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科幻的核心不是科學,是人文

科幻小說正試圖從「科幻文學」的框架里逃逸。「科幻正在變成一切」,英國當紅科幻作家理查德·摩根有些「危言聳聽」。如果我們記得第一本現代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出自英國,我們是否會好奇,為什麼現在說起西方科幻小說,滿腦子都是美國的「外星人系列」和「機器人系列」?作為西方科幻文學的兩個重鎮,英美兩國的科幻文學經歷了哪些變化?

2017年的上海書展一反常態,聚焦「邊緣」的「科幻」。來自倫敦書展推薦的兩位當紅英國科幻作家保羅·J·麥考利和理查德·摩根,以及美國暢銷科幻作家瑞薩·沃克,對於英美科幻文學的創作現狀有著自己的理解。

另一方面,一代又一代科幻作家也都以「踮起腳尖看未來」的姿態,剖析和揭示科技之於人的異化和人類的險境,讓「未來」不再渺遠無物。在「人工智慧」被越來越多人熟知的當下,西方科幻文學200年的創作與發展能給科幻以怎樣的借鑒?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也採訪了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王晉康和美國華裔新銳科幻作家陳致宇。

未來,科幻或成為人類閱讀的大框架

采寫 | 新京報記者 柏琳

瑞薩·沃克,美國科幻作家,暢銷科幻小說系列「柯羅諾斯系列」作者,《穿梭時間的女孩》是其中第一部,進入美國亞馬遜電子書排行榜歷史小說第一名;同時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長銷之作。

新京報:你的暢銷科幻小說《穿梭時間的女孩》是歷史題材和科幻的混搭,其中包含了科幻小說中常有的「時間旅行」的題材,作為一名歷史老師,你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在科幻小說中的運用?

沃克歷史就像玩「拷貝不走樣」的遊戲,傳來傳去真相總會扭曲。而歷史並不只關於過去,就像時間線也不是單一的,科學家有種假設——存在一種平行空間,有許多條時間線,每一條時間線會導向不同的未來。比如我在美國南方長大,從小耳聞目睹了許多因種族歧視而導致的謀殺,我對未來美國的非洲裔人民的處境很擔憂。探索未來世界的形態,也是「時間旅行」的目的,這是科幻小說常提常新的題材,我們總是對時間的概念著迷。

新京報:你如何看待科幻小說在傳統主流文學中的獨特價值?

沃克老牌科幻作家王晉康先生說,科幻的價值在於第101種關於未來的可能。我非常同意。此外我認為,科幻小說提供了一種討論現實生活中關於政治和種族等敏感問題的安全方式。在科幻小說里,未來不同種族人之間通婚生子,不會引起任何恐慌,相較於傳統文學,科幻小說具有一種天然的「安全優勢」——我們可以在異域空間里討論現實。

比如我最愛的《星際迷航》是20世紀60年代末越戰之後推出的科幻作品。越戰剛結束后的美國,公民的精神狀況非常糟糕。這時出現了《星際迷航》,用科幻的方式把人類的生存環境轉移到外太空來討論美國的社會現實,吸引了一大批對現實失望的人。連我保守的老父親都對《星際迷航》目不轉睛。面對現實,科幻小說有種更討巧的進入方式。

16歲女孩凱特生活的時間線被一場謀殺改變,她必須穿越時空去修正時間線,才能拯救未來。

新京報:1817年英國人瑪麗·雪萊創作《弗蘭肯斯坦》,這以後英國作為現代西方科幻小說的發源地,誕生了不少優秀作家,比如H.G.威爾斯和阿瑟·克拉克,然而一戰後西方科幻創作重心轉向了美國也是不爭事實,直至今日美國都是西方科幻小說的中心。你們兩位都來自英國,如何看待科幻小說在英美兩國的迥異發展狀況?

摩根一戰後,美國呈現出年輕的文化氣象,相比之下英國文化顯得落伍。1926年是美國現代科幻小說的起始年,因為出現了第一大學部幻小說雜誌《驚奇故事》。當時美國社會有種樂觀的傾向,認為科技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科幻小說在美國很自然地迎來了黃金時代,那時的科幻小說用了很多科技成分包裝故事主人公的冒險精神。英國科幻不是沒有過反擊——20世紀70年代發端英國的「新浪潮」運動提出要關注人的「內部空間」(Inner Space),然而美國科幻市場的魔力在於,它們可以迅速內化這種衝擊,由此誕生了80年代的「賽博朋克」運動。事實上如今美國一直是中心,英國一直處在一個夾層中——一面受到傳統英國文學的影響,一面受到美國科幻的衝擊,有點疲憊。

麥考利我認為英國和美國科幻的最大區別在於,英國科幻在科學層面更「弱」,會偏向更多政治性議題。美國在文化上很自由,科幻土壤更樂觀,更有衝勁,更多去關注讀者喜好,所以科幻小說更多的是色調明亮、結局美好的作品。但是英國人生活態度上更悲觀,我們在寫作上有更極端、更有衝突感的表達欲,會去直面社會的現有架構。英國科幻作家更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動態關係,不只是科技的元素。美國作家聽讀者的,讀者想看什麼就寫什麼。英國人更「擰巴」——我知道讀者想看什麼,但我就是不寫,因為我知道這些東西不好。

新京報:對於資深的科幻迷來說,也有兩個人群——喜歡硬科幻或軟科幻,你們如何看待西方科幻創作中這二者的分別?

摩根「硬科幻」關注的是科幻的實體,但其實業界不太說「軟科幻」,因為「軟」對於科幻不是一個好詞——這表示科幻小說里寫科學的成分不夠專業。其實我認為不應該簡單兩分。任何一本好的科幻小說都需要人文層面的論述。如果科幻小說里沒有人性,讀起來會很冷漠。如果你想寫未來的科技世界,你是不可能不寫人的,否則作品中就只有機器了。

麥考利關於「軟科幻」,我想說有些科幻作家其實是「反科學」的,他們把科學當做一種給人類的警示。比如《弗蘭肯斯坦》中實際上說的是責任——你對你自己的創造物必須負責。怪物被創造出來后,他讀了很多哲學書,然後去問科學家,我是誰?你讓我的生活很痛苦,我也不會讓你好過。很多軟科幻作品中試圖講述,很多人怕科學又不懂科學,這造成一種災難。人類現在的生活是穩定幸福的,但是科技的發展導致了異化,埋下了人類自我毀滅的種子。

科幻需要直面人類最難以啟齒的問題

采寫 | 新京報記者 張暢

韓松,科幻作家,代表作《宇宙墓碑》《紅色海洋》等。

新京報:你的新書《驅魔》描摹了一個被人工智慧全面統治的世界。你如何看待當前社會對人工智慧的關注?

韓松驅魔描寫的是超級人工智慧通過一個很具體的節點即醫院,可以取代醫生並進而接管整個人類世界。這裡的基礎是社會以人為本或者以生命為中心。當前人們關注人工智慧的未來,國內外不少學者在看到它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警告防備它的危險性。它有可能是人類在過去短短几十年裡面掌握的能毀滅人類這個物種的一些工具或者武器的一種,其他的還有核技術、納米技術、基因技術等。科幻也被稱作預警文學,功能之一就是提醒人們阻止世界末日的到來。

新京報:科幻小說是傳統文學中沒有過的文學類型。西方科幻二百年的發展史,對科幻有什麼樣的借鑒意義?

韓松現代科幻被認為是1818年出現在英國的,是工業文明和科技革命的產物。長期是農業大國,真正持續的科幻熱興起比較晚。西方科幻給我們的借鑒啟示是,創作類型要更加包容,想象力還要更解放一些,要緊跟科技前沿發展,要直面人類最難以啟齒的問題,要用大無畏的精神去挑戰前任制定的規則,它們不一定都是對的。另外科幻的核心是人文而不是科學,它寄寓著文藝復興的靈魂。

《驅魔》

作者:韓松

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7年5月

王晉康,科幻作家,代表作《十字》《與吾同在》等。

新京報:對於如何在科幻這一「舶來品」的外殼之下創造屬於自身時代和民族的作品,你有怎樣的心得?

王晉康我的作品在當下的科幻作品中,應該是味兒最濃的作品之一,我自嘲為「紅薯味兒」。這與我的年紀和經歷有關。作為一位工程師,我的文學閱讀和寫作僅出於愛好。這既是劣勢也是優勢,因為我開始科幻寫作時,就只是為了寫我「個人之所欲言」,心中沒有科幻與主流文學的籓籬之見,沒有「科幻必須如何寫」的定規,也沒有經過對國外科幻作品的模仿階段。再加上我寫作科幻時已45歲,與其他年輕作者相差至少一代,是站在過去看未來,所以筆尖下流淌的自然是「這個」時代、「這個」民族的感情、血與汗水。

新京報:在當下這個急速變遷的時代,通過科幻作品,實現對未來的精準預測是否還有可能?

王晉康對「遠未來」不可能精準預測的。科幻文學能做到的是描寫101種「可能的未來」,如果真正的未來能包括在這101種描繪中,我們就要開香檳了。但也有可能,真正的未來超出了科幻作家的預測範圍。儘管我們以為,隨著科學技術的極度昌盛,人類終究能夠進入自由王國,能夠精確預言乃至操控自己的未來,那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高高興興地迎接每一天的朝霞。

相較於「遠未來」,科幻對「近未來」做預測的準確性要大一點。比如,對於近兩年突然爆髮式發展的人工智慧,我早在2003年第5期《科幻世界》就發表過《人工智慧能超過我們嗎?》一文,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只是直到2005年,美國著名發明家雷·庫茲韋爾出版了《奇點》,這個問題才得到廣泛關注。

陳致宇,美國華裔新銳科幻作家,代表作《特工袋鼠》。

新京報:總體上,科幻作家重點關注「後人類時代」和人工智慧兩大主題。根據你的觀察,現階段北美科幻關注哪些主題?

陳致宇當下美國的科幻小說類型非常龐雜,星際旅行的主題近期有回潮的趨勢,比如安·樂克(Ann Leckie)的「仆士的正義」系列就是以已有的科幻題材為外衣,注入新的內核。我希望看到更多作家從過去自己喜愛的閱讀中汲取營養,然後以他們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這些理念。

電影和電視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科幻小說。我個人就是因為青少年時期看了《星際迷航》開始對科幻小說感興趣的。上世紀90年代,因為《終結者2》,我記憶中似乎美國湧現出更多運用科幻元素的動作片。但這些動作片運用未來科技的概念,僅僅是為了合理化那些大場面。

新京報:你如何理解科幻小說之於文學、社會的意義?

陳致宇有人說,科幻小說其實並不是講述未來,而是講述當下。但科幻小說尤其能幫助我們思考未來,以及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學會運用這些或讓人警醒或充滿啟示的想法。

本文整理自新京報書評周刊B03-04版。作者:柏琳、張暢;編輯:張暢、柏琳、張進。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我的前半生》|蔡瀾|王者榮耀 |空巢青年 |宗薩仁波切 |2017年中好書 |六神磊磊 |寒門難出貴子 |恐婚 |冷暴力 |山寨《人類簡史》|林奕含 | 錢理群 | 衡水中學 | 讀書日 | 平庸之惡 | 假課文 | 養貓 | 自閉症 | 法律與輿論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戀 | 性教育 | 古典詩詞 | 刷熱點 | 「愛國主義」 | 共享腳踏車 | 胡適 | 國學低俗化 | 弟子規 | 2016年度好書 | 朋友圈 | 高房價 | 篡改歷史 | 抑鬱症 | 心靈雞湯

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