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季克良與國酒茅台的不解之緣

在近50年的時光里,茅台與季克良慢慢交融在一起,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茅台也成就了季克良。他成為茅台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第一個用科學理論解讀茅台的人,在茅台酒廠的悠悠歲月中揭開了茅台酒的神奇工藝之迷,成為了世界級釀酒大師、著名的白酒專家,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崢嶸歲月敏於行

俗話說"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的貴州, 對季克良來說是陌生之地,他千里迢迢從家鄉南通到了遵義才發現不能馬上去茅台,因為前往的客運車輛3天才有一班,因此他只能再等兩日。

第二日午後,季克良見飯館有零賣的茅台酒,3元6角錢一斤,於是買了一杯來嘗。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喝茅台酒,也是第一次喝白酒,雖然他家裡是做米酒的。

季克良回憶說:"不辣,香味比較濃,吞進去之後,像一條線一樣熱流下肚,好喝。"

第三天到達茅台鎮后,季克良本想乘公車將隨身帶的書啊衣物箱啊運走,卻招來鎮上居民的一片轟笑--哪來的公車啊!好在請到一位拉板車的師傅,總算將行李送到廠里。

季克良花錢買了兩碗板栗紅燒肉,算是給自己接了個風。

到達茅台酒廠的當天晚上,他住的房子被小偷"光臨",委屈、擔心、恐懼、失望,諸般情緒湧上心頭。後來還發生整月的飯票丟失事件,是工友們二兩三兩地給這個外省小夥子湊飯票,有的工友送來他喜歡吃的紅苕,讓季克良在艱苦的青春歲月里度過面臨餓肚的一關……

清代詩人張國華曾留下"一座茅台舊有聲,糟丘無數結為鄰"的名句。

其實50多年前的茅台鎮仍是人煙稀少,酒廠廠房陳舊,住宿也極為簡陋。

當時的茅台酒廠處於低谷期,年產量只有200多噸,年虧損80多萬元,一共有300多名員工。生產用房是低矮的磚木結構,還有很多是閑置的,幾乎沒有機械化,還保留了一些解放前的設備,比如很老的蒸酒甑和冷卻用的"天鍋"。

關鍵的是在季克良的江蘇南通農村老家,親生父母、養父母、幾個哥哥姐姐,都需要他這個有工作拿工資的人接濟。

那時的季克良常常陷於忠孝不能兩全的痛苦之中。

1967年,養母病故,季克良忙從茅台鎮往回趕,5天5夜才到家,可養母卻已蓋棺。季克良淚流滿面,長跪不起。

回到茅台後他就遞交了第一份申請,希望調回江蘇。前前後後申請書一共寫了20年,直到家中最後一位老人養父謝世,也沒能離開茅台回到故里。

貴州省領導到茅台考察,拍著季克良的肩膀說:"老季,委屈你了!"當時季克良擔任廠里的生產科副科長,被領導的關心所感動,也更理解廠里實在離不開自己,於是他潛心努力、奮發圖強、踏踏實實一直干到鬢髮全白的古稀之年。

從進入茅台酒廠的第一天起,季克良就被茅台神秘的釀造工藝所吸引。

"敏於行而慎於言",季克良辦公室內的這幅字即是他的人生寫照。他與工人一同勞動,投料、蒸煮、制曲、堆積發酵……每個釀造工藝環節都虛心向老師傅學習。

季克良說:"我雖是學發酵專業的,但沒有釀酒實踐,都停留在書本上,學校教材里關於茅台酒的介紹特別簡單,且實際操作完全與書本不同。我當時說,在茅台酒廠沒有幹上10年就沒有發言權。第11年的時候,我當上生產科的副科長才開始說話,對茅台酒才有了一定的發言權。"

季克良曾給母校的副院長寫信,說出教科書上關於茅台酒的多處錯誤,回復是:茅台酒工藝特殊,鮮為人知,是參考其他資料編寫的。

1981年11月,工業微生物工程奠基人陳陶聲教授說,在世界發酵工業方面,許多項目為日本領先。

難怪季克良在茅台酒廠頗有"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之感,但"江南書生"季克良還是抱著繼承好傳統技藝的想法,與同事們認真總結整理茅台酒科研成果,創作的論文《我們是如何勾兌酒的》在全國首屆白酒技術協作會上宣讀,回答了為什麼要勾兌和如何勾兌的問題。

這在當時國內尚屬首次,是白酒生產工藝史上第一次形成的科學理論,對國酒文化作了深層次闡述,在全國白酒界引起強烈反響,成為釀酒史上的一個偉大里程碑。

國酒全才創業路

白酒行業有這樣一種說法:西方看東方,東方看,看第一品牌茅台,其特點是"幽雅細膩,醬香突出,協調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

上世紀八十年代,季克良總結出了茅台酒釀造工藝10大特點,得到世人的廣泛認知和白酒行業的一致好評。

1983年,季克良擔任茅台酒廠廠長,第二年茅台酒蟬聯國家最高質量獎--金質獎。

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曾講,"季克良是個全才",一線生產工人則說,"他每個生產流程都和我們干過,那老頭什麼都會,你瞞不倒他的。"

季克良在白酒行業中的權威地位不可撼動。

曾有好事者同時拿出七種白酒倒在杯子里讓他鑒別,他分別搖晃每隻杯子,聞一下抿一小口,就說出這七種酒的名稱、產地、原料等,驚得在場的人目瞪口呆。望著他鷹鉤形的鼻子稱讚:"天生對白酒充滿奇妙嗅覺!"亦恰如與季克良同為南通人的書畫大家范曾所題: "心懸天地外,興在一杯中。"

老"季"伏櫪,志在千里。季克良對茅台酒品質和文化看得遠愛得深,說:"以釀給母親喝的酒為出發點與標準,就是茅台酒始終堅持的基本道德訴求。"

季克良撰寫了《提高醬香型酒質量的十條措施》,還提出《提高茅台酒質量的九條經驗》,"茅台酒有三個'一流':品質一流、保留民族文化精粹一流、受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也是一流。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模式,要保住國酒的地位必須要確保其品質。只有把質量作為企業的生命來對待,才能保證茅台酒百年不衰、繼往開來。""茅台酒堅持質量鐵律的'四服從原則'即:產量服從質量、速度服從質量、成本服從質量、效益服從質量。質量第一,鐵律千古不變!"

這些集歷史感、榮譽感、文化感於一身的話,在後來被證明具有劃時代意義。

2006年國家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酒茅台傳統釀造工藝榜上有名。

"今天的茅台酒被譽為高端白酒第一品牌,未來還要向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衝刺。"在季克良領導的茅台酒廠的帶動下,整個貴州酒業進入鼎盛階段,1994年,在紀念巴拿馬萬國博覽會80周年國際名酒品評會上,茅台酒又榮獲國際特別金獎第一名,牢固地確立了其最高貴品質、世界名酒的地位。

但是到了1998年,對茅台酒廠來說可謂"轉折之年"。這個時期,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和山西假酒案,白酒銷售進入了蕭條時期。

"過去我們只要有開票的、收錢的、發貨的就行,不需要跑市場。那時茅台酒廠車水馬龍,排隊的人多得不得了。但到1997年和1998年,因為亞洲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門可羅雀,沒有人來了。"季克良回憶道。

當時他集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於一身,可謂"受命於危難之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998年7月,茅台酒的銷售額只完成全年任務的1/3。

季克良意識到,救茅台酒只有一條路,就是改變觀念和營銷方式。

他在中層幹部里挑選人員,組成銷售隊伍,派他們外出了解市場情況,找新客戶。

他說,茅台必須要有自己的營銷隊伍,才能把握市場脈搏,改變命運!最後5個月,公司完成了全年的銷售任務。1999年底,茅台酒廠聯合其它八家企業創立了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標誌著茅台酒廠踏上了新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集團化運營的道路。

憑著國酒茅台的品質魅力和季克良的人格魅力,他被選舉為第一屆董事會董事長,"貴州茅台"股票也順利上市。

季克良以書法總結:"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樽前醬香含金高

2003年,茅台酒產量首次突破一萬噸,這也是當年毛主席和周總理對茅台的期望。在產量突破萬噸舉行的慶祝活動上,季克良感慨萬千,"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產量上去了,且絲毫不減茅台酒釀造工藝這一白酒行業"活化石"的"醬不露頭"、含蓄豐滿的獨特風格。

季克良說:"茅台酒應該說是世界上最好的蒸餾酒","離開茅台鎮就生產不出茅台酒",茅台上空的微生物群是無法複製帶走的, 沒有任何生化手段能測定和捕捉這種傳奇生物。

"其它白酒高粱用的是80%,小麥差不多20%,但茅台不一樣,茅台是高粱佔48%,小麥佔52%,小麥比高粱多……茅台要五斤糧食才能夠產一斤酒。"

茅台酒是純糧固態發酵釀造,不添加任何香味物質純屬"自然香",是由醬香、窖底、醇甜三種典型體構成的"複合香",茅台的濃郁芳香從遠古而來,季克良的"人文之道"銘記在心。

而"濃香型酒的主體香型是己酸和己酸乙酯,由於發現了這個,濃香型酒通過加香精加水來勾兌,產量就比較高。而茅台酒是不允許添加任何物質的。"

"茅台酒都是原汁原味勾兌,什麼都不準添加,連水都不準添加。"

為保護醬香型這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規定禁止勾兌醬香型酒,這就是茅台不但成為大麴醬香型白酒的鼻祖和典型代表,並始終保持國酒文化深厚底蘊的原由,也是筆者酷愛喝原汁原味的醬香型酒的緣故。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題詞:"茅台酒是有生命的",真是說到點子上。

"茅台酒的香氣成分有900多種","茅台酒蘊含的微量元素達1000多種,這是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外國名牌蒸餾白酒都無法相比的。

"茅台酒空杯留香持久,可以說"比法國香水還要香"。

季克良大概特別欣賞宋代文學大家歐陽修說的 "人生何處似樽前",才把這句話放在茅台酒廠大型畫冊《國酒文化城》文字的第一頁。

他是名副其實的工作狂,即使退職后只要人在茅台,早晨的品酒會一天都不會落下,酒體是否豐滿,滋味是否協調,回味是否醇凈悠長,是他最最牽挂的。

2012年3月,他回憶說:"從1964年大學畢業,分配到茅台一直工作到現在,已經有48年,喝下去的酒估計兩噸吧!"

對於坊間傳聞,他喝下的茅台酒市值300多萬元,季克良笑言:"這個賬不好算,我進廠時茅台才三元六角一斤,而且當年還虧損了84萬。"

那時他月工資四十二元五角,可買一箱多茅台酒。季克良介紹說,茅台酒廠歷史上曾經虧損過十餘年,一直到1977年以後才開始好轉。"我工作前是不喝酒的,我父親的工作是煮酒但他不喝酒,我的子女也不喝。"

季克良表示,"請大家不要笑話我喝了多少酒,我喝酒是工作需要。做酒的不懂酒怎麼行?我們品酒是為了工作。"

"我用鼻子品酒是因為自身酒量小,靠嘴巴鑒定恐怕早醉了。"

為了保持嗅覺的靈敏度,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不酗酒、不抽煙、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或許這也是季克良年過七旬,卻未"大肚便便"的一大因素。

茅台酒生產周期較長,每年重陽開始投料,同批原料要歷時一年,經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再經三年以上存放,最後"固態純糧發酵原酒勾原酒"。

每一滴茅台酒都"道法自然",用最好的種子、最好的有機肥料、最好的制曲師、最好的釀酒師、最好的技術人員、最好的監測設備,以及獨一無二的微生物環境,環環疊加,"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成品酒方能包裝出廠。

整個過程耗時至少五年。醬香酒的濃度53度,為酒精和水締合最牢固的濃度。

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說:"茅台酒是最貧窮省份之一所釀造的酒品,經過上百年的文化釀製,擊敗所有酒種,擢升為華夏民族最昂貴的奢侈飲品。這也是茅台酒含金量最高的緣由。"1997年,輕工部有位領導問當時任茅台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的季克良有多少工資,季克良讓他猜,他說,起碼30萬元。

季克良說,一年不到3萬元。那位領導以難以置信的口吻說,你的工資如此之少,令人驚訝,季克良呵呵一笑說,你的估計如此之高,也令人驚訝。

無私奉獻、無畏開拓,眼睛里只看重茅台酒釀造工藝、國酒文化的季克良卻認為,永遠追求技藝上新的高度,"大品牌有大擔當",才是讓他最感滿足的生命狀態。

季克良常說:"沒有茅台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我的工資收入比沒有錢的人多得多,比有錢的人也少得多"。

茅台的產業是一個有深厚積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傳統產業,從漢武帝"甘美之"的蒟醬果酒到清末"酒冠黔人國"的茅台燒春,經歷了歲月長河歷史變遷和升華。

茅台酒廠從小到大、從弱變強,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雖說先有茅台後有季克良,但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季克良著有《白酒的雜味》、《茅台酒的電導與老熟》、《茅台酒風味及其工藝特點》、《酒業發展辯證法》等高質量論文,是實現國酒茅台科技研究、文化積累、營銷開拓、跨越式發展的奠基人。

茅台酒蟬聯歷次國家名酒評比之冠而譽播九州,先後十多次榮獲國際金獎,名列全國十大馳名商標榜首,多次伴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活躍於重大的外交、政治活動,周恩來總理把她指定為國宴用酒,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把她作為國禮饋贈外國元首、國際友人,並因此被尊為國酒,被譽為外交酒、政治酒、友誼酒。

高大的周恩來總理的塑像屹立於茅台集團總部辦公樓廣場,基座石刻"國酒之父",足見國酒人對總理的敬重。

品重天下香萬邦

"杏花煙雨風骨,烏蒙磅礴氣勢。"

在茅台酒廠,人們用這樣兩句話形容心細膽大、有魄力、骨子裡儒雅謙和的"國酒教父"季克良,他的每根銀髮都是百年茅台的歷史見證。

季克良坦言,"我的命運已緊緊和茅台聯繫在一起,趕也趕不走了!"。

他獨守一隅,守的就是茅台始終為國酒第一品牌的根基:質量!

莫斯科大學教授馬斯林說,世界很少有一種酒能像茅台這樣有如此多的內涵和象徵意義。

一位作家讚頌: 茅台酒濃縮了中華民族對技術美與藝術美的高度完美的和諧統一,在中華文明中樹立了一座文化的豐碑。

現在國際市場上的茅台酒,正受到主流精英階層的更多關注。

正如畫家劉海粟為茅台酒廠題詞:"國酒天香,香飄萬邦。"第一代釀酒大師、"國酒掌門人"季克良2011年4月6日在《江海大講壇》上說:"建國后,茅台酒在全國五次評酒中蟬聯第一,並多次榮獲國際金獎,猶如發給世界的一張飄香的名片,將中華酒文化的魅力和韻味淋漓盡致地展示給了世界,讓其了解、文化"。

季克良1964年進入茅台時僅是年產不足千噸的小作坊,1983年進入管理層,參與執掌茅台20餘年,2011年10月季克良從董事長的任上退下時,茅台酒產量達到了3萬多噸。

季克良深情地說:"沒有茅台也就沒有我的今天,茅台成就了我的價值。"

2013年,季克良說到與茅台的歷史因緣,1939年4月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共產黨辦的《新華日報》登了一篇茅台的廣告,就是不賣假酒,假酒要十倍的賠償。

他動情地說,誠開金石,信步天下,"我是為茅台而生的人"。

2014年,季克良回顧自己在茅台酒廠50年時高興地說:"我堅信茅台的明天會更輝煌!"

茅台酒的品質和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早已有了崇高的信譽,季克良自己也成了國酒中的"年份酒"。

季克良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從古代的屈原、范仲淹到現代的焦裕祿,到西方國家的華盛頓,在我眼裡,他們就是最具貴族精神氣質的人,其典型的精神價值在於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這種精神應該是永不過時、永不被遺忘的。"

當人們來到貴州茅台鎮,穿過古典城樓式建築 "國酒門",參觀1997年建成的、榮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規模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館--茅台酒文化城,國酒文化藝術之古風迎面撲來。

2014年,英國王子參觀茅台集團和茅台酒文化城,成為白酒圈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

詩人賀敬之激動地說:"你游遍世界名勝,卻不到貴州的茅台酒文化城,欣賞一下她的風光,那簡直就是一種錯誤了。"

再登上東側的那有7層樓高被譽為"天下第一瓶樓"(茅台酒瓶形)遠眺遐想,赤水河永遠是潔凈迷人的"美酒河"。

河水環繞中的茅台給予季克良的太多太多,同時,他對茅台的貢獻也很多很多。"茅台香自苦寒來",功成名就的季克良集東部大海的廣闊和西部大山的深邃,永遠像那陳年醬香馥郁的茅台酒,深刻而雋永,達到了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2015年3月,季克良出席"工匠精神定製藍海--首屆國際釀酒大師定製酒峰會暨國際釀酒大師藝術館項目發布會",被聘為國際釀酒大師藝術館名譽館長。

在茅台工作了51年,勞苦功高的"季老爺子"於2015年8月退休了,雖然他對媒體形容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打小牌、帶小孩、打小球、喝小酒",最後一個字,還是落在了"酒"上。

但我們看到的是其內心深處博大的胸懷:"茅台是我一生的主題,釀造國酒就要對它負責一輩子、一百年、一千年!"半個多世紀里,他的每個細胞里都浸潤著茅台的醇香。

季克良如沉穩優雅的茅台酒一樣,為家鄉南通、第二故鄉貴州和世界所敬仰,因為高尚的季克良和高貴的茅台酒一樣--品重天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