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文之道,必先關注細微之處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你不是在報道「事情」,而是在報道「人做的事情」。請始終關注「人」的因素。

過去,我的編輯經常對我說一句話,「你要把文章寫好再交給我,我不會改一個字。」感謝我的編輯對我的不斷的善意的威脅,促使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我還受過這樣的「殘酷對待」,文章交給編輯后,編輯只從嘴巴里吐出幾個字「不行,拿回去改」,至於哪裡不行,需要怎麼修改,則一概留給自己揣摩。 過程當然非常痛苦,在痛苦的時候你不妨這樣想:「我要做到最好,讓那些見鬼的編輯們失業去吧!」

西諺雲,「魔鬼隱藏在細節中」,的先哲則說「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可見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的重要性,我以為為文之道也是如此,對細微之處的關注是不斷提高寫作水平,寫出一篇好文章的起點。

以下是我在編輯過程中發現的經常被大家忽略的一些細節問題。

標點符號1

是不是正確使用了標點符號?

如果你對標點符號的用法不甚了了,那趕快找一本現代漢語詞典,用一兩個小時閱讀一下《常用標點符號用法》,從此可以基本解除標點符號使用不當之憂。

如果是由於行文倉促或者是懶得在電腦上敲出正確的標點符號,那麼我建議還是從下一篇稿子起養成使用正確標點符號的習慣。通篇的標點符號錯誤,或者是長年累月持續在文章中出現同樣的標點符號錯誤,只能使編者對你的文章的印象大打折扣。

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最常見的錯誤是,在引用採訪對象發言時,不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另外,破折號使用不當也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

贅詞2

句子里有沒有贅詞?

在我的印象里,把句子里的贅詞挑出來一直是國小和中學語文課上最常見的一種練習。糟糕的是,贅詞經常大量出現在稿件里。有的作者養成了壞習慣,可能十個句子中會有一半的句子出現各種形式的贅詞。如果一個句子出現贅詞,那麼可能意味著一個段落中出現不必要的句子,一篇文章中出現很多段落的廢話。這顯然阻礙了一條好稿子的誕生。

出現贅詞我想最基本的原因是寫作的時候分神,沒有進行嚴密的思考,另外就是長期養成了不好的語言習慣。我個人的體會是,有這樣毛病的寫作者,不妨在下一次寫作時,有意識地放慢自己的寫作速度。寫每個句子的時候都先想一下句子中有沒有贅詞,沒有贅詞后再想有沒有辦法使用更短、更簡單的句子來表達。寫完每個段落後再斟酌一下,這個段落中有沒有可以刪掉而不影響主題表達的句子。寫完一部分后再回頭看,有沒有不必要的段落。

第一次這樣寫作,可能要耗上一天或者更多的時間,但是如此這般寫上三四次稿件后,就能夠改掉不良的寫作習慣,以後寫作的時候就根本不用考慮是不是有贅詞的問題,而是能夠又快又好地寫出文章來了。

正確的人名、頭銜和單位名稱3

在交出稿件之前,一個嚴謹的作者一定會核實一下文章出現的人名、頭銜以及單位名稱等是否正確無誤。

遺憾的是,經常在大量稿件中發現,出現了一個人名但沒有身份介紹,出現了一個單位名稱卻是令人疑惑的簡稱。對新聞寫作來說,我想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文章中出現人名第一次要使用全名(尤其是那些公眾並不熟悉的人物),必須交代他(她)的身份,出現單位名稱(除了眾所周知的外)在第一次出現時一定要用全稱。單位名稱在第一次出現時要使用全稱,對經濟新聞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在很多時候母公司和子公司,或者總公司和分公司之間在名稱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使用簡稱容易張冠李戴。

另外必須指出的一點是,很多時候僅僅做到上述那些是不夠的。讀者可能對文章中的這個人物,這個公司並不了解,所以你有必要給人物或者公司一個簡短的描述,幫助讀者快速對這個人物或公司進行定位。必須時刻牢記,對你已經非常熟悉的事物對讀者來說可能是完全陌生的。讀者可能始終會產生這樣的疑惑:這個人,這個公司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我憑什麼要相信他們的話?

注意這點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可以幫你檢查你是否選擇了正確的採訪對象。一個沒有說服力的採訪對象始終是無效的採訪對象。

當然這個原則不可濫用,有時候我們僅僅需要介紹這個人的身份,而不需要列出其冗長的頭銜,或者對其進行不必要的更多介紹。這些需要根據具體的文章來判斷。

邏輯4

寫文章邏輯非常重要。洋洋洒洒寫了六七千字,結果 卻發現文不對題,那等於這些功夫全部白費。文章出現了大量的細節,但是讀完文章,只給讀者留下對一些細節的破碎的印象,那麼這就完全不是一篇成功的文章。

我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是寫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心裡始終繃緊一根「邏輯」的弦,時時刻刻想著我寫下的東西能不能反映我要反映的主題,我寫下的每個句子能不能支撐我這個段落的中心思想,我寫下的每個段落能否支撐我這個部分要表達的主題。需要不停思索論據有沒有問題?論證過程有沒有問題?論點站不站得住腳?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小明是個好學生。因為小明考試得了90分。

小明考試得了90分,顯然不是小明是個好學生的有力論證,因為可能在全班的30個同學中,有27個人考了90分以上的成績,那麼小明實際上是排在倒數三名內。如果說,「小明是個好學生。因為小明考試得了90分,是全班第二高分的學生」,那麼這個論證就比第一個論證要有力,但是,這個論證也存在一定問題,要使論證更嚴密就必須對「好學生」的標準作出界定。

再舉一個例子:

過去四年在州長約翰的帶領下,本州經歷了空前的繁榮。今年的平均工資提高,比1960年來的任一年都要高,失業率下降了10%,新住房的建造增加了1/3。如果本州居民希望未來四年還跟過去四年一樣,他們就該再次選舉約翰。

這段話在論證上存在很多問題,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想想看。

寫文章不是遊戲文字,更不是碼字,必須時刻記住我是在做新聞報道,必須「有理有據」。同時,要砍去那些無用的細節,不使文章主題被大量枝節的東西淹沒。

坐標系5

在新聞報道中要加強報道的說服力,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把你要報道的事件、人物始終放在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坐標系裡。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使讀者對報道的事件和人物有清晰的認識,另外始終將報道內容置於坐標系裡,可以使報道具有縱深感和延展感,從而使報道充滿厚度和趣味。

舉個簡單的例子:

雨下得很大。

這樣的描述信息量不夠。如果我們從縱向上進行定位,我們可以說:

雨下得很大。這是最近20年來最大的一場雨。

繼續加入橫向的變數,可以說:

雨下得很大。這是最近20年來本市遭遇的最大的一場雨,也是本省最近數年來罕見的一場大雨。

這樣讀者對這場雨就會有個認識,這比單單寫雨下得怎麼大、街道被淹了多高等等要更清晰。

這種技巧可以運用在段落寫作以及整篇文章的寫作中。當然,要使你的文章有厚度,有立體感,在採訪過程中就必須自覺運用這種思維採集足夠的素材。要始終記得,人們不僅對當下的事情充滿興趣,他們也對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充滿興趣,他們更希望在一個更大的視角里回視發生的事情。

開頭部分6

如果完成一條稿件的時間是10個小時,那麼花6個小時在開頭部分也不為過。

寫作開頭的時候始終記住讀者會問的兩個基本問題:憑什麼我要花費寶貴時間來閱讀這一報道?憑什麼我要在這個時間點上來閱讀這一報道?對讀者的這一提問,你在開頭部分就應該給出個理由先。

李大同說得非常好,文章開頭部分不宜太長,所以請千萬別寫超過1000字的開頭,實際上我覺得400-600字就已經足矣。

請不要在開頭用專業名詞和一連串數字把讀者嚇倒。你要記住讀者即便智商不低,基於共同的人性弱點,也更傾向盡量放慢大腦在休息時間的轉動速度。

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細節7

你不是在報道「事情」,而是在報道「人做的事情」。請始終關注「人」的因素。

更多使用動詞,更少使用形容詞。

冷靜地寫作,你依靠事情本身的內在矛盾來推動文章的發展,而不是依靠激動和煽情的語言。樸實的文字比駢詞麗句更具備抵達人心的力量。

總的來說,為文之道,永無止境。我個人的體會是,先從細微之處做起,寫文章首先做到符合中文的基本寫作規範、清晰表達,然後再考慮如何增加文采。循序漸進是比較現實的路徑。

另外,我想說的是,上述大部分細節問題在後端都會有編輯、校對等一系列環節進行調整、修正,但是寫作者在時間不是很緊迫的情況下,要盡量先把這些細節問題掃除掉,最終做到在寫作方面,不再需要編輯的任何幫助。

過去,我的編輯經常對我說一句話,「你要把文章寫好再交給我,我不會改一個字。」感謝我的編輯對我的不斷的善意的威脅,促使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我還受過這樣的「殘酷對待」,文章交給編輯后,編輯只從嘴巴里吐出幾個字「不行,拿回去改」,至於哪裡不行,需要怎麼修改,則一概留給自己揣摩。過程當然非常痛苦,在痛苦的時候你不妨這樣想:「我要做到最好,讓那些見鬼的編輯們失業去吧!」

道路漫長,在寫下這些體會的時候,我不停地在想,自己是不是也在這篇小文中犯了很多的「細節錯誤」。「知易行難」,不管如何,與大家共勉吧。

評論區等您來留言,多種聲音才叫「自由談」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