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聆聽貝多芬 | 是他將室內樂真正帶入音樂廳

貝多芬(13歲)

對於貝多芬,很多人經常只會注意到他的交響曲。畢竟,他的九部交響曲太過偉大,又太過於開創歷史,其耀眼的光芒甚至把貝多芬許多其它同樣優秀的音樂作品都遮掩住了,這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室內樂作品

然而在室內樂的發展歷程中,貝多芬地位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他之於交響曲。尤為值得一提的一點是,貝多芬是把室內樂真正帶入音樂廳里的人——在他之前的時代,不論是海頓還是莫扎特,他們的室內樂作品誠然優秀,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喜好拉琴的貴族業餘消遣創作的,因此有時為了照顧到有些貴族「玩家」堪憂的演奏技術,也不得不在創作時畏首畏尾。

如果我們把貝多芬的室內樂創作放進作曲家的作麴生涯里進行審視,就更會理解這些作品的重要性。依然是以作曲家最為出名的九部交響曲作為比較:貝多芬的第一交響曲, 1799-1800年;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創作於1817-1824年,前後跨度25年。而在室內樂方面,貝多芬最早出版的室內樂作品是創作於1793年的3首鋼琴三重奏,這是他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音樂作品;他最後的室內樂則是1826年完成的第16號弦樂四重奏,也正好是他最後的音樂作品,二者之間跨度達到了33年之久。當然,一部交響曲的創作難度相比同等篇幅的室內樂作品來說不可同日而語,但毋庸置疑,室內樂貫穿了貝多芬作麴生涯的更長時間,在某些層面上也更加能夠反應貝多芬的個人性格、音樂風格等的轉變

鋼琴三重奏

正如貝多芬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音樂作品是他的三首鋼琴三重奏一樣,我們也可以首先從鋼琴三重奏來開始了解貝多芬的室內樂,畢竟在去除掉他為小提琴、大提琴、圓號所寫的奏鳴曲,為長笛和其它管樂器所作的一些變奏曲,以及職業生涯早期的幾首弦樂三重奏之後,這些作品是他在表現形式上最簡潔的室內樂作品了。

1793年-1797年

貝多芬一共創作過7首鋼琴三重奏,其中前三首完成於1793年,隨後在1797年完成了綽號「街頭小調」的第4號鋼琴三重奏——這個特別的名字是源自其第三樂章變奏曲選用的主題,這是一段出自當時有名的玩笑歌劇(dramma giocoso)里的旋律,由於這段旋律當時在維也納實在太有名了,不僅是貝多芬,連胡梅爾與帕格尼尼也曾在自己的作品里引用過。

1808年

▲1803年的貝多芬

1808年,貝多芬出版了第5與第6兩首鋼琴三重奏,其中前者就是著名的「鬼怪」三重奏。這個奇怪的名字是來自樂曲第二樂章里顯得有些陰森的旋律,這樣的旋律確實在貝多芬的音樂里並不多見。有學者認為貝多芬在當時曾經構想過一部莎士比亞《麥克白》主題的歌劇,可能這段旋律與這部歌劇存在關聯。

1811年

▲魯道夫大公

三年之後,貝多芬完成了自己最出名的鋼琴三重奏「大公」——它由於被題獻給魯道夫·約翰·約瑟夫·萊納·哈布斯堡大公的緣故而獲得了這個綽號,魯道夫大公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終生好友以及最忠實的捐助人。

「大公」三重奏是從1811年3月3日到26日完成的。在短短的20多天里,貝多芬幾乎是一蹴而就地完成了這部作品。這部作品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它象徵著貝多芬一個創作時間段的結束——這個時間段可以大致從「英雄」交響曲開始,以「大公」的完成作為一個終點。此後不久,貝多芬開始了第七交響曲的創作,在藝術上邁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大公」三重奏是貝多芬「英雄」時期的集大成作品,更是古典主義鋼琴三重奏這一體裁毋庸置疑的最高峰——這個不論是海頓還是莫扎特都曾大量嘗試過的體裁,在這部作品中以大氣的形象、流暢的音樂表達以及三件樂器之間如三角形一般穩固的關係煥發新生,更為音樂的發展進入浪漫主義時期之後眾多作曲家在這一體裁上的創作設立了標杆。

弦樂四重奏

貝多芬用貫穿了他一生的九部交響曲,塑造了這樣的一個英雄人物。他一出世就令世人矚目,卻很快就遭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擊;他肆意地揮灑青春,熱烈地追求愛情,從不畏懼命運所帶來的痛苦。他享受大自然的舒適與人性之美,並最終在席勒《歡樂頌》的詞句里,探尋到了人生的真諦。而在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里,我們卻認識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貝多芬,或者說也許更貼近貝多芬本人的形象。

1810年第11號弦樂四重奏「嚴肅」

這樣的一個形象,在最開始的時候是跟隨著古典主義大師們的步伐,亦步亦趨地成長起來的,海頓、莫扎特、薩利埃里……他們的身影全部都曾出現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形象開始變得越來越豐滿,越來越有性格,那些曾經的身影被他一個接一個地打破,直到他的第11號弦樂四重奏「嚴肅」為止——這部短小得驚人的音樂作品,聽者簡直難以想象它竟然完成於1810年,此時海頓才剛剛去世1年。

在這部作品里,奏鳴曲式中異常短小的發展部與自由變化的調性、模糊的節奏與突如其來的休止符,這些浪漫主義作曲家們慣用的手法,貝多芬已經全部嘗試過了。難怪在近乎一個世紀之後,古斯塔夫·馬勒會特別選擇這部作品改編成為弦樂隊演奏的版本——相信他一定從這部作品身上找到了某些靈感。

「嚴肅」第一樂章

來自國家大劇院

在「嚴肅」之後,貝多芬有14年的時間沒有寫下任何一首弦樂四重奏。在這段時間裡,貝多芬忙於就侄子卡爾的撫養權問題大打官司,這也是他人生中的重大挫折之一;他還在這段時間裡完成了第九交響曲「合唱」的創作,這毋庸置疑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更是古典音樂留給人類最重要的財富之一。在結束了第九交響曲的創作之後,貝多芬終於可以安心地回到弦樂四重奏的創作中來了——雖然他在交響曲中塑造的人格已經豐滿,但在弦樂四重奏方面,他的答卷還遠遠沒有完成;或者說,他在晚期的弦樂四重奏中所完成的事情,要再次超越人們的想象。

1824年四重奏樂章「大賦格」

從1824年開始,貝多芬在兩年時間裡創作了五部完整的弦樂四重奏,以及一首單獨的四重奏樂章「大賦格」。1826年,德國的音樂報刊《通用音樂報》(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描述「大賦格」時說,這首作品「根本沒法理解,簡直就是中文」,「巴別塔式的混亂」;但是在進入到20世紀之後,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了這部作品的當代性與超前性,正如斯特拉文斯基所說的那樣,「(大賦格)絕對是當代的音樂作品,並且永遠都會被認為是當代音樂作品」。正如貝多芬在這首作品的標題上所寫的那樣,「大賦格——略自由,略帶研究性」。這已經體現出了作曲家在寫作這部作品時的用意:他希望藉助賦格這種巴洛克時代的音樂體裁,實現浪漫主義與音樂學術的統一,音樂創作與音樂研究的統一。

▲1823年的貝多芬

在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里,我們似乎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這種超前的探索意識。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完成的確對於貝多芬來說意義重大,他藉助已知的技術手段,實現了在藝術創作上的終極理想——接下來,他所作的時候就是自由地探索未知,不斷地提出全新的問題。這樣的探索與拷問,在他的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最後一個樂章的標題里已經有所暗示。「困難的抉擇——必須這樣嗎?必須這樣!必須這樣!」

第16號弦樂四重奏

這是一個對於任何音樂作品來說都有些奇怪的標題。當大提琴在庄板上緩緩地奏出三個音的動機以象徵問題的提出之後,小提琴隨後在快板上連續兩次回答了這個問題:必須這樣,必須這樣。必須怎樣呢?歷史沒有告訴我們明確的答案。貝多芬曾經寫信給自己的樂譜出版商,以半開玩笑的口氣給出了一個解釋:本來他是不想再寫下去了,我必須寫嗎?出版商則三番五次地來信催促,必須寫,必須寫!於是他只好作出了一個「困難的抉擇」,把這部作品完成。

▲圖片來源:古典音樂家

我們當然可以相信貝多芬的戲謔之言,也可以給出自己的解讀。筆者個人更喜歡的一個解讀是,對於貝多芬以及任何作曲家來說,選擇一個樂章的主題總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決定了整個樂章乃至整部樂曲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可以把這段充滿了喜悅的「必須這樣」看作貝多芬在晚年的大徹大悟:這部作品必須這樣寫下去,也只能這樣寫下去。但不論如何,這個奇怪的標題依然在不斷地引發著人們的猜測。貝多芬用「歡樂頌」給了世人一個肯定的答案,卻用第16號弦樂四重奏留給世人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至於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答,恐怕需要每名聆聽者自行在音樂中去尋找思路了。

國家大劇院2017五月音樂節

您可在以下場次中,聆聽貝多芬

地點:國家大劇院 · 音樂廳

5月17日-18日

「狂飆貝多芬」

拉爾斯·福格特與英國皇家北方小交響樂團音樂會

5月19日

「古典與簡約」

挪威特隆赫姆獨奏家樂團音樂會

5月20日

「若只如初見」

呂思清、秦立巍、孫穎迪美傑三重奏室內樂作品音樂會

5月24日

「傳奇之聲」

鮑羅丁弦樂四重奏音樂會

5月27日

「法蘭西印象」

法國廣播愛樂樂團音樂會

查看更多五月音樂節精彩,請點擊下圖↓

*節目以現場為準

國家大劇院

藝術改變生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