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東亞和平的新願景」學術研討會達成《南京共識》

「東亞和平的新願景」學術研討會達成《南京共識》

以民間交流鞏固中日人民互信友好的根基

作者:吳楠

2月23日,「東亞和平的新願景」學術研討會暨第二次中日和平學者對話會在南京召開。來自挪威、日本、的50多位專家學者與和平人士圍繞「東亞和平的新願景:與日本和平研究的合作」的主題,就「中日關係的歷史與現實問題」、「中日之間的和平信任」、「南京大屠殺與慰安婦」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本次對話會共有20位專家作主旨發言,在充分表達觀點和自由討論的基礎上,與會專家學者達成併發布《南京共識》,具體如下:中日兩國和平學者通過在南京的深入討論交流,共同認識到:要正視歷史,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竭盡全力防止戰爭悲劇重演。要坦誠相待,加深民間對話與交流,鞏固中日兩國人民互信友好的根基。要著眼未來,加強青年人的培養,撒播中日兩國世代友好的種子。要維護和平,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東亞與世界和平作貢獻。

中日友好是確保東亞和平的關鍵

與會學者表示,今年恰逢中日兩國實現正常邦交45周年,又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年份,中日學者共同舉辦以「東亞和平的新願景」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將有助於加強中日兩國在和平學領域的研究與合作,推動智庫以及民間的廣泛交流,共同促進中日關係的穩定與改善,為維護東亞繁榮與穩定提供正能量。

察哈爾學會主席、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韓方明表示,近幾年來,中日關係遇到很大困難,在波折中艱難前行。值得欣慰的是,兩國民間層面的交流一直在持續,民間友好的基礎還在發揮作用,和平友好的基調仍是兩國關係的主旋律。

「中日交往史上有過戰爭創傷、嚴峻時刻,但和平、友好、合作仍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蔡麗新指出,與兩千年的友好相比,五十年的對立是短暫的。中日兩國是搬不走的鄰居,也是東亞的兩個大國,實現東亞和諧,必須重視與發展中日友好,這是確保東亞持久和平與繁榮的關鍵,也是新時代賦予中日兩國有識之士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以合作交流構建雙方信賴關係

中日關係屬於東亞區域內重要的雙邊關係,中日和解會促進東亞區域內的合作提升。對此,察哈爾學會國際傳播委員會副秘書長、傳媒大學副教授趙新利提出「東亞公共外交共同體」的構想,建議把東亞共同體按經濟、文化、教育、環境等不同領域進行分解,先易后難,逐步發展,逐個突破,經過長期的發展最終才能實現東亞共同體。

「超越: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創始人約翰·加爾通也指出,未來的中日關係還要走合作之路,包括中日以及韓國、朝鮮、俄羅斯遠東等國家和地區需要建立東北亞區域共同體。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在國際合作中的機遇越來越多,在非洲、東南亞都能看到中日共同開發當地市場,共同攜手為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等作出貢獻。

為了更好的在國際上合作,中日需要建立彼此的信賴,這就不可迴避的面對歷史問題。對此,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和平學會理事勝俁誠指出,日本應該首先對過去的日中戰爭的錯誤有清醒的認識,應該進行帶有誠意的謝罪。這種謝罪是中日雙方互動的關係,不能僅僅日本口頭上聲稱謝罪了事,應該得到中方的回應並且接受原諒日方,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係。關於日中在國際合作的領域,他提議從沙漠化或者土壤保護等環境保護、再生領域進行合作。

日本三重大學原副校長兒玉克哉以對rainbow(虹)的闡釋表達他對未來中日關係充滿希望。rainbow寓意為「無論怎樣的傾盆大雨過後總會變成晴天」。他希望通過環境、文化交流、觀光旅遊、體育交流、防災救災支援、醫療福祉合作、學術教育合作等七種交流和共同事業構建出雙方的信賴關係,探索出未來的理想中日關係,而這被他稱之為「rainbowproject」(虹)。

積極推動年輕群體戰爭記憶研究

「和平學是20世紀50年代后形成的一門學科,其主旨是探討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和平,化解衝突。和平學最初的目標是阻止戰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平學探討了很多其他的問題,如貧窮、難民、環境與和平的關係,國際體系中的不公平、不公正對和平的影響等。」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和平學研究所所長劉成提出,影響中日關係的最大歷史問題是日本侵華戰爭,中日和解意味著中日兩國關注雙方的利益,不僅分享彼此過去的感知與經驗,還要創建新的感知和分享新的經驗。

日本和平學會會長、立命館大學教授君島東彥表示,日本和平學會一直致力於深化東亞和平研究者的合作與研究,創建東亞和平研究者的研究網路,以此為東亞的和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約翰·加爾通是現代和平學研究開創者之一,被譽為「和平學之父」。在他看來,和平分為「積極的和平」和「消極的和平」。其中,「積極的和平」基於積極的合作,「消極的和平」基於簡單的安全,免於自身被攻擊。他主張用用真正意義上的「積極的和平」來解決整個東亞地區的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爭端。

會上,學者們圍繞當前中日關係的困境,從和平學理論視角提出許多建議。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胡令遠提出,真正的民族和解還是寄希望於兩國國民。加強中日兩國民間交流,是使中日關係健康發展的不二選擇。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也表示,改善中日關係政治上困難重重,兩國民間人士的交流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價值。

針對東亞和平研究的開展,韓方明指出,首先,應關注歷史研究,注重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和營養。我們不但要研究中日戰爭史,更要研究中日和平史,還要研究戰爭期間的和平運動、反戰運動。其次,要關注未來,關注年輕人群體。「當前新媒體和亞文化環境讓年輕人群體的思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他們對戰爭的記憶逐漸淡化,對戰爭的認識甚至出現娛樂化、極端化傾向。這些傾向在各國是相通的。我們應該積極推動年輕群體戰爭記憶的研究,推動年輕人在東亞和平中有更大的擔當。」他說。

蔡麗新也提出,我們要重視青年人的培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責任感,這對於中日關係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同時,要加強中日青年間的文化交流,不斷播撒友誼的種子,將和平的接力棒傳遞下去,讓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

會議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日本和平學會、察哈爾學會、南京大學和平學研究所主辦,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承辦。

社會科學網記者吳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