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鼓勵孩子方面,這是7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

作者/克里斯 自在心聆原創內容

今天克里斯要說一下教育心理學領域非常有名,但偶爾會被家長誤讀的一個實驗:羅森塔爾效應(有時候也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國小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1968年的一天,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們煞有介事地來到一所國小,號稱要做一個「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他們隨意將18個小朋友的名字寫下交給校長,並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是經過科學測定都是智商型人才。」但事實上,這18位學生是隨機抽取的,他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了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大約半年以後,在測驗結果中發現,這18名學生進步非常大,並且在多年以後,這18人在各自崗位上都干出了非凡的成績。後來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實驗給到教育界以非常大的啟發:帶有正面暗示的期待,能潛移默化使孩子向期待的方向發展;相反,負面的標籤化的一些暗示,也可能限制孩子的發展。

今天克里斯之所以要把這個廣為人知的實驗特地拿出來講,是因為不少家長受到這個實驗啟發之後,希望自己也能通過這種正面暗示來激勵孩子,但往往並不能收穫很好的效果,主要是有以下三點,容易被家長所忽視:

千萬別說「你以後要考北大清華」

其實在生活中,這種積極的期待和關注,確實會讓孩子產生改變。如果教師喜愛某個學生,對其投入更多的關注、正面鼓勵和期待,學生在感受到教師的積極關注之後,也能夠用積極的態度去投入學習,誘發出更為積極向上的態度,久而久之,就能逐漸變成老師所期望的那樣。

於是,教師和家長常常提醒自己,對孩子多進行積極關注,鼓勵鼓勵再鼓勵,然而一不小心,就用力過猛了。

比如「你以後是要考北大清華的」「我家孩子是當明星的料」……但這樣的鼓勵真的能起效果嗎?

在科學實驗中,常見的一個誤差就是實驗者期望效應,即與被試接觸的實驗操作者的期望會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當時羅森塔爾做實驗的目的就是想知道,教師在開學前能夠拿到孩子的IQ分數,不同的分數到底會否影響其對學生的期望,從而影響學生的成績發展?——他想知道這個答案,但希望答案更準確,所以他才把實驗設計成雙盲的——也就是說,即老師和學生這兩方被試都不知道自己身處這個實驗中

老師本身也不會反覆去告訴這個孩子,你是有天賦的,與眾不同的。如果那些「隨機抽取」出的被試,真的能在觀察期后得到進步,那就能夠正面,真正影響孩子改變的,是教師在平時各種潛移默化的態度在起作用。

如何能這般自然地模仿出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呢?給家長的啟示就是,在表揚孩子,給予孩子期望的時候,也要做到「雙盲」——別因為知道期待能讓孩子成才就無限放大期待值,也別沒事瞎bb那些假大空的口號,更別把遠大的目標太當一回事,忘記這些吧!過高的期望對孩子來說,只會產生沉重的壓力和負擔。

先定一個小目標

想用正面的期望值去暗示孩子成才,並不是目標越高越好,在教育心理學里還有一個理論就是「最近發展區」。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就兒童的學習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說的其實是:光喊口號不行啊,想一口吃成胖子的想法也是不切實際的,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通過著眼「最近發展區」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挖掘潛能。

總是不斷強調終極目標,就只能流於形式化的喊口號,無用的反覆的念叨,只會讓孩子覺得目標是壓力,遙遠得無法企及。

比如,你覺得孩子是一個做大明星的料,那光夢想著孩子被星探發現然後拍電影一炮走紅,明顯是不切實際的。真正需要做的是因勢利導,引導孩子在藝術方面的興趣,學個跳舞、唱歌,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先把等級考試考出來。

各種階段性的小成就,能激發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這個時候,你可以通過這些小成績,不斷去暗示孩子:「你在藝術方面真有天賦」。

負面暗示要小心

不能讓孩子被過高的期望值綁架,但也不能讓負面的暗示限制了孩子成長的無限可能,這也是羅森塔爾的實驗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

如果一個孩子收到這樣的評價:「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這孩子可能真的會成為別人口中所說的「笨蛋」。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由家長、老師、環境帶來的「證明效應」,ta們會在經歷各種期望的塑造之後,用自己的行為來驗證這些預言的正確性。如果預言的暗示是負面的,那孩子也會向負面去發展。

對少年犯罪兒童的心理研究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錯誤而被貼上「不良少年」的標籤,那這些消極、過分的期望會不斷引導他們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的,最終逐漸走向犯罪的道路。

生活中較常見的,比如我們會在孩子做錯題目之後,評價說:「你這孩子就是太粗心」,等孩子下回要參加考試之前,還特地去提醒ta:「你最大的毛病就是粗心,今天考試的時候記得不要再粗心!」在一次又一次對「粗心」這一評價的強調中,其實孩子已經被標籤化,這種負面的暗示不僅起不到讓孩子「小心」的作用,反而會讓ta不斷強化這種負面的期待。

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都有無限的可能性,ta不一定會成為我們所期望的那樣,不要用過高的期望值去綁架孩子,更不要用負面的暗示來局限、束縛ta的自由發展。

———END———

自在心聆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作者:克里斯 | 6歲女孩樂樂的媽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兒童沙盤治療師,壹心理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母嬰門戶網站主編。

:自在心聆;微信訂閱號:樂媽心理育兒課(zzxlpsy)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