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前掠翼,許多人都會想到X-29試驗機或蘇-47「金雕」。實際上,F-16「戰隼」也有過前掠翼方案——F-16 SFW(Swept Forward Wing,前掠翼),不過最終卻輸給了格魯曼X-29無緣面世。
格魯曼X-29試驗機
20世紀70年代,隨著先進複合材料的應用,前掠翼飛機存在的結構問題得到改善,一些飛機公司重新投入到前掠翼的研究當中。1971 年,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向通用動力、羅克韋爾和格魯曼公司參加的前掠翼項目注入了資金。
羅克韋爾「佩刀蝙蝠」(Sabre bat)戰鬥機模型,外形充滿科幻色彩
70年代末期,羅克韋爾公司提交了了「佩刀蝙蝠」戰鬥機的模型,格魯曼的設計是基於F-20「虎鯊」戰鬥機的712方案,通用動力的工程師嘗試了幾種不同的設計,其中包括鴨翼+後置前掠翼,最終提交的則是F-16 SFW方案。
F-16 FSW
F-16 SFW沿用了標準型F-16的起落架和機身組件,稍微加長並增強了機身以便安裝前掠翼,因為該機翼比原先的后掠翼要大一些,前掠角23度,相對於標準的F-16,盤旋角速度增大14%,典型作戰半徑增大 34%,起落距離縮短35-50%,但跨音速加速性能明顯下降(加速時間增加47%)。
美女和F-16 SFW風洞模型
1981年,先進研究項目局否決了「佩刀蝙蝠」和F-16 SFW方案,選中712方案,後者最後發展成X-29試驗機。之所以否決F-16 SFW是因為當時的NASA已經在研究項目中大量使用F-16,他們認為「使用一種機體所學到的東西有限」,再使用F-16做實驗似乎是錯誤的。有趣的是X-29上16%的組件來自F-16,包括線傳飛控系統。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