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懶癌難治,惰癌易防

如果有個活奔亂跳的人,突然嬉皮笑臉地宣布自己得了癌症晚期!

千萬別把人家當神經病。

TA絕對會以為大家都不知道似地說:我說的是懶癌!是懶癌!

要論這個,誰不是癌症晚期?

起碼,本人就是!並且已經病入膏肓到無藥可救。

「懶癌」一詞的網路流行,也給某些醫學家來了個措手不及,因為在諸多的癌症中確實有「懶癌」的現象,而如今只能稱呼其為「惰性癌」了。

什麼是「惰性癌」

「惰性癌」至今還只能算是一個科普辭彙,是指那些惡性程度不高、複發轉移率極低,甚至不採取任何治療措施,都較少威脅生命健康的癌症,比如甲狀腺癌和前列腺癌中的大部分。

人們為什麼會「談癌色變」,就是因為長期存在著「癌症=死亡」這樣的認識。以往肺、胃、肝3癌為首的年代,診斷時大部分已是晚期,遠處轉移、全身擴散成為基本定式,形成這樣的認識也算在情理之中。

如今是肺、腸和乳腺3癌領隊的天下,診斷時變成了早中期為主,治療技術和康復措施也是今非昔比,生存期不斷延長。所以大家趕緊轉變觀念,把「癌症=死亡」扔進歷史的垃圾桶。

甲狀腺癌和前列腺癌早期發現手段的進步,不僅助長了這2種癌症,因為提前診斷而被迫出現的「高發」,甚至動搖了癌細胞本性兇殘的面目,都成了些懶惰到不知進取的傢伙。所以「惰性癌」也就產生了。

也有醫學家提出,要剝奪某些病理類型的甲狀腺癌的「癌症」頭銜,主要的說辭是:在大量的老年人死亡后的屍檢中,發現80%的男性有前列腺癌,80%的女性有甲狀腺癌,但是在生前都毫無徵兆,沒有被發現和診斷。因此他們得出結論,這2種癌可能已經是老年人的常態了,達到了「人瘤共存」的境界,即使發現也無需治療。

說這些話的醫學家,論文也發了,成果也報了,職稱也升了,可沒有人真正能出來打包票:這2種癌不治療也沒問題。

相反招來質疑:這些老年人死後才發現患癌是沒錯,但是這些癌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死前1個月?2個月?……1年?還是2年?

這是不可預測的!

說不定這老年人的死亡還是跟這個病灶是有關係的呢?或者1年內不治沒影響,可第2年就有影響了呢?

又一個問題來了,你提出建議:75歲以上老年人檢查和治療甲狀腺癌和前列腺癌沒意義。

可真正75歲以上的老年人會樂意嗎?都感覺自己還年輕,萬一真得把病情貽誤了,那可不得了。

有鑒於現在的期望壽命都85歲左右了,索性把建議年齡再提提,提高到85歲以上……你覺得85歲以上的老前輩會同意嗎?人家還自稱小弟弟小妹妹,說不定也能學人家做院士當新郎呢。

我們再拿出生存的數據,這2種癌的5年生存率高到離譜,但只能證明癌症可以大部分治癒和控制,無法證明其可以不當癌來看待。因為這些追蹤的病例絕大多數是經歷了治療的。從反面來講,就會有人認為,因為有了這些治療措施,才能獲得這麼好預后。

現如今,經濟條件普遍改善了,這2種癌治療起來又方便又便宜,幾乎沒有人會放棄治療。因此很難找到不採取治療的對照人群。

採取志願者方式或者經濟補償的方式來招募放棄治療的對照,也實在難過倫理關。

所以一個時代過去了,總歸是有得也有失的。想把這2種典型的惰性癌踢出癌症隊伍,短期內應該是不可能的,但對其治療康復效果好,對生命健康沒影響,對心理少負擔這些事實,還是值得繼續科學普及的。

癌症生物學分類與預后掛鉤

除了甲狀腺癌和前列腺癌,其他部位的癌症中,也有惰性分子。最突出的還是在肺癌領域。

肺癌實在太多的發病和死亡了,所以無論是關注程度,還是研究力度,以及最後的成果產出,都是最大的,且沒有之一。也因此能夠較早的發現,肺癌中存在惰性分子:

近年來,業界對肺癌中腺癌的病理分類標準做了較大的改動。

首先是細化,一開始肺腺癌只被分成支氣管源性和肺泡源性2類,後來又提出了腺泡狀腺癌、乳頭狀腺癌、細支氣管肺泡癌,實性腺癌4種基本分類,後面又不斷的細分下去。

那麼現在到底分了多少種,各有什麼不同呢?

在此推薦一套WHO的藍皮書,叫《WHO/IARC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腫瘤分類)》。相關信息可從IARC官網的Publications導航條進入,點開第1Book and report series推薦的第一套就是了。

目前按部位分類,共出了20種,而且都已經是第3或第4次的修訂版。

可惜的是,這些都不是免費下載的,是需要購買的,而且是國際郵購。

人民衛生出版社做了一件大好事,已將其中的大部分翻譯成了中文出版發行,但是更新速度總是要比原版的慢一拍,因此多是第3版的內容。但比較下來,其實對普通人的普通用途來說,差異並不是很大。確有實力的話,還是推薦購買的。

理論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思維和認識會更加多地揭示這個世界的複雜性,那麼癌症的分類也就會越分越細,越分越多。但這套體系則堅持了盡量避免過度細分的原則,像淋巴瘤和白血病曾被細分出很多的類型,竟然在更新版中還有被重新合在一起的,總體數量相反減少了!

為什麼呢?大致的原因是這些合併項,雖然在病理學細胞形態上,可以輕易的區別出不同。但是無論是在治療手段,還是在生存效果上,都是沒有顯著性差異的,那就被認為失去了細分的意義,乾脆就合併起來,以免做腫瘤登記的勞累過度。

以此標準,肺腺癌又被細分出預后完全不同的幾種類型。到細支氣管肺泡癌這一步,似乎已經無法再分了。

可別忘了,人類科學已進入了分子基因水平。肺癌里最火的有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的表達,所以像細支氣管肺泡癌就自然而然地又被分為高突變率和低突變率2種,兩者的預后也是截然不同。

肺癌中也有惰性分子

按這樣的分類考察方法,發現肺癌中的原位腺癌或者是以鱗狀細胞生長為主、浸潤成分小於5mm的微侵襲腺癌,由於淋巴結轉移發生率極低,如接受手術切除,可獲得接近100%的生存率!這些就是肺癌里的「惰性癌」。

值得注意的是「原位腺癌」,雖有「癌」字,但不是惡性腫瘤,應列入「癌前期病變」。

這些「惰性癌」開始被發現,且越來越多的被診斷,完全是由於影像學診斷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對診斷毛玻璃樣改變(GGO)的敏銳度增高,使周圍直徑小於2cm的小肺癌的發現日益增多;同時手術等治療技術的進步,對其接受微創手術的機會也日益增多。

這種「惰性癌」的「高發」歷程,不僅與甲狀腺癌和前列腺癌相類似,目前在乳腺癌等其他癌種中也出現了類似情形。

肺泡位於呼吸道的最終末一級,腫瘤細胞分化良好是細支氣管肺泡癌的第一個重要特性。「細支氣管肺泡癌」存在「惰性」,早在1876年就被發現。在顯微鏡下,其不僅保持完整的肺泡結構,還細胞分化良好,沿肺泡壁生長。

如果予以肺葉切除加系統性肺門縱隔淋巴結清掃,小於2cm的細支氣管肺泡癌5生存率可以接近100%

那麼這種惰性癌真得是懶羊羊嗎?說不定,還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灰太狼!醫學家們都游移不定,可害苦了病家要自我取捨了。

在惰性的基礎上還是存在著複雜的多變性,在肺腺癌的發生髮展過程中,演變成侵襲性腺癌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說不定《告別有情天》的女主角,一開始得的就是唬人的惰性癌,後來才演變成兇猛的致命癌。

本文是春曉醫生參與腫瘤患者生存健康管理體系建設項目的心得體會,所有文字僅代表個人觀點,用於分享交流。

歡迎參與和關注本項目的同行留言,您的想法和建議,將有助於工作的開展。

微信公眾號:瘤生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