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印度撤兵 誰輸誰贏

印度撤兵 誰輸誰贏

作者: 92軍迷

印度軍人越境70天之後,於28日全部撤出國境線。對於這次對峙和印度最後撤兵,網上有各種聲音。

1、印度為什麼會撤兵?

在事件剛開始時,印度高官不是叫囂要打2.5場戰爭嗎?它為什麼此時不繼續賴下去呢。有幾大原因:

首先,印度真實感受到要對印採取軍事行動,而且不是小打小鬧。經常會有一種說法,強大的國家實力可以遏制敵人冒險行動。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要展示出這種實力和決心,就是說要把實力轉化為威懾力

這次事件中我們就很好地展示了在對印軍事上的威懾力。從七月上旬就傳出新疆到內地的火車減少班次,西藏東南部的公路限時同行,這都是給軍列、軍車讓道,說明那時就已經開始運大量軍事物質入藏。

之後是西部戰區、中部戰區的作戰部隊上高原的消息,官媒也密集報道各種作戰單元在高原演練火力打擊的報道。還有長長的軍列運送各種裝備的圖片,這些裝備與平時部隊演習不同,顯然不是演習的隨行裝備、而是為作戰準備的幾個基數。

實際上從媒體能看到的只是軍事部署的很少一部分,印度獲得的軍事部署的情報肯定更多,包括美國給印度提供的衛星情報。另外,我們在這兩個月里,出動轟炸機繞台和出島鏈去日本周邊巡航的次數是不是比以前更加頻繁,這是用行動告知美日台,我要西南面干架,別不知趣搞小動作,否則將被當作同夥一起打

效果就是台灣當局最近在兩岸關係上的發言小心翼翼;我們的海警船穿日本三海里而過,鬼子的海保船也不敢攔截。在中印對峙問題上日本的媒體剛說了幾句,日本政府趕忙澄清。美國務卿在半島核問題上一再表態「四不」,要外交手段解決。對於中印對峙,美國開始還不痛不癢地說幾句拉偏架的話,最近川普卻說希望回到原來的狀態。原來是什麼狀態?不就是「印度要回到自己的國境線一邊」嘛。

上月底莫迪想派外交部長去英國,英國首相借口沒空接待。要找說客俄羅斯最合適,印度肯定是先被俄羅斯拒絕,才捨近求遠找它的老東家,結果還是被拒。法國媒體還說要送給印度封存的美洲虎,這哪是送,是把印度往坑裡推,所以印度假裝沒聽見。

以前中印有點摩擦,西方媒體都會炒作一番,這回卻出奇的安靜,俄羅斯更是自始至終全當沒這回事。上述這些跡象都說明各大國已經判斷要列印,過早表態會在事後陷入外交被動。

印度就算是再遲鈍、再狂妄,它也能感受到威脅正在一步步的逼近。對於莫迪來說,撤兵雖然會面臨國內反對黨的責難,但比起被狠揍之後軍事戰敗,帶來丟失執政的損失還是小得多,唯一可做的是兩害取其輕。其實印度一直希望能「雙撤軍」,但是這個歪主意在根本行不通。而且我們是絕對不會一直對峙到大雪封山,造成「雙撤軍」的局面,所以,在戰爭迫在眉睫的關頭,莫迪認慫撤兵了。

其次,印度為什麼不是更早的時候撤兵、或繼續對峙呢?這就涉及到我軍作戰準備的時間。

如果我們只是要把入境的印軍趕走,並不需要調集內陸的軍隊,西藏軍區的幾個合成旅和邊防團可以隨時投入戰鬥。那樣的小打對印度沒什麼損失,莫迪還可以對內宣稱欺負印度,既轉移國內因經濟改革而造成的矛盾,又能煽動民粹鞏固執政地位。

我軍從其他戰區調集的部隊需要40天的高原適應期,加上出發前的準備、在高原火力測試、戰法驗證和完善。那麼到此時可以說大戰的準備已經就緒,印度再不撤兵隨時要面臨軍事打擊,而且不會僅僅在洞朗地區,而是全線多點進攻。

其三,印度入境表面上是為了阻止修路,但更大的目的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以及向美國遞投名狀。可是莫迪至今沒看到美國半點配合的援手,卻等來川普一句「回到原狀」;印度國內矛盾不但沒能轉移,反而鬧起內亂。內亂僅僅是因為「大仙」被判刑嗎?是分裂勢力突然覺醒嗎?顯然不是,是因為反對黨和地方邦的分離勢力,都看到莫迪當局內外交困,趁機發難。

2、是雙方一起撤兵嗎?路還會繼續修嗎?

對此時的印度當局來說,外部是大軍壓境,一旦開戰印度必輸;內部是因為施政無方,矛盾激化。派印軍入境的目的不但一個都沒達到,而且再拖下去還會直接危及執政地位,莫迪只好灰溜溜地宣布撤兵。莫迪政府為了給自己留點面子,搞了個模稜兩可的新聞,看似雙方都撤兵。

但從我外交部答記者問的原話是「我軍確認印軍撤出邊境」和「繼續在邊境巡邏」。顯然印軍是在我軍的監視下,退回到邊界印度一側。我們肯定是對印軍撤離的場面拍了視頻,只是給印度當局留點面子才暫時不公開。如果印度敢混淆是非,我方一定會公開視頻以正視聽。

洞朗的公路在大雪封山之前當然會繼續修築,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這是我們主權範圍內的事情。如果印度一鬧,我們就停止修路,那豈不是讓印度的陰謀得逞,洞朗地區合法的邊界線豈不是成為「有爭議」。

這條路已經修築幾年了,是通往對峙點更南端的牧草,沒有公路就無法全年實控該地區。所以外交部發言人說,為了改善邊境地區人民生產和軍隊巡邏的需要,我們還要做建設規劃。言下之意就是不只是要修路,還會有其他設施。類似的話在南海造島的時候也多次提到,以前我們為了維護和平有所克制,今後邊境地區的戰場建設就可以放開來做了,這將是政府化危為機的又一個例子。

3、在洞朗事件的應對中,大致有以下幾個收穫:

(1)讓印度真切感受到在原則問題上不惜一戰。不是一味的避戰,不會為了息事寧人而大事化小。印度一直在有爭議的邊境地區搞蠶食,它這次在洞朗也以為可以繼續玩這樣的小把戲。但這次我們的官媒堅決鬥爭,不撤兵就沒得談;與此同時軍事鬥爭的準備一刻也沒耽擱,不斷向中印邊境增兵,造成大軍壓境,不撤就打的態勢。

(2)打破了印度借挑釁主權而討好美國的企圖,以及挑釁可以得到西方配合的幻想。有人會說僅僅靠軍事威懾沒有打疼印度,印度還會不斷來挑釁。印度當然不會就此消停,但今後它再想動歪主意的時候,一定會心有餘悸。因為它通過此次事件,看到不是可以隨意挑逗的石獅子,也不是剛睡醒的獅子,更不是養胖了凶不起來的溫順獅子,而是為了捍衛主權敢於廝殺的雄獅。同時,面對雄獅,西方也只能給印度這個馬前卒畫餅。

(3)讓各方看到不僅僅有強大的綜合國力,而且有將實力轉化為威懾力的決心和能力。印軍為什麼從敢入境到主動撤兵,在過去的兩個多月里,的綜合國力變化不大,所不同的是展示了敢於亮劍的決心和強大的威懾能力。如果你只是擁有寶劍和劍術,卻被認為不會用於攻擊,那對方就不認為你是可怕的,就會不斷挑釁。這就是國力威懾力的不同之處,國力不會自然形成威懾,只有對方感受到你的決心和能力才有震懾作用。

(4)讓我們看清印度的真實面目。印度早已不是當年的不結盟國家,過去它雖然是西方口中的模範生,但還是第三世界的一員。如今,有納粹傾向的人民黨已經在印度政壇崛起,即使莫迪下台,印度依然會為了一己之利,選擇投靠美日、破壞一帶一路。

一方面由於印度深受西方「零和」思想的影響,難以接受「合作共贏」的思想。它天然的認為一帶一路與「印度夢」是相剋的。另一方面印度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政府的效率低下,民眾又沒有勤勞和好學的能力,國內工業是靠保護而生存。

所以印度的產業資本堅決反對加入一帶一路,因為加入就意味著要打開市場,要接受產業分工。那樣印度的本土工業就會被衝垮,印度精英的「印度夢」就會破滅。

所以印度資本和精英組成的統治階層,是不可能像其他中小國家的政府那樣接受一帶一路,它必然要破壞我們在南亞推進一帶一路。這與過去中印之間只是領土爭端要複雜得多,因為對領土爭端主張用談判來解決,對印度來說沒有緊迫性,而且還可以蠶食。推進一帶一路,對印度在南亞的霸權、印度工業化進程,乃至印度國內的穩定會形成挑戰。

(5)讓我們認清了一個事實,僅僅靠拉攏,是不可能改變印度與為敵的戰略,我們應該改變對印戰略。筆者並不是主張將印度看作完全的敵人,即使是中美之間也有很多合作,這並沒有改變中美是競爭對手的關係,合作也沒有改變美國不斷給我們的發展設置障礙的事實。

印度同樣是我們的競爭對手,這裡不是指印度會超越我們,而是指它一定會不斷給我們製造問題,不是我們的美好願望所可以化解或視而不見的,它是客觀存在並需要我們正視的。我們要放棄印度可以成為朋友的幻想,至少在它放棄與為敵的國家戰略之前。我們必須將它視作競爭對手來制定全方位的對印戰略。

制定並實施這樣的戰略會不會把印度逼到美國一邊呢?通過前面的分析,靠一廂情願是無法把印度拉到我們這邊,只有讓印度感受到與為敵,它將失去更多,是得不償失的,那樣才可能穩定中印關係。這就需要我們理清什麼是可以合作的,什麼是需要針鋒相對的,怎樣做才可以讓它感受到「得不償失」。如果沒有可以鉗制它的能力,就不可能主導中印關係,就會被它的戰略牽著走。

(6)我們可以加快中印邊境地區的戰場建設。過去我們出於維護和平環境的考慮,也出於對東部局勢的擔憂,所以對印度方向的軍事部署、戰場建設都比較克制。

隨著在東部中美攻守開始逆轉,一帶一路的向南亞推進,印度對華戰略的轉變,我們可以不用再克制,該有的戰場建設大力推進,派更多的部隊進藏輪訓。這既是對印度冒險野心的遏制,也是為將來可能出現的戰爭做準備。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