望維持現有股比格局。

由此可見,無論是股東方還是管理層,合資企業都沒有任何真正的動力搞研發,形成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迄今為止合資企業仍然只是一個「代工廠」的根本原因。

那有人接著會問:「中方股東為什麼最終大多選擇了搞自主品牌呢?

其實答案也非常簡單,中方股東搞自主品牌,可以起到「一箭雙鵰」的作用:一是可以通過技術積累、實力的提升來維持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比,拿到盡量多的分紅。合資企業股比最終要靠實力說話,能為它提供外方不能提供的技術支持,中方的股比就不會大幅下降或者快速下降。在產業技術快速變革,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快速發展的今天,中方完全有機會做到這一點。二是可以找到企業安身立命、長遠發展的保障。求人不如求己,如果合資企業最終為外方掌控、只有少許投資收益時,中方股東可以靠自主品牌活下來或者打個翻身仗。

正因為如此,像上汽、廣汽、北汽、長安這些企業儘管每年從合資企業中分到的利潤相當豐厚,還是在不遺餘力地干自主,並且都還幹得有模有樣!

這一切行為,都是利益驅動使然。與合資企業最終只能是「代工廠」一樣,在利益博弈面前,命運就是如此。

這與換成誰來操盤沒有大的關係。

不信,有機會換你去試試。

作者

孫勇,現為中德諾浩(北京)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擁有十二年汽車媒體工作經歷,曾任新華社所屬經濟參考報汽車周刊編輯部主任、人民日報旗下汽車報副總編輯;十年汽車企業工作經歷,曾任奇瑞汽車經管會成員兼銷售公司總經理、南京菲亞特副總經理兼商務部總經理、國機汽車(中進汽貿)董事兼副總經理。

MORE延伸閱讀
  • 上半年凈利銳減56%至21億!長城汽車拿什麼追求Jeep?
  • 一汽-大眾首款SUV價格曝光,明年下半年上市
  • 凈賺70億!東風集團上半年營收577億元 乘用車收入銳減27%
  • 雷諾日產牽手東風 又一電動汽車合資公司誕生!

  • 7月乘用車企銷量前十齣爐:長城回歸 吉利躋身前
  • 西雅特欲借江淮大眾重回市場?發改委說NO!
  • 廣汽集團發布2017上半年財報:凈賺61.8億 逆勢增長55%
  • 廣汽董事會人事巨變:5位集團領導遞交辭職信
  • 被吉利超越!丟掉自主冠軍,長安7月銷量環比爆跌28.6%
  • 開掛了!博越猛增116% 吉利7月銷量逆勢大漲88%
  • 長城汽車7月賣了6.9萬輛 WEY的表現「亮了」
  • 通用逆襲大眾!上汽集團7月銷量最新出爐:上汽乘用車燃爆
  • 寶駿510直追五菱宏光!通用在華銷量刷紀錄,前7月累銷破200萬
  • 2017最新全球汽車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中企佔5席 延鋒排第14
  • 離10萬目標不遠了!沃爾沃7月全球成績單出爐:在華大增五成
  • 車企走出去!2017國內車企在海外新投建工廠及產能規劃公布
  • 曝車企新動向!2017國內整車企業新投建工廠及產能規劃公布
  • 沃爾沃上半年賺了55.4億元 今年或連續四年創下銷量紀錄
  • 2017上半年汽車零部件行業併購案:哪些板上釘釘?哪些懸而未決?
  • 2017車企半年考榜單出爐:最高增幅達357.2%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請向下滑動去「寫評論」吧!

查看更多文章,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精彩汽車資訊隨時掌握!

關於我們:

| 蓋 | 世 | 汽 | 車 | 每 | 日 | 速 | 遞 |

由蓋世汽車領銜打造的汽車行業第一媒體

是汽車圈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

聯繫與合作 | [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