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今天高考,分享幾個40年前考生的小故事 | 世界觀

驀然回首,聯考恢復已經40個年頭了。

與今天考生們揮汗如雨答題不同,40年前的聯考,考生前輩們是穿著棉衣進的考場。從1966年起即告中斷的聯考,直到1977年9月才得以恢復。為了多給考生們一次機會,在當年的12月10、11、12日三天,特意組織了一次聯考。由此,才有了那張著名的照片:

時過境遷,今天回頭看40年前的考題,已經有過於簡單的感覺了。比如英語,放在今天可能只是國小水平:

數學也不比今天的國中水平高多少:

題目簡單,那是因為歷經文革十年破壞,國家教育水平實在有限的很;這次聯考的含金量可是毋庸置疑的。積壓了11年之久的人才們同台競技,能戰勝對手脫穎而出的,一定都有兩把刷子。這場考試,參加者有570萬,最終錄取人數為27.8萬,錄取率為4.9%,一直到今天都保持了最低紀錄。

這也是為什麼有個名詞叫「77級現象」——這一屆考上大學的,後來成為各行業精英的人比例特別高。由於很多人沒有趕上這一屆,再加上這一屆的落榜復讀者,這一現象一直持續了三屆之久,78、79級大學生也是眾星閃耀。

而且,對那一屆的考生來說,考上大學是真能改變命運的。很多人是從插隊的地方趕去參加的聯考,考上了,過幾年畢業就能當設計大樓的工程師;考不上,就只能繼續當泥腿子,過幾年進城打工,為同一幢大樓搬磚……

這些群星里,走出的不僅有共和國領導人,更有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小觀特意搜集了一些77、78級考生的奮鬥故事,與大家共勉。

主角:李克強 國務院總理

聯考年份:1977年

就讀學校:北京大學

李克強總理是1977年恢復聯考時的首屆考生。在20年後寫的《師風散記》一文中,李克強這麼回憶他考大學的經歷:

二十年前,也是在這個季節,在當時鄉村一塊極貧瘠的土地上,我開始準備參加聯考,並由此和北京大學結緣。

在填寫聯考志願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識的學者的來信。他早年畢業於北大,深以為那裡藏有知識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誡我,要珍惜這十年一遇的機會,把北大作為唯一的選擇。當時的我多數時間是和鄉親們一起為生存而忙碌,幾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慾的交織驅動下,我還是在第一志願欄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師範學院的名字——據說在師範院校讀書是不必付飯錢的。即便如此,我對北大依然存有難以抑制的嚮往,於是又在第二志願的欄里填下了北大的字樣。大概是因為北大有優先選擇的權力,她並沒有計較我這近乎不敬的做法,居然錄取了我。

李克強在北大南門與同學合影。

主角:劉震雲 著名作家

聯考年份:1978年

就讀學校:北京大學

從1973年開始,劉震雲就在甘肅當兵,1978年5月才複員回家準備聯考。短短兩個月的複習過後,在七月份的聯考中劉震雲一舉奪魁,成為當年河南省聯考文科狀元。和他一起參加聯考的弟弟則考入西南政法大學。

劉震雲在北大。

中舉的劉震雲一切正常,他的父親卻表現得很高調。在後來的一段採訪中,劉震雲回顧了自己父親那段「發瘋」的表現:

「我沒什麼,我弟弟也沒什麼,就是我父親瘋了。他就拿著兩個錄取通知書蹲在街頭,然後碰到人就說, 你看這個事這很難辦 ,人家說, 怎麼了老劉? 他說, 你看吧,這個錄取通知書有時候你真看不明白,你得幫我看看,你看北京大學都知道是在北京,這個西南政法學院你知道在哪兒嗎?西南有多大? 其實,這學校的錄取通知書里肯定寫的特別明白——在重慶什麼什麼哪個地方,人家說, 老劉你家好事啊! 我爸說, 這不是好事我發愁啊,人家說老劉行了 。他怎麼會不明白了,范進中舉嘛,就是顯擺么!

主角:葛劍雄 復旦大學教授

聯考年份:1978年

就讀學校:復旦大學(研究所)

葛劍雄是1964年從上海市北中學高中畢業,因為罹患肺結核休學而錯過了當年聯考。這一錯,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

造化弄人。1977年,當高校重新招生的消息傳出后,全國各地考生一片歡騰,葛劍雄卻經歷了又一次失望,因為當時對考生年齡的規定是30周歲,而被耽誤13年的他已滿31周歲。直到1978年公開招收研究所時,報考年齡放寬到40周歲且無任何學歷限制,葛劍雄才得以報考,並成功進入復旦大學歷史系攻讀研究所。

今天的葛劍雄,不僅是復旦大學教授,更是關注教育事業的全國政協委員,以敢言著稱。

201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在會場上質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引發熱議。

他這幾年關於聯考有過好多流傳甚廣的評語,摘錄如下:

考試總是有局限性的,但適合絕大多數人。即使少數人發揮得不好,也沒有什麼不公平。」

「其實,聯考的一考是定不了終身的。少數人認為自己考得不理想,或者發揮得不好,或者的確還有差距,完全可以下一次再考。如果社會本身是健全的,聯考指揮棒你可以不聽。

「要從聯考的指揮棒中解脫出來,首先得靠學生本人和家長。比如有些學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實際能力、職業目標出發,選擇不上大學,或者先創業、先工作,或者在大學期間退學創業,有多少家長會支持?請問在座各位家長,如果你們的孩子這樣做,你會支持嗎?如果家長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對這一部分學生,指揮棒就起不了什麼作用。

主角:陳凱歌 著名電影導演

聯考年份:1978年

就讀學校:北京電影學院

陳凱歌也是1977年參加的聯考,但可惜的是,第一志願填報了北京大學的他落榜了。當他第二年復讀又考時,進入了北京電影學院的面試環節。

在陳凱歌後來的講述里,這段經歷更像是一段黑色幽默。「記得一上來老師就問我:什麼是電影節奏?雖然我不能準確回答,但也得答啊,就說了一大通。第二天就收到了來信,結果被淘汰出局了。」

讓陳凱歌意外的是,過兩天他又收到了一封信,說電影學院擴大招生,叫他去參加複試。「後來進了北京電影學院,我還問過老師,為什麼頭一輪就給我刷了?老師說:『我原指望你說你不懂啊,你不懂我們就能教你了,你說了那麼多我還教你什麼呀?』」

這段啼笑皆非的經歷影響了陳凱歌的想法。2016年6月16日,當陳凱歌以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的身份出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高峰論壇時,對聯考模式開了炮:「我們一直希望打破既定的模式,讓在社會上可能沒有機會通過聯考進入電影學院的年輕人,以另外的途徑進入上海電影學院。這些人有可能是真正最愛電影的一批人。」

考生們的故事講完了。令人驚訝的是,很多當年通過聯考改變命運的人,在40年後的今天,對聯考模式提出了質疑。而他們的問題,也都是社會公眾所關心的。選擇題主導的標準化考試能選拔出人才嗎?地區分數線差別那麼大,公平嗎?都忙著應試了,孩子的素質誰負責?

這些問題並不是聯考本身的錯。聯考制度走過40年,為的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但自身也需要改變以適應形勢。特別是,人們對於公平的追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聯考改革變得越來越注重於細節,越來越需要保障基本公平並平衡各地區利益。

但聯考依然是無可替代的。至少在目前,沒有哪個教育家系統地提出過比聯考更能為全社會所接受的方案。聯考是這個社會公平的底線,也幾乎是底層學生改變命運唯一的機會。聯考需要改革,改革也不能沒有聯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