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古建築的意義是什麼?

僅補充傳統建築對於當下建築設計與建築學研究的意義,尤其是對於框架結構的空間設計的意義。貼一段舊文:

梁思成於清式營造則例緒論中直接指出:

以現代的眼光,重新注意到建築的一般人,雖尊崇建築特殊外形的美麗,卻常忽視其結構上之價值。這忽視的原因,常常由於籠統的對建築存一種不滿的成見。這不滿的成見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覺察到木造建築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為材料本身或是其構造法的簡陋,卻未嘗深加探討。

那麼,如今我們重新研究古建築中的結構法,其好與不好,對當下的建築設計到底有何種必要呢?

在《建構建築手冊》中,安德烈·德普拉澤斯(Andreas Deplazes)曾這樣寫道:

在桿繫結構中,任何地方都可以有任何尺寸的洞口和連接,並且它們不會破壞承重『龍骨』的邏輯性。可以稍微誇張地說,在桿繫結構中不需要將空間相互連接,而要通過分各構件來創造單獨空間,因為結構本身只提供了一種三維框架。

似乎對於框架建築而言,其結構自身無法形成砌體結構語彙中的房間,四周桿件僅作為線存在而對空間中的某一體積做出了邊界的限定,我們很難在一個單純的框架內討論其空間的特徵,結構於是淪為分隔圍護構件中無空間意義的骨架。而仔細閱讀布魯諾賽維的建築空間論也可以發現,在論述現代建築中的空間時,結構形式變化帶來的空間特徵變化同樣並未圍繞框架結構本體展開,而是圍繞著框架結構出現後作為空間邊界的盒子如何分解進行討論。

我們在研究傳統大木建築設計之時,也經常將傳統大木建築視作一種未加以清晰分辨的「框架結構」以強調其與現代框架結構之共性自證先進,於是同現代建築一同陷入對結構的空間屬性失語的境地,而無力討論傳統大木建築中的空間設計。然而框架結構自身是否對空間無所幫助?既然其英文frame一詞源於framian,詞源自身包含有用與有幫助之意,那麼其對於空間的幫助到底在何處?而以木框架為結構主體的建築中,早在《營造法式》中便給出了廳堂與殿堂兩種結構形式,若框架結構對空間的討論無益,則意味著兩種結構形式所呈現的空間無差別,但這顯然是與眾多現存案例中具有巨大差異的實際感受不符的。對比分析觀音閣與慈氏閣兩座二層帶腰檐樓閣,可以發現相似形制下面對不同的展示問題,其中的結構設計不同,但都操作細微而對像設的表現表意準確,說明古代工匠們對結構有及其清晰的設計意識。但既然對於結構設計的意識已如此清晰,關於傳統大木結構的框架為何一直沒有被納入到建築設計及空間的討論中?這裡除了過於關注建築本體導致對宗教雕塑所表明的設計意圖的忽視外,或許還有對空間所使用的討論工具與討論方式的不匹配。

所以,如何討論這種所謂的框架結構對空間的幫助、這兩種框架結構的形式背後的應用邏輯及到底對空間有何影響,是十分值得討論的問題。而從空間的視角試圖理解傳統大木建築中結構的設計,也或許是對當下建築設計中框架結構的空間意義討論的一個嘗試方向。

怎樣描述框架結構在空間中的作用成為了第一個問題。追溯前人對空間的討論與理解,在此我們或許可以藉助森佩爾對空間兩大特徵的描述——即圍合與向度——對其進行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德普拉澤斯所言,框架無法直接形成牆體包裹的房間般的空間,而森佩爾此處所描述的卻多半是牆體主導所形成的空間特徵。儘管華裔結構師林同炎在其著作《結構概念及體系》中從結構的角度明確指出梁與牆的邏輯關係,日本建築師中村竜治在其著作中也從空間角度將其關於梁的一個設計作品放在了關於牆的研究章節之內,指出在人視線高度時梁對於空間的圍合意義。但這些直接將梁等同於牆的討論,同樣藏著將框架結構的空間屬性弱化的危險。梁僅在特殊位置與尺度時方能產生圍合之效果,而其他情況則更多是作為空間的限定物而存在,故而在此處我們或許需要將討論的用詞進行改變,將對空間中框架帶來特徵的描述從圍合與向度替換為限定出的領域感與強調出的方向性更為貼切……

——節選自自己的碩士論文《傳統大木建築的空間願望與結構異變》,有刪改,圖紙自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