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什麼範圍為宜?、這個標準要因人而異,不能「一刀切」。對於年輕的患者以及糖尿病妊娠、妊娠糖尿病患者應該從嚴控制血糖;而對於老年人、兒童、有嚴重慢性併發症或預期壽命有限者,控制血糖標準不宜太嚴格。
正常的血糖對於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及生長發育至關重要,無論是高血糖還是低血糖均對身體有害。毫不誇張的說,血糖高低牽動著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神經。在生活中,經常有糖尿病患者提出這樣的問題:「血糖究竟控制在什麼範圍最合適?所有患者是否都必須採用同一個血糖標準?」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
嚴格控糖好處多
很多糖友都知道,長期的高血糖會對人的身體器官造成損害,導致各種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有研究顯示,嚴格控制高血糖可以顯著減少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及病死率,從這個角度上講,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嚴格的控制高血糖,大家都應該達到共識。
嚴格控糖風險大
正所謂「有利必有弊」,嚴格控血糖的弊端就會導致低血糖風險增高。只是輕度低血糖的話,只需要適當進食就可以恢復,不會對機體產生嚴重的影響。如果是嚴重的低血糖沒有得到及時發現進行救治的話,就會對機體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血糖控制目標應當兩全其美
嚴格控制血糖固然益處多多,但是低血糖的風險也隨之加大 。嚴格低血糖的危險比高血糖更甚。因此,對於血糖控制目標的制定,要兼顧利益與安全。換句話說,要使併發症和低血糖的風險降到最低。
根據這個原則,制定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目標為:空腹血糖4.4~6.1mmmol/L,餐后兩小時的血糖為4.4~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小於6.5%。
不同人群,嚴寬有別
前面提到的空腹血糖不超過6.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不超過7.8mmol/L,主要適用於普通成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但是在生活中,很多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與一般人群是不一樣的,比如青少年、孕婦、老年人等都有各自的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