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清明節,紀念我們最親的人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清明時節,讓我們潛入漢字的世界中,追尋紀念我們最親最愛的人。

清明節,紀念我們最親的人

「子欲養而親不在」,近幾年的清明,每次坐在歸鄉的列車上,這句話總會在我的頭腦迴響,伴隨而起的是無力的空落……父母是所有生命的開始,是萬千眾生中,離我們最近的人。

段玉裁為《說文解字》「親,至也」這一條做注曰:「情意懇到曰至。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謂之親。」「雙親」就是沒有距離的貼近。《說文》中還有個「跣」,訓釋為「足親地也」,用「親」字也是說腳要緊貼著地面,不能有任何隔閡。費孝通先生把的人倫關係比喻成「水的波紋」,是「以『己』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遠」和「薄」用得最好,反過來,在那顆小石子的身邊才是最「親」「厚」的父母,也是人倫之大者。

「父親」

甲骨文「父」

金文「父」

小篆「父」

「父」的甲骨文和金文,象手拿石斧之形,是「斧」的本字。在遠古社會,男性的美在於孔武有力,這一點,「王」的構意也有清楚的體現。「王」的金文字形有的作

,像一把橫過來的斧頭。「父」是對男性的美稱和尊稱。古代男性字后多加「父」,如「邾儀父」「燕仲父」「古公亶父」「仲山父」等,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某某先生」。這個意義後來也作「甫」。大詩人杜甫,字子美,「美」和「甫」意義相關。文獻中,「父」和「甫」也常通用。《方言》中也記載:「凡尊老,南楚謂之父,或謂之父老。」如《楚辭》中的「漁父」。現代漢語中還保留著「父老兄弟」的用法。

「父」用於親屬稱謂,常指父輩的通稱,並不專指父親。這是早期社會婚姻關係中,氏族之間同輩男女彼此通婚的歷史在語言中的遺留。文獻中有「諸父」一詞,可見「父」並不專屬一人。何晏注《論語》曾引馬融注曰:「箕子、比干,紂之諸父。」「箕子」「比干」都是商紂王的叔伯。《詩經·伐木》:「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孔穎達正義:「言諸父為父黨。」為體現父輩的差異,「父」前加「伯、仲、叔、季」作為排行,就有了伯父、仲父、叔父、季父等稱呼。如《史記》中有「其季父項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漢代以前,是不可以只稱「叔」「伯」的,後來,當「父」專指親生父親后,「叔」「伯」就可以單獨表示稱謂了。

青年孔子闔家守歲講古過年圖

作者:郭德福

《說文解字》對「父」的訓釋為「矩也,家長之率教者也」。「率教者」就是引導和負責教育的人。這和傳統中一貫的「嚴父慈母」的父親形象是相吻合的。實際上,「父」和「教」的確在字形和詞義上都有關聯。「教」的古文字形

,上方是兩個算籌的「爻」,下面是子,右邊是攴。象手裡拿著棍棒在教育小孩子學習。「攴」的構形和「父」極為相似。詞義上,在談到師生關係時,《論語》有句話叫「有酒食,先生饌;有事,弟子服其勞。」這大概是「先生」「弟子」兩個詞對舉的較早文獻用例了。但還原上下文,這句說是在「子夏問孝」前提下,孔子的回答,還不能嚴格等同於今天的師生。漢代的大經學家馬融注為「先生,父兄也」,也就是說,此處的「先生」是指早於你出生的「父」「兄」。「父」和「子」相應,「兄」和「弟」相應,晚出生的自然是「子弟」或「弟子」了,後代也稱「後生」。

呂思勉先生講古代的婚姻制度時提到漢民族的早期「將上一輩的人統稱為父兄,亦稱父老」,「下一輩的人統稱子弟」。以此來看,最早的「先生」與「弟子」,更類似於族內的父輩和子輩。《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其中,「庠」「序」和「學校」同義,都是指早期的教學場所。而「庠」「序」最早的功能是族內老人居住之地,也是他們教育、訓練青少年的地方,后引申為學校。「先生」「弟子」,也就成了實際上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這應該是它們演化為「師生」之義的來源。

到了後期的家庭私有化的產生,「父」同樣承擔著家庭教育的職責,所謂「子不教,父之過」。許慎以「矩」釋「父」,指明了教育過程中「父」的示範作用。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在每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無疑都會在下一代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孔子曰》漫畫

作者:黃亭穎

我的父親是軍人。十歲以前,我對父親的印象很模糊,他每年只回來探親一次。從地質大學畢業后,一直在部隊從事地質勘探工作。晚年時,他時常給我們講起,在內蒙、川藏地區野外作業時,如何被困在樹上與狼對峙,等待著戰友救援;如何從山頂摔下來,被送去做了氣管改道手術;如何堅持己見立下軍令狀,並多次獲得軍功。講這些的時候,他的眼光異常明亮,彷彿在那段歲月里,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兒時,我和父親相處的日子不多,但我會唱的第一首歌是《打靶歸來》,會背的第一首詩是葉劍英元帥的「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時至今日,每次吟誦,依舊心潮起伏。這些富有軍人色彩的故事和啟蒙,是父親對我最好的教育。

漢字中,還有幾個和「父」相關的字,如「爹、爺、爸」等。《廣雅·釋親》:「爸,父也。」王念孫疏證:「爸者,父之轉聲。」從語音發展來看,上古沒有輕唇音「f」,魚部字的擬音類似於今天的「a」。通俗地說,就是「父」原來的讀音就是「ba」,後來字形分化出「爸」。「爺」「爹」在表示父親意義時,多認為是來源於方言,此處不再贅述。

「母親」

甲骨文「母」

金文「母」

小篆「母」

「母」甲骨文象一個溫婉的女性,用兩點指明哺乳的功能。和「父」一樣,從文獻來看,「母」也不專指母親。與「諸父」類似,典籍中也常出現「諸母」。

一般是對老年女性的尊稱。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漢書·高帝紀下》:「沛父老諸母故人日樂飲極歡,道舊故為笑樂。」「父老」和「諸母」連用,足以看出其意義特點。此義后又可寫作「姥」,讀音與「母」相同。現代漢語中表示「外祖母」的「姥姥」則來自方言。

在表示親屬稱謂時,「母」也常用於女性長輩。既可以指和父親形成婚姻關係的其他女性,即庶母如《穀梁傳·桓公三年》「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諸母兄弟不出闕門」;又指同族中父輩之妻,如《禮記·內則》「子師辯告諸婦諸母名。」孔穎達正義:「諸婦,謂同族卑者之妻;諸母,同族尊者之妻。」

《孔子曰》漫畫

作者:黃亭穎

「母」在構成其他的漢字時,多表示「養育」。如:「育」(毓),金文字形作

(班簋),上為母形,下為倒子,象母親在生育孩子。因此,如果說「教育」這個詞中,「教」更加體現了規矩、懲戒的男性威嚴,「育」則更具有溫順、親密的母性光輝。宋代的徐鍇說「母主愛,而父尚嚴。故曰父義而母慈。」教育子女是每個父母都無可逃避的責任,父親是引導教育的榜樣,母親則應在其長養過程中,用愛和陪伴,撒下為善的種子。如《說文》所云:「育,養子使作善也。」

母親生我的時候難產,大夫說,大人孩子只能保一個,勸母親引產。母親說,她奔著我來一回,還是保住她吧。於是,在東北農村最簡陋的衛生所做了手術。器械不全,父親遠在川藏。我出生在早晨,外邊的陽光和屋裡的血色,紅成一片,她就給我起了「霞」。母親因此而貧血,父親說,如果他在,我就不會來到這個世界了。

在我懷小高的時候,每個人都盼望著他是男孩,只有母親說:「我希望是個女孩,那樣可以看著你再長一遍。」這世上,可能只有母親,才會把養育的辛苦當做幸福,總是甘之如飴……

漢字中,和「母」構成同義關係的還有「娘」「媽」等詞。「娘」本有兩字,「孃」「娘」。前者才表示母親,如《木蘭辭》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之水聲濺濺。」後者則表示「年輕的女子」。如《樂府詩》有「見娘喜容媚,原得結金蘭。」後期文獻中常有「娘子」一詞,就是這個意義。段玉裁注《說文》說「唐人此二字分用畫然,故耶孃字斷無作娘者。」後來,兩者在用法逐漸混淆不清了。「媽」則起於方言,方以智《通雅》:「江南曰阿媽,或作姥,皆母之轉也。」

在幾千年浩瀚的典籍中,歌詠「父母」之作不可勝數。《詩經》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禮記》雲「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論語》曰「父母在,不遠遊」。

我從十七歲離家讀大學、工作、成家,一直不在父母身邊……回去看他們的間隔總是越來越長。每次走的時候,父親從不下樓,只是站在陽台的一角,遠遠地看著我揮手;母親總是送到上車也不忍離開,我走後的幾天,她在家裡待不住,常到街上走,看著往來不息的人流,在電話里向我感慨: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是你呢?如今,離家時,再無法看見父親的手和母親的眼睛,但他們一生「踏實做事,樸素做人」的精神和品質卻留給我們姐弟幾個,我也願以此來影響我的小高,算是在父母身後的孝道。時值清明,歸鄉祭典,以此小文,紀念遠在天堂的雙親。

《城南舊事》插圖

作者:關維興

卜師霞,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從事訓詁學、辭彙語義學研究。

董京塵,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書院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