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深度解析:日本在南海如何「對沖」中國?

原標題:深度解析:日本在南海如何「對沖」?

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學刊》2017年第3期刊載文章《日本南海政策中的「對沖戰略」及其評估——以安倍內閣的對華政策為視角》,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包霞琴,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研究所黃貝。

包霞琴和黃貝認為,安倍內閣上台後,中日關係處在持續低位徘徊、戰略信任磨損下行的狀態,日本對華政策出現了新特點。除了雙邊關係加速走向失序和失范之外,在地區層面和多邊機制中的博弈和競爭明顯上升。日本的南海政策實質上是日本對華政策的重要一環,南海海域成為日本對華實施「對沖戰略」的重要地區。

「對沖戰略」經歷了比較低調的「約束性接觸」和手段多元的「軟制衡」兩個階段,其目的是牽制在南海地區影響力的上升,力圖維持美日主導的地區政治和安全秩序。日本在南海海域的「對沖戰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加大了的安全壓力,但總體遏制效果有限,反而給地區局勢帶來了緊張和動蕩。

包霞琴和黃貝在文章中指出,近年來,中日關係劇烈的起伏動蕩表明,兩國關係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新時代。中日兩國的綜合實力發生逆轉,兩國國內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出現明顯變化,兩國的外交戰略都呈現出外向型發展的基本態勢,中日關係已經進入歷史上首度出現的「強強相遇」時期。這種結構性變化必然帶來雙邊關係的動蕩和起伏,甚至外溢到了地區和多邊層面的競爭和博弈。事實證明,中日雙邊關係的惡化和對立演化至對未來亞太地區秩序的構建之爭,特別表現在海洋安全和海洋秩序之爭中。

日本在南海政策上的演變來論證安倍內閣對華政策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在所謂「積極和平主義」的外交方針指導下,加大在地區層面牽制的力度,具體表現在戰略上牽制、安全上遏制、經濟上平衡、輿論上抹黑等多管齊下,其目的是遲滯的快速崛起,牽制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快速提升,從而維繫日美同盟主導亞太的基本格局。從根本上來看,上述這些變化,並沒有脫離日本戰後長期以來實行的「對沖戰略」框架,無論是在釣魚島問題上緊緊拉住美國為其「背書」,還是在南海問題上利用菲律賓和越南進行攪局,都是為了對沖影響力的提升給它帶來的壓力和所謂「威脅」,繼續維持美日主導的地區政治與安全秩序。

一、日本南海政策中「對沖戰略」的演變與特點

日本在南海問題上實行的「對沖戰略」經歷了兩個階段。2012年安倍上台執政之前,日本實行的是比較低調的「約束性接觸」政策,而安倍上台後則發展為手段多元的「軟制衡」政策,日本在南海問題上從「有限介入」發展為「全面干涉」。這種變化是與在南海海域影響力的提升成正比的,具有明顯的牽制和對沖的目的。

(一)「約束性接觸」時期(1990—2012年)

該時期日本的南海政策體現出「約束性接觸」對沖戰略的顯著特徵。首先,日本採取多邊外交渠道介入南海爭端,試圖將拉入這類機制中討論南海問題,並在多邊及雙邊場合嘗試與就該問題進行對話。其次,日本政府對的南海策略尤其是軍事力量在南海地區的發展懷有警惕,雖然並未對南海政策進行批評或抗議,但通過外交渠道呼籲、提醒政府「保持克制」,希望利用現行國際法和國際規則「約束」行為,「修正」可能影響區域均勢狀況的行為。最後,日本南海政策總體上呈現克制、低調的特點,避免直接干預南海爭端。由此可見,該時期日本在南海問題上「對沖戰略」已經「萌芽」,日本干預南海爭端的態勢已經形成並趨向深化。

(二)「軟制衡」時期(2012年—)

2012年安倍內閣上台之後,海洋問題成為日本拉近與東南亞國家安全關係的核心之一。在首訪東南亞時提出的「亞洲外交五原則」中,安倍明確提出「日本願與東盟國家一起全力維護海洋權益和航行自由」,「海洋安全」概念首次出現在日本對東南亞的外交原則之中。與前一階段相比,安倍內閣的關注領域不僅局限於反海盜、海上救援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還將合作範圍逐漸向傳統安全領域擴展,涵蓋了海上聯合軍事演習、多邊和雙邊海上安全對話,以及包括提供艦艇在內的海上能力建設支援等多方面內容,牽制和包圍的意圖愈加明顯。

總體而言,2012年後日本的南海政策完成了從「有限介入」到「全面干涉」的轉變,呈現出干涉程度加深、干涉方式多元化的趨勢。其中,日本試圖利用南海問題在地區安全層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採取了包括軍事演習、海上防務力量援助在內的多重措施增強對南海局勢的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這種「軟制衡」的介入模式依然沒有偏離「對沖戰略」的框架。

二、日本南海「對沖戰略」的評估

日本的南海政策是其對華「對沖戰略」的重要體現,也服務於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整體外交戰略。從政策效果來看,日本在南海問題上採取的「對沖戰略」實現了部分既定目標,但也存在著極為顯著的局限性。一方面,牽制崛起中的是其「對沖戰略」的主要意圖,近年來全面干涉的南海政策確實幹擾了與周邊國家關係,加大了的安全壓力,但總體遏制效果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日本圍繞南海問題拉住美國和相關國家對沖實力,積極開展安全外交,提高了日本在地區安全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也給地區安全局勢帶來了緊張與動蕩。

(一)日本的南海「對沖戰略」對的不利影響

南海問題是關乎周邊外交局勢和整體外交大局的重大問題,日本採取「對沖戰略」積極介入南海問題,增加了周邊外交的不穩定因素。

首先,日本積極拉攏域外大國介入南海爭端,使南海爭端進一步複雜化。其次,為了更好地推進其南海政策的實施,日本始終將菲律賓、越南等與領土矛盾突出的東南亞國家視為介入南海政策的重點,為這些國家的南海主張提供聲援,並支持它們採取強硬的對華立場。最後,日本在南海問題上對崛起的對沖阻礙了海洋戰略的順利發展。

(二)日本的南海「對沖戰略」對的遏制效果有限

日本介入南海政策是以「威脅論」這個偽命題為抓手,因此難以實現圍遏的最終目的。日本在干預南海事務時對「威脅」的大肆渲染,受到許多東南亞國家的抵觸和反對。

(三)日本的南海「對沖戰略」對地區安全局勢的影響

隨著「大國意識」的不斷增強,日本在利用南海問題對沖崛起的同時,也企圖藉機建立並發展其地區安全合作網路,提升自身在地區安全事務中的影響力和主導權。通過向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提供武器裝備、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支持,日本防衛產業的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大,自衛隊在友好交流的名義下擴寬活動範圍,日本在地區安全領域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安倍藉助南海問題在地區和國際多邊場合頻繁發聲,並與域外多個國家就海洋安全問題提出合作倡議,也使日本得以擴展其安全合作夥伴關係網路,並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範圍內增強其在安全領域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日本在南海地區的「對沖戰略」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導致「安全困境」。日本的南海政策還干擾了東盟框架下的地區安全合作機制的建設。

三、日本的南海政策未來走向值得關注

冷戰後,日本介入南海問題的「對沖戰略」經歷了「約束性接觸」和「軟制衡」兩個階段,而未來日本的南海政策走向依然值得持續關注。川普就任美國總統,為國際秩序重構帶來諸多變數,亞太格局也在持續發生變化,日本未來的南海政策同樣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

首先,日本不是南海問題的當事方,作為域外國家無力單獨制衡,只能藉助第三方進行對沖,因此,第三方的意願與立場就顯得至關重要。也就是說,日本「對沖戰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第三方國家合作態度及意願的影響,而近期美國、菲律賓等國的政局發生變動,這為日本南海「對沖戰略」的實施增添了許多不確定因素。

其次,日本在南海問題上走向「硬制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美國總統川普在談及美國海外軍事部署時展露出孤立主義傾向,這使日本對美國今後在南海地區牽制的力度有所憂慮。日本《產經新聞》認為,川普上台後,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政策可能面臨危險,以往的「亞洲均勢」可能發生巨大變化。但是,川普政府在海外的收縮戰略也可能給日本提供機會,日本可能在日美同盟中承擔更多安全責任,在順應日美同盟變化態勢的同時改變依賴美國軍事力量的被動現狀,以應對亞太地區的不確定性,而深度介入南海問題將為其發揮安全自主性提供重要機遇。

同時,隨著安倍內閣「積極和平主義」的不斷推進,日本將不滿足於對其地區利益進行防禦性維護,而希望更加積極地擴大日本的南海利益,並增強地區影響力,成為地區安全格局的主導者。事實上,當前日本積極發展與東盟國家、澳大利亞、印度等多國間安全合作關係、主張構建亞太「民主安全菱形」等措施,不僅是對日美同盟的補充和強化,更蘊含著未來擺脫對美安全依賴、實現自主防衛、構建日本主導下的安全合作網路的意圖。日本東海大學教授山田吉彥曾表示:「日本如今已被東南亞國家推上了亞洲海洋合作的領導地位,需要具備帶領亞洲國家的決心,並銘記由日本來構建海洋和平的使命。」

當然,日本走向「硬制衡」將面臨很多難以自主和跨越的障礙,特別是川普政府的南海政策以及中美關係的總體發展方向,將深刻影響日本在南海問題上的行動和路徑。而從根本上來看,安倍內閣在南海問題上對華採取「對沖戰略」已經陷入了兩個誤區:一是將在南海島礁的正常建設和活動視為「威脅」,並竭力遏制在南海地區影響力的提升;二是執意於繼續維護一個以美國為中心、以日本為領頭雁的東亞國際體系。日本著名學者藤原歸一和英國學者約翰·懷特曾清醒地指出,隨著的崛起和世界安全問題的複雜化,當前的國際形勢與冷戰時期已完全不同,日本的戰略構想可能是基於一個錯誤的、過時的前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