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漢武帝:兩千年帝國財政的教科書

漢武帝

漢武帝是集權財政模式的開創者,他的制度在多方面影響了未來兩千年的歷史。

後世的人們往往敬畏漢武帝的赫赫戰功,卻沒有看到,他的戰爭將文景之治時期積累的國庫儲蓄全部耗空,形成了巨大的財政包袱。

在漢代,一場戰爭的花費,就可以達到中央官吏俸祿的幾十倍,戰爭可謂消耗巨大的遊戲。僅僅靠農業稅無法應付戰爭開支,為此,漢武帝嘗試了幾乎所有可能的財源,從賣官鬻爵,到發行減值貨幣,再到加強商業稅等,但均無法滿足巨大的財政開支。最終漢武帝財政需求的,是壟斷自然資源、開辦國有企業。為此,漢代建立了一套複雜的國有制體系。

漢武帝的做法使得政府的角色從收稅變成了參與經濟的實際運營,也由此帶來了官僚制度的變化,破壞了原來的小政府模式。

漢代建立的中央集權模式,帶來了一個無解的困境:中央政府要維穩,就必須多收稅;要多收稅,就必須建立國有企業和金融壟斷,而這勢必影響到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停滯后,又反過來影響政府維穩,從而造成王朝的垮台。

一場影響兩千年財政制度的戰役

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一場發生在馬邑(今山西朔州)的戰役決定了未來兩千年的走向。

這場戰役的一方是漢朝的大軍,主要策劃者是一個叫作王恢的官員,另一方則是匈奴的軍臣單于。與後來漢匈之間連綿不絕的戰爭相比,馬邑之戰顯得異常平淡,雙方甚至沒有實質性的接觸,但它卻成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牌,產生的連鎖反應導致了一場影響財政的大變局。

這次戰役徹底破壞了漢匈的信任關係,雙方從和平跌入連綿不絕的戰爭。戰爭又破壞了漢初健康的財政,迫使武帝不得不建立起一套特殊的財政體系。這套新體系又延綿兩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這次戰役的原因和經過如下:

公元前202年,經過了秦朝末年的群雄並起,劉邦脫穎而出,結束了中原的分裂,建立了漢帝國。

劉邦統一中原后,隨即與匈奴發生戰爭。誰知大漢皇帝卻敵不過草原霸主,劉邦在白登山(位於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團團圍困,差點兒成了俘虜。從此以後,漢代的皇帝大都保持和平姿態,不惜利用和親的手段來安撫匈奴,避免戰爭。和親的女子並非真正的公主,而是從劉姓家族中找一個女孩,由皇帝認作乾女兒,嫁給匈奴。

然而,上述政策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大的爭論。隨著漢代經濟實力的增強,「是和是戰」已經成為君臣之間激烈討論的問題。

到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匈奴的軍臣單于再次要求和親,武帝認為這是一次改變政策的時機,於是召集群臣商討對策。爭論的兩極以兩個人為代表,主和的一方是御史大夫韓安國,主戰的一方是大行令王恢。

王恢的籍貫是燕地,即現在的北京、河北一帶,與蠻族接壤。他本人也擔任過邊吏,又參與過對南方閩越的軍事行動,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他認為,匈奴單于喜新厭舊,和親后往往很快就背信棄義,製造新的麻煩,所以不如拒絕和親,準備打仗。而御史大夫韓安國則認為,匈奴的土地過於貧瘠和廣闊,如果要打仗,需要花費很大力氣,即便打勝了,也沒有太多的好處,得不償失,不如繼續和親政策。

漢代實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制度,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擁有監察百官的權力,是朝廷最有話語權的官員之一。而大行令(最早稱典客,景帝時改稱大行令,武帝後期改稱大鴻臚)屬於九卿之一,比御史大夫地位低,但他的職責是管理歸附朝廷的外國人,匈奴事務與他負責的領域直接相關。

一個是三公,一個是直管官員,兩者的話語分量不相上下,也不難看出武帝時期朝廷內部對匈奴態度的分歧之大。

這一次,御史大夫韓安國的意見佔了上風,武帝許諾與匈奴和親。漢匈和平又維持了一年。

到了第二年春天,一位生活在馬邑,叫作聶壹的富豪求見大行令王恢。他認為,匈奴剛剛和親,對漢朝警惕性降低,此時恰是攻擊匈奴的最佳時機。

聶壹的話與王恢的觀點不謀而合。他把聶壹的意見上呈漢武帝,於是宮廷里又展開了一次討論。武帝首先給此次的討論定了調。他說,朝廷不僅與匈奴和親,還贈送給他們大量的禮物,但匈奴態度傲慢,屢屢犯邊,有人建議使用武力教訓他們,請大家討論可否。

主要的爭論仍然在御史大夫韓安國和大行令王恢之間進行。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漢書》列出了雙方爭論的三個回合,直到王恢第四次發言后,皇帝才拍板決定使用武力。

根據聶壹的計謀,他本人偷偷逃到匈奴軍臣單于處,獲得信任后,向單于建議:他有把握砍下馬邑令守的人頭,將匈奴放入城中,奪取城池。

單于輕信了聶壹的話,把他放回馬邑。聶壹將一名死囚的人頭砍下來,掛在城外,匈奴的使者誤以為這就是馬邑令守的人頭,回去稟告單于可以進軍了。單于親自率領十萬騎兵前往馬邑。

與此同時,漢朝派遣了三十萬漢軍(《史記》記載是二十多萬),並任命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這四位將軍由御史大夫韓安國(他被任命為護軍將軍)統領。

漢軍人馬都埋伏在馬邑周邊的谷地里,一旦單于到來,就由王恢、李息、李廣等人擊其輜重,其餘人馬與其大部隊作戰。

如果軍事行動成功的話,可以全殲匈奴單于所帶來的十萬騎兵,對匈奴造成致命打擊,使其喪失與漢朝對抗的能力。

然而,軍事行動進展得並不順利。

匈奴單于在進軍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好的兆頭。

首先,匈奴進攻馬邑並無長期佔領的打算,而是以劫掠為主。在進軍的路上,距離馬邑還有上百里,匈奴已經開始了劫掠。他們發現,雖然路上有不少的牛羊可以搶劫,但是連一個牧人都沒有碰到。

這時他們正好經過一個烽燧,單于臨時下令佔領這個烽燧。此時,有一個武州的小官恰好在這個烽燧上,他被匈奴抓住,供出了漢軍的計策。單于大呼上當,引軍撤退。埋伏的漢軍得到匈奴撤退的消息,連忙追了上來,但由於距離遙遠,沒有追上,只得撤離。

唯一有機會和敵人接觸的是大行令王恢的部隊。他率領三萬人馬負責攔截匈奴輜重。就在他率軍殺向敵人的輜重部隊時,卻得到消息:匈奴主力已經回撤,要和輜重部隊會合了。經過再三考慮,他認為三萬人無法與匈奴主力抗衡,於是率軍撤退了。

這次戰役以匈奴的撤退和漢軍的無功而返告終。由於動用了三十萬軍隊,消耗了大量的糧草,漢武帝大怒,要懲罰當初堅決主戰的王恢。他認定王恢臨陣退縮。與其他將軍追不上敵人不同,王恢是可以趕上並攻擊敵人的輜重部隊的,然而他卻選擇了退軍。在軍法上,擅自撤退是斬首之罪。

王恢則辯解說,他的人馬太少,無法與匈奴主力抗衡,他的撤退保全了漢軍的三萬人馬。不過,暗地裡他卻賄賂時任丞相的武安侯田蚡,希望田蚡為他說句好話。田蚡本人不敢對皇帝明言,就找太後去說情:反對匈奴最堅決的人是王恢,殺了他就等於是替匈奴出了氣。

但武帝不為所動,堅持認為王恢的臨陣退縮讓漢軍失去了獲勝的可能。出於面子考慮,漢軍急需的是一場勝利,哪怕只是對輜重部隊的小勝,也比什麼都沒撈到要好得多。

整個事件以王恢自殺而告終。馬邑之役落幕。

既然戰役過程平淡無奇,而且由於錯失時機,對敵人沒有產生任何殺傷,那為什麼還說這次戰役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呢?

原因在於:此次戰役標誌著漢帝國和匈奴的徹底決裂。此後,匈奴再也不相信漢朝,不指望和平,雙方之間進行了連綿不絕的惡戰,就算想停都停不下來了。

這些惡戰對於漢匈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匈奴人口少,戰爭消耗大,內部也產生了分裂,到了東漢中期終於瓦解;而戰爭給人口眾多的漢帝國帶來的影響,則是帝國財政的崩潰。為了應付戰爭帶來的財政危機,漢武帝不得不放棄了漢初寬鬆的財政稅收制度,另闢財源。於是,一整套國家壟斷、國家干預經濟的制度被建立起來,這套財政制度延續了兩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一場小小的戰役改變了漢匈關係,進而改變了帝國的財政結構,影響了兩千年的經濟發展。至今,我們仍然在接受那次戰役結果的影響。

本文摘自《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郭建龍/著,鷺江出版社。

【圖書簡介】

郭建龍以歷代王朝為經,以現代經濟學理論為緯,上至秦漢,下至晚清,詳細梳理長達兩千餘年的中央帝國的財政制度之流變,分析歷代財政制度之得失,力圖從田賦制度、貨幣制度、官營經濟三方面說明傳統政治之興衰與帝國財政狀況密切相關。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分為三部分,以歷史上三次社會與財政的重建為劃分階段的標準。第一部分聚焦於秦漢到南朝時期,以漢武帝建立的國有體制,漢武帝、王莽的金融壟斷,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地和戶籍制度為線索,解讀這段時期的財政現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國有制改革為始,論及唐代土地國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亂,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潰收場;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試驗性的財政政策起,隨後論述明清時期的保守財政,以晚清財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為終。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