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何理解銀行的企業文化?

本文刊登於《零售銀行》雜誌,作者辛星。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

企業文化貫穿銀行整個業務的始終,那麼,銀行的企業文化包括哪些要素?具體的細節又當如何理解呢?

談到企業文化,多半都是管理者給員工「洗腦」用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沒有一家銀行的企業文化是充滿負能量的,管理者都會時不時地煲一碗「雞湯」給員工喝。銀行對員工的期盼,就是一定要用這個思維理念來貫穿整個業務始終,包括人員的招/應聘定位、內部晉陞渠道、內部溝通機制、創新機制、激勵體制、業務邊界劃分、同業合作空間、未來願景等。銀行的企業文化就是通過這些要素,融匯貫通而成。

那麼,銀行企業文化中的這些具體細節,又該怎麼理解呢?

招聘/應聘定位

招聘就意味著是新鮮血液的融入,究竟能不能融入到這家銀行,是應聘者需要提前思考的。如果你找一份工作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那麼找一個區域和業務條線有競爭力的銀行將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為什麼在招聘后,銀行都會將應聘者安置到櫃員崗位?

這是因為銀行的管理者無法短時間內確認你適合什麼樣的崗位,只能讓你在櫃員崗位磨練幾年,觀察你這個人業務耐磨力、人性的構成以及是否能勝任粗而累的工作崗位並且任勞任怨——最起碼必須適合這家銀行的企業文化。

以筆者的經驗觀察,櫃員崗位是銀行工作的一個關鍵考察期,通過一定時間的櫃員工作,能反應出很多問題。在銀行,一個員工日後做多大的業務,有多大的能力和是否從事過櫃員崗位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是幾年的櫃員崗位磨練,則能讓銀行發現這名員工的潛力與優缺點,從而避免日後無法「才盡其用」。

另外,銀行對招聘者的定位要切合實際,沒必要一定要招財經類的、會計類的畢業生。當然,不是這類專業的畢業生不好,只不過銀行業這麼多年消化這樣的畢業生太多了,現在需要的是依據業務條線部門的綜合需要進行招聘。銀行也大可不必找一些研究所、博士生,這不是初始應聘的要求,應該根據自身的銀行業同業水平、考核標準及激勵體制來綜合評價招聘的人員是否能踏實工作、勤懇耕耘。

銀行在進行招聘時,應將選材範圍擴大到各個學科及行業的,但是務必要保證應聘者的學習成績優異、有上進心、內生動力足。尤其如果希望相關人才能進入零售業務的對應崗位的話,則更應考察人才的綜合素質,而非專業出身。

內部晉陞

企業文化當中脫離不開「人才」因素的影響。是的,不是人的因素的影響,而是「人才」的影響。企業當中最重要的一塊是人才的管理及晉陞渠道的暢通,一家成熟的銀行機構,所有的關鍵崗位都是需要具有很強的工作經驗的人來擔當的,因為他知道這碗「雞湯」應該怎麼喝,他知道銀行內部的運行機制是怎麼「玩轉」的。

通常來說,銀行的關鍵崗位人才流動率非常大,可能有上一屆班子遺留下來的老臣,也會有本屆班子提起來的新兵,更會有外來空降的志願者,人才構成極為複雜。以前,銀行業務的黏合度會相對集中到關鍵人關鍵崗位當中,這樣導致企業經營的風險係數偏高,人走業務就走,給銀行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所以,如何打通內部人才的晉陞機制,匹配有競爭力的績效薪酬體系,是每家銀行都必須著力完善的部分。

溝通機制

以往,業務順暢程度取決於關鍵領導及部門管理者的個人偏好。而如今,每個業務的完成都需要各個業務單元來完成,這時候在整個企業文化及內部管理制度上就會顯現尤其重要,部際協調是否溝通順暢;每個部門是否有對外服務範圍列表;服務清單能否清晰的讓外部知道本部門是做什麼的;我們可以接到什麼樣的業務詢問、業務認領,可以協調什麼樣的資源等。

溝通機制的搭建體現了一個銀行內部管理的核心思想,凡事但凡有不成,一定是溝通機制出了問題,無論是內部溝通還是外部溝通。

創新機制

一家銀行的管理者需要具有宏觀的洞察力及微創的能力,如果都沒有,那就應該有接受創新思想融入的態度。

眼下,銀行業務同質化已經到了最嚴重的地步,以前還有分業競爭的溝壑和各類牌照的限制,而「大資管時代」的到來,又在不斷抹平這些形成已久的業務隔閡。所以,仍以閉塞的企業文化來抗拒創新的銀行勢必會被淘汰。

當然,在的市場情況下,這種淘汰並不會如暴風驟雨般進行,但也不能「熟視無睹」。銀行需要創新,創新不僅僅是管理層的責任,而是每個員工都需要思考的。站在企業文化的角度來看待創新,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讓別人接受,或者直接改變別人的思想。

激勵機制

一家銀行的持續發展,各個條線需要定製激勵機制,從櫃員到客戶經理,到所有的中後台,都需要一套合理的激勵機制支撐起來。顧名思義,激勵就是激勵激情,讓所有的不主動變成主動,讓所有的不透明變成透明,讓所有的不合理變成合理。任何一個團隊乃至一家企業的運營都需要激勵機制,沒有激勵,一切的超負荷的工作都無從談起,哪怕員工被耽誤一點點時間,都會怨聲載道。

業務邊界劃分

業務邊界,和溝通機制有些類似,主要是業務的內涵外延都包括什麼,或者一筆業務都延展到哪裡,無論是需求的變更、業務的審批、風險的提示及所有事件完成的良性跟蹤,都需要一個清晰的業務邊界,沒有一個很好的業務邊界劃分機制,再好的企業文化也是空談,就如同用昂貴的人力資源成本讓所有的人才聚在一起打太極拳一樣。

同業合作

眼下已經不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了,任何機構都需要「抱團取暖」。

歷史經驗表明,當國家和社會處於改革期,所有的領域都是未知的。在這種背景下,任何機構單打獨鬥都扛不住政策的頻繁變革,所以銀行也不應深陷在自己的傳統領域,而應進行適當的同業合作和跨業整合。從客戶的角度來看,這也是銀行適應客戶需求變化和更高期待的必經之路。

人才制度

英國歷史學阿克頓(阿克頓(LordActon),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學家,英國理論政治家。)早期講過一個分粥的故事,大概的內容是這樣的:有七個人組成的小群體,每個人都平凡且平等,他們沒有險惡害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們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分食一鍋粥,但卻沒有稱量工具。為此他們嘗試過多種分粥方法。

第一種方案:指定一個人負責分粥。可是很快大家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又換了一個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

第二種方案: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這就等於承認了個人為自己分粥的權利,同時也給予了每個人為自己多分粥的機會。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飽而且有剩餘,其餘六天都飢腸轆轆。

第三種方案:大家選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負責分粥。開始這位德高望重的人還能公平地分配,但不久他便開始為自己和討好他的人多分。

第四種方案: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於監督委員會常提出各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分粥方案確定了,粥卻冷得不能喝了。

第五種方案:每個人輪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個人要最後一個領粥。在這個制度下,七個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就像用科學儀器量過一樣。

最開始讀到分粥這個故事,筆者不禁對制度的作用頂禮膜拜,甚至覺得銀行競爭能力的提升完全靠制度的進步,而人在這過程中只是從屬的地位。但後來,通過自己的日常工作實踐,筆者也發現:不論制度是什麼,人都是至關重要、不可忽視的一環。我們總是誇讚某一家銀行的產品、業務模式如何改革、最新的理念如何灌輸到業務層面、金融產品如何創新落地、科技系統軟硬體如何快速更迭、高層的美好初衷如何灌輸到最基層,以及內部員工可以通過十餘年的努力打通晉陞的渠道。這些事情應該歸功於這家銀行完善的機制建設,另一方面,人才本身在這裡面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一家銀行來說,好的制度可以幫助那些有夢想的人才去實現夢想,而非擊碎夢想。一個融入到這種制度內的年輕人依託於制度來成就夢想,哪怕經過一段時期他完成了夢想而離開了這家銀行,那麼銀行本身的制度也是優秀的。換言之,一個能幫助人才成就夢想的制度,就是銀行內部的孵化器,這樣的一套制度能幫助銀行實現內部運作的良性循環,並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發揮人才的作用。

未來願景

一家銀行的企業文化是什麼?是領導提出來的概念,還是員工夢想的集萃?大體來說,任何企業的文化都應包含員工價值最大化、股東利潤最大化這兩層意思。只不過現在的銀行都有點股東利潤最大化、員工付出最大化的趨勢。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追問:銀行上市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銀行上市應該是擴大自身影響力,突出上市時任管理層的核心價值,包括企業價值的回報、股東套現、員工分紅、資本金充實、同業影響力的提升等。也就是說,一旦確定了銀行的未來願景,就應該在這個大的願景下按部就班,而不是突發奇想、朝令夕改。

突發奇想、朝令夕改的一種模式其實就是浪費資源的內耗模式,是對一家銀行發展傷害最大的模式。如果想讓一家銀行死掉,讓管理層猶豫不決、頻繁改革即可,改到員工什麼都不做了,那麼這家銀行也就瀕臨死亡了。

更多零售金融解讀,請關注零售金融頻道(ID:retailbanking)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