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伴讀|兒童教育要從體育開始

運動的要義不在趣味而在繼續持久,養成習慣。

伴讀 | 2017年第57期

有研究發現,孩子小的時候如果養不成運動的習慣,長大了就很難熱愛運動,對生命的質量顯然會有不利的影響。他長大了再運動,就是理智性地要運動,沒有一種熱愛的情感。

所以說,兒童體育運動的鍛煉價值在於養成運動的習慣,兒童教育要從體育開始。

北京師範大學體育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教授告訴我:「人類的認知有三大類,一是概念認知。比如,水在化學老師那裡叫H2O。H2O在哪裡?誰也無法用肉眼看出來。很多學科就是用概念的方式來解釋和認識世界的。

第二種叫感官認知。假如你讓盲人提出一個概念:什麼叫紅色?那簡直是不可能的。紅色有概念嗎?人們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只有感官才能了解。

這類的學科包括音樂、美術,是靠敏銳的感官去體會的。在體育中,我們有和以上兩類完全不同的認知,這就是第三類認知,即運動認知。

比如,教練說「出手要快」「用力點」,到底要快到什麼程度呢?很難確切地解釋,只有經常訓練的運動員才有體會。還比如,運動員離得很遠就能將球投進籃筐,而且,他一出手就能知道球是否能夠進去。這就是運動員的身體認知。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明智的父母無不把體育放在首位。魯迅先生就是這樣做的。魯迅唯一的兒子海嬰「健康、活潑、頑皮,絲毫沒有被壓迫得瘟頭瘟腦」。「九一八」事變后,海嬰因為身體強壯被誤認為日本孩子挨了揍。

可以說,魯迅教育其獨生子亦遵循「先獸其身,后養人心」的原則。所以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種愛運動的習慣,這就是他成功人生、幸福人生的開端。

我的教育建議是:要敢於放手鍛煉孩子,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各種各樣的運動,在快樂的體驗中養成喜歡運動的習慣。

不要總想著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唯恐孩子摔了、碰了、哭了,動不動就命令孩子:別動!別跑!小心點!其實孩子天性是好動的,父母不要總是擔心孩子出事而不讓孩子多運動,相反地,父母應該要「袖手旁觀」,「狠」點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業壓力的增加,許多孩子容易變得焦慮不安,特別是進入青春期之後,孩子更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和煩躁的問題。而讓孩子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可以有效避免孩子焦慮的問題。

運動一直被心理學界認為是最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而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鍛煉能夠促使大腦的海馬體中生成新的神經細胞,也能促進新的興奮性細胞生成,運動是調劑情緒的好方法。

在通過運動來緩解壓力和調節情緒方面,愛因斯坦無疑是很好的榜樣。愛因斯坦是一位成就輝煌的科學家。他從小喜歡運動,一生堅持不懈,他在學習或工作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抽空參加多種文體活動,尤其喜歡爬山、騎車、賽艇、散步等體育活動。

愛因斯坦充沛的精力,正是來自他的合理休息和經常鍛煉的結果。愛因斯坦考取瑞士蘇黎世工業大學后,儘管每天學習任務緊張,仍抽出一定時間散步,節假日還要外出旅遊或划船。

有一次,他去比利時訪問,國王和王后特地成立了一個接待委員會。那一天,火車站上張燈結綵,鼓樂齊鳴,許多官員身穿筆挺的禮服,準備隆重地歡迎這位傑出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卻避開了那些歡迎的人,由小車站步行走向王宮。負責招待的人沒有迎來貴賓,正在焦急地向王后報告,愛因斯坦風塵僕僕地趕到了。

王后問他:「為什麼不乘我派去的車子,偏偏徒步而行呢?」他笑著回答說:「王后,請不要見怪,我平生喜歡步行,運動帶給我無窮的樂趣。」

有一種陪伴,叫不孤讀。

尋找朗讀者

只要您愛,我們就提供平台。

如果您喜歡朗讀,

關注(大事件 | 伴讀第二季來了!)

掃描上方二維碼,可加小編微信

更多福利等著您!

-作者-

孫雲曉,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曾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

-朗讀者-

馮超,著名播音藝術家,山西人民廣播電台《山西新聞》、《全省新聞聯播》主播。

音頻製作:實習生 羅敏

文字編輯:王曉霞

排版:劉昌

設計:實習生 周繼鳳

網教育頻道出品

本文摘自孫雲曉教授的《五元家教法》,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轉載須經網教育頻道授權,並註明來源,違者必究。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社區,參與話題討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