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艾君:這樣的祭祀習俗是否該改一改了?

請點上面藍字免費查閱!

垃圾如山、散發出一股刺鼻的臭味,其中垃圾里有祭祀的糕點、腐爛的水果、凌亂的空酒瓶和難以降解的塑料袋……這種祭祀習俗真的要改一改了,儘管改變意識非一日之功,但祭祀習俗也要與時俱進。民間風俗的形成是脫離不開一定時期人們的勞動生活需求和社會發展質量的要求的,一種民間風俗形成和發展也是具有時代性的,都自然而然地帶有這個時代勞動生活或社會發展的影子--

這種祭祀習俗真的該改一改了

倡導低碳環保,讓清明文化更加清明起來

艾君/文

每年清明節期間,一些公墓垃圾如山、散發出一股刺鼻的臭味,其中垃圾里有祭祀的糕點、腐爛的水果、凌亂的空酒瓶和難以降解的塑料袋。據一家公墓一位清潔工介紹,他們一日清理垃圾達到幾十噸。於是,社會在呼籲,為了讓墓地清潔工節假日減輕工作量,要倡導可以用環保的形式祭奠親人。

「用環保的形式祭奠親人」,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種好的想法和倡議。眾所皆知,是禮儀之邦,自古有祭祀習俗,除春節外,還有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祭祖習俗其意義在於教人返本報始以示知恩報恩、以表孝道、師道。古人說,「禮有五治,莫重於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道德修養的精神之本。

然而,隨著時代一次次變革,民間祭祀方式上也總會伴隨時代發展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變化,眼下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類似於燒香燒紙、放鞭炮、獻紙人紙車和糕點酒水等祭祀習俗。從歷史意義看,這些祭祀風俗對表達對先人的哀思、懷念起到了感恩教育意義,也體現了中華孝道文化的本源。但是,民間風俗的形成是脫離不開一定時期人們的勞動生活需求和社會發展質量的要求的,一種民間風俗形成和發展也是具有時代性的,都自然而然地帶有這個時代勞動生活或社會發展的影子。在時代發展變革中,一些舊俗會伴隨時代進步和文明發展需要或延續或摒棄或與新俗兼容並舉。不可否認,眼下,傳統祭祀中的一些形式,己影響到社會的文明發展,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環境的改善。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從社會發展角度看,現代文明社會更倡導低碳環保。積極推行低碳環保祭祀方式,倡導生態文明祭祀新風尚,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給清明節等祭祀風俗注入新的時代民俗元素也是當務之急。從近幾年,一些地方民間興起的鮮花祭、洗墓祭、植樹祭、網上祭、家庭追思會等祭祀新風,都能同樣表達心緒,寄託情感,不失為好的風尚。一方面既傳承了中華祭祀文化的涵義,另一方面也讓傳統對接現實,讓祭祀感恩孝道觀融進現代文明生活。這些祭祀方式的革新,值得社會提倡。

不過話又說回來,破舊立新不會一帆風順的,不可能一揮而就,新風尚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這更需要社會公民意識的改變。要解決傳統祭祀造成的環保問題還要從多方面入手,多方共治。不僅要強化公眾的公德意識、文明意識、環保意識,在公民教育上下工夫;也要出台相應的法規制度,在法規制度上加強監管,以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此文原發在2016年4月下旬《工會博覽》雜誌,有調改)

【艾君網路相關言論】

【清明淪為擺闊節?祭祀要體現出感恩之心-知恩報恩,以表孝道、師道】傳統習俗中祭祀活動除春節外,還有清明、中元節和寒衣節。自古有祭祀習俗,源於商今已4千年。祭之意義在於教人返本報始以示知恩報恩,以表孝道、師道。「禮有五治.莫重於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孝是文化精神之本,孝無則德亦無儒亦無,我傳統文化之神亦無。敬祖意在示教愛長輩、傳道講禮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喪葬之人慾斷魂」這是前年清明時網路曾流傳著的順口溜,這反映了民間社會對殯葬業暴利積怨的心態。對於清明代祭現象,艾君是不倡導「清明節代掃代祭」,前幾年,俺在接受媒體採訪講過,陌生人代祭有些形式主義。其實,只要心有,如其「清明代祭」,不如抽空帶上思時之敬,親去墓地以表對已故親人思念之情。而對於「清明祭祀為何變成擺譜比闊現象?」,艾君曾說過,「未知生.焉知死」這體現了孔子生死觀,也體現出儒家思想是「反對盲目崇拜鬼神,反對不去把在世間事情做好」行為,折射出人本主義精神。清明祭祀,本應緬懷先人的優秀品質,寄託對他們的追思,然而,一些祭祀活動中的燒「僕人」、燒「美女」等行為,與現代社會崇尚的理念相左,帶有明顯的低俗化傾向。弘揚孝道不妨提倡「厚養薄葬」,孝敬老人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比如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說說話。特別是在老人病榻前盡義務,是檢驗子女孝心的重要標誌。至於老人去世后,是否燒「豪車」、燒「別墅」等進行祭祀,並不能彰顯孝心。

至於代祭代掃行為,更是丟棄了傳統,而沒有傳統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祭祀中的不良風氣源於理念偏差,只有轉變觀念,才能形成文明的祭祀風尚。(見新華社2014年《清明祭奠為何變成擺譜比闊「名利場」?》、《北京日報》「北京新聞」刊出《收費代祭「游擊隊」今年沒生意》、《理論時評——警惕清明節文化內涵的流失》等新聞通稿文章)

【清明文化無國界】清明節在陽曆推行后定春分后第15天。清明文化體現傳統孝文化的家風家德。除掃墓外習俗很多。有吃雞蛋和小蔥之俗,說取清白之意;有地方要吃紅皮雞蛋說心明眼亮。但俺認為,吃紅皮雞蛋或為圖吉利,既念已故親人也望子孫滿堂,有民謠: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吃你的喜饃饃,明年吃你的紅雞蛋。民俗學家艾君認為,清明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外國人的關注,關鍵在於其真摯動人的「非排他性融合力」。艾君介紹說,「無論什麼樣的文化,首先要吸引人,然後才能廣泛傳播。」艾君認為,以神話傳說和有趣的習俗為切口的民俗文化更容易被大眾廣泛接受,而後則是對於該文化更深刻的了解。「世界上被廣泛認可節日的起源往往與信仰、崇拜、祭祀和紀念等有關,其形成、被認可和廣泛傳承風行的過程大都有一定的民間群眾基礎,也與民族民俗分不開。」艾君說。(見新華社2013年通稿《清明內涵吸引外國在華留學生》)

【清明節不是「鬼節」,警惕!「外節血脈」同化民間節日文化現象】近幾年,外節在流行受年輕人青睞,這是世界文化融合必然現象也不必焦慮。但值得注意是當今傳統節日盲目吸容「外節思想」主題或內涵現象。節俗外延太多讓節日文化失去本意需規範。例如春節應重團圓吉祥.清明側重祭奠懷思、七夕節重愛情等,這樣節日文化才有意義。

雖然節日屬於民俗,具有多元性、民間普遍性和發展性的特點。但一些民間節日之所以能夠千百年來流傳至今,都是因為其具有不變的「節日稱謂」和固有的節日思想和主題的。文化永遠具有不可複製性,一旦盲目複製或改變其固有的名稱或者思想、主題,其節日的存在價值就會成為浮雲一片。

對待傳統節日文化,我們唯一的手段就是在永葆某種節日的文化基本主題思想不變的前提下,以與時俱進的觀點,培育生長土壤和環境,進行形式的創新以及內涵的外延,尤其要吸收外來文化表現形式的優點,充分考慮到年輕人的喜好,豐富我們節日的內涵,找回節日文化的時代性。

閱讀鏈接

警惕!輸入西方「情人之血」,人在逐漸丟掉自我

艾君:這些不解決農民還會是「下里巴人」

過年逛廟會,原來也有門道兒,看一看咱知多少?

【國學風】艾君:為何說「中華旗袍」是滿漢文化、中西文化兼容並收產物??

媒體別亂了!「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之間相互關係呢?

艾君:好好診治古而有之的文化病態

艾君:讓傳統節日有顆不老之心永具時代性

艾君:「文化人」的高帽還值錢嗎?

微電影熱而催生出的「微影小說」

題庫里一些有關艾君「文化觀」的表述

艾君:揭開「鬧洞房」婚俗醜陋的神秘面紗

艾君:揭開「龍」反映中華民族同根生之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