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庫藝術》十年抽象文獻研究之個案藝術家|周長江

周長江

ZHOU CHANGJIANG

1950年 出生於上海

1978年 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前 言

窮盡一生亦不過無限接近——2008-2017庫藝術抽象藝術研究文獻》收錄了阿基萊·伯尼托·奧利瓦、王小箭、王端廷、沈語冰、黃篤、朱其、李旭、夏可君、方振寧、何桂彥、盛葳等十幾位重要批評家的二十多篇文章、採訪;在藝術家個案部分,則收錄了余友涵、應天齊、周長江、李向明、陳文驥、馬可魯、譚根雄、李向陽、譚平、陳牆、陸雲華、王易罡、布日固德、丁乙、孟祿丁、馮良鴻、潘微、申煙田、黃淵青、白明、張朝暉等二十多位代表性藝術家的個案研究,全書篇幅近四百頁,是一本名副其實的關於抽象藝術的「文獻」。《庫藝術》微信公眾號將陸續推出本書精彩內容節選,敬請關注。

2011年12月

周長江:藝術家的天才在於為自己的內在精神世界尋找最恰當的圖像表達

採訪人_ 傅 軍

(發表於《庫藝術》第25 期「超驗維度」專題)

傅軍=F:由寫實主義出發,走向形式主義,接著邁向抽象主義,這種藝術歷程在你這一代畫家中還是不多見的,是什麼原因促使你的這種藝術演變?

周長江=Z:藝術家首先是一個富於感性的人,尤其是對於客體的微妙關係的感悟力和對外界總體趨勢的超前洞察把握,天性的敏感神經和邏輯性思考是成就藝術的重要前提,它決定了情感的投入和對事業的追求。另外,人的藝術能力是內因的話,沒有相適應的外因條件也不行,猶如把一顆種子放在鐵板上絕不會發芽一樣,人的潛能在適度空間才會顯現出來。

我的藝術變化的動力,是從感性的興趣到理性的探索過程。尤其對新鮮事物敏感,使我一直處於活力之中,給自己營造創作性的生活狀態。在大學時,我看了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后,開始樹立對藝術的信念,「人生所有的歡樂是創造的歡樂」成為我的生活信條。

我們生活的時代變遷很大,要適應社會就得不斷學習,各個時代都會在你的身上留下印記,問題是你如何對待這些事物。只有超越自己,才能創造自己。我的藝術創作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對藝術意義的探索使我改變了方向,20 世紀80 年代中期的文化討論讓我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一直辛勤耕耘開拓,今天依然樂此不疲。

閒遊芥子園 130X750cm 布面油畫 2014

F:你的藝術演變是從何處入手的?你是怎樣超越模仿之途進入到藝術的本質狀態,從而深入到我們自身文化狀態去的?

Z:時代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就廣義來講,油畫自西方引進以來的一百年歷史,基本處在一個學習、模仿狀態,一種文化的引進是漫長的,要建立文化學意義上的油畫還需要很長時間。模仿是很自然的,是很重要的學習手段之一,問題的關鍵是模仿者必須頭腦清醒,其收益才能宏大,若沒頭沒腦地模仿,就要鑄成大錯。

20 世紀80 年代初至「85 思潮」,其實是思想解放運動,借它山之石是一種相對以前更寬闊的模仿,用行動走完了現代繪畫史。從學術上來審視並沒有什麼建樹,給我們留下的是那個時代的人文熱情。

我的藝術實驗是從主題性創作入手,也是在校期間邊創作邊學習教學方法的延伸,其實用性在於:既可參加各種展覽,同時在創作中又可以滿足自己的形式追求。當時的目的性很明確,模仿形式主要是要弄懂、理解、消化這些形式,這樣做可以強迫自己放棄已有模式,從各種角度轉換審美習慣,迫使自己轉變慣性思維和心理定勢,從而轉變藝術觀念。我認為所有的成熟都需經過這條必由之路。現在看來當時的決定和做法都是有效的,有了觀念的轉變才有可能作文化選擇。

閒遊芥子園 180X400cm 布面油畫 2014.4

F:美籍華裔學者林毓生認為新的文化的創造必須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的轉化」,同時在變遷過程中,繼續保持文化的認同。我發覺您作品中有許多傳統的圖式、符號,在創作中運用也是基於上述那樣的考慮嗎?

Z:文化的創新就是對傳統的重新闡釋、重新選擇與重新發現的過程。我是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其實,傳統圖式與我們的審美情趣特別相融,甚至是與生俱來的。繪畫語言是個人的,但又不完全是個人的,需要借鑒很多東西與你的藝術觀念和藝術風格相融合,就像我在「互補系列」中借鑒了傳統文化的因素,再加入個人的審美愛好和個人的價值觀,通過「創造性的轉化」慢慢地變成了自己的要素,久而久之變成我個人的藝術特色。

F:我們常說,「文如其人,畫如其人」,一個人的氣質、修養、性格乃至經歷、環境等都會在他的作品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Z:作品對一個畫家來說是一種人格的外在表現。黃賓虹說:「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作品猶如寫字,很難作假。人的所作所為無不與其所在的社會文化條件相關聯,從而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徵。20 世紀80 年代,不論是思維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還處在一種集體狀態中;20 世紀90 年代,個人的生活質量取決於佔有物質的程度,只有通過個人努力才能實現生活質量的改變,知識分子的生活現狀不可能逃脫這一點;20世紀90 年代以後,藝術發生了很大變化,藝術家不再像以往那樣完全受制於官方的政治指令,藝術家個人的生存狀態成為自己的第一制約,他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爭取改變自身的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展開藝術活動,與自己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融為一體,個人在生活中的價值取向也就有形無形地反映到作品中。

互補跡象61 90X320cm 布面油畫 2014

F:是什麼樣的社會大背景使你產生這種兩元互補的思維方式,並確立「互補」作為你個人代表性的藝術主題?

Z:相對今日的物質主義,那時候在文化上是有追求的年代,精神上充斥著理想主義和解禁以後的文化饑渴。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深感自身的不足,更多地把精力和熱情投放在現代主義哲學和藝術美學上。在20 世紀80年代的文化大討論的時候,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參與了許多學術活動,努力更新觀念以求跟上時代的步伐,它是對文化的反思,是對當時價值觀念的一種反叛。

那時候我就思考:純粹的模仿有沒有意義?我們是否應該建立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我開始關注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的關係,「互補系列」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開始僅僅是形式上的反叛,經過幾年持續的探索,直至1984 年底才漸漸形成了我的「互補」觀念意識。

但我越來越感覺到樣式主義對創造的威脅,我認為傳統哲學的精華在於「互補」兼容的中庸之道,在現代文化中極富包容性,它喻示永恆的對立統一,展現無所不在的兩極衝突:理性與感性、物質和精神、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

互補跡象53 100X80cm 布面油畫 2014

F:1990 年以後,你從平面走向綜合材料,從平面的互補視覺探索走向互補的文化思考,並逐漸形成了內容與形式的雙重互補,作品《互補——法界不和》、《塵世——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50 周年》、《重疊的新譯經文》等是否就是你這種雙重互補的產物?

Z:是的。我作品的選題 「互補系列」,即以「互補」作為我作畫的基本思考,這是個哲學概念,而且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精華。古人將人作為小宇宙,用陰陽互補的理論來闡述人和自然的關係,用陰和陽來表示對立面的互補性,並且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所有自然現象和人類情況的本質。我用互補的傳統觀念來反觀今日世界,反觀東西方的相異與相通之處,這種關注、思考和表現已遠遠越出了藝術的邊界,上升到今日世界共同的前沿問題:民族利益的碰撞,宗教的傳播,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

從《互補——天道與人道》開始的二元互補的思維方式出發,研究東方哲學思想在西方現代形式意義中實現視覺轉換的可能性,並在平面視覺和裝置藝術之間尋求一條中間道路,每件作品獨立存在,各有人文主題和相融的藝術形式。但是所有的作品都由「互補」這樣一個觀念主線貫串起來,表達我個人的興趣和與我相關的當代文化思考。

互補構圖105 布面油畫 2015

F:你的「互補系列」之所以持續了這麼多年,一個緣由是你的「互補」理解在不斷擴散、放大和引申,另外,通過反覆強調,以使自己的個人風格更加強化,進而讓人們更加難忘。

Z:一方面,從形式到社會觀念上的形態擴大了。因為,畫面不完全是愉悅性的,而且是思索性的,以後的作品更多地變成一種觀念藝術。後來幾年,「互補系列」的藝術探索性不是很大,也許是源於我對繪畫中手感的迷戀,這種迷戀使我不斷回到那個狀態。但如果要創作實驗性的藝術作品,我可能會採取其他的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我的「互補系列」作品語言的指向性很容易被誤解為時風所謂的「玄學」上去,那种放大的傳統說法,虛無縹緲,無限放大「玄」意,惡性透支畫面所負載的精神,語義大於語體(畫面語言),那種動輒大談「表現宇宙意識」漫無邊際的「表現神秘東方文化的深度內核」,誇大的「深不可測的人類永恆精神」等等,這些是對我作品的誤讀。

F:抽象藝術作為西方現代藝術的一種形式,在失去了其物質性含義之後,並不自動就具有了精神性意義。你是怎麼做的呢?

Z:就抽象繪畫而言,抽象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標準,藝術家的天才在於為自己的內在精神世界尋找最恰當的圖像表達,創造出真正具有精神性含義的抽象形式,這是人類感情的需求,我要做的是要把我們今天的文化和人的審美情趣反映出來。

「互補系列」是用的哲學為背景,採用當代國際認同的形式來反映我們的文化理念和藝術精神。這種現代的技法,將我對生活,對人生的感受,按互補的關係去組合造型,色彩、穿插、空間,形成節奏和情調再與觀眾交流。作為藝術家,你必須沉下來做開拓視覺藝術的工作,特別是在當代藝術眼花繚亂的時候。

F:在你的作品面前,我感覺到的是一種內在的寧靜和自信。這是否與你的藝術觀和美學觀念有關?

Z:東方的藝術形式是一種沉思的形式,這種藝術使思想平靜下來,從理性的意識轉移到意識的直覺狀態。直覺狀態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意識,能以一種直接的方式體會到周圍的一切,而不必對概念性的思維進行清理。並且這種體驗又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沉浸在這種意識中,各種局部的形式消退了,而形成渾然的一體。

李澤厚曾說過,具有「禪意」的文藝,一方面由於多借外在景物特別是自然景色來表現心靈境界;另一方面這境界的展現又把人引向了更高一層的本體探求,從而又進一步擴展和豐富了人的心靈,使人們的情感、理解、想象、感知以及意向、觀念得到一種新的組合和變化。作為矛盾結構,強調得更多的是情理結合,情感中潛藏智慧以得到現實人生的和諧滿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間的信念。作為形象,強調得更多的是情感性優美(陰柔)和壯美(陽剛),而不是宿命的恐懼和悲劇的崇高。

中庸思想成就了我的藝術,但也是我最大的危機所在。我常提醒自己,對中庸保持著一貫的警覺,努力把自己放到更大、更寬廣的整體的文化結構中去,以實現新的突破。

互補跡象64 100X150cm 布面油畫 2015

F:你作為一個藝術家,對批評家認為現代藝術運動內部本身缺乏必要的文化準備和現代工業社會的歷史環境這種觀點是怎麼看的?

Z:我同意這種觀點,這也是發展後勁的問題。因為,當時的社會從政治經濟到文學藝術,都反映出一個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文化與心理準備的問題。因此,這時的美術批評主要著眼於藝術創造的外部條件,非本體性的批評成為批評的主要形態。對現代藝術的批判,事實上應該建立在對當代美術的歷史、哲學與美學的分析和把握的基礎上。

我們目前面臨著許多問題,如果不從教育著手,不尋求整個社會國民文化水平的突破和提高,很多事情也是很難想象的。目前世界上的價值觀正在走向多元,來自於人類後現代的整個價值觀,在這場運動中我們有可能做得更好。

F:你對現代藝術的現狀是如何看待的?

Z:我個人認為,現代藝術在整體上在近期要取得巨大成就是不可能的,良好的願望,衝動的熱情決不能代替殘酷的現實。這並非是悲觀地認為前程毫無指望,而是希望排除盲目樂觀、自以為是的情緒。只有當國力強盛,經濟發達,人的文化素養普遍提高,現代藝術才有健康發展的基礎,才有從整體上與西方對話的可能。

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換時期,不管是政治、社會、家庭、個人,都在從傳統的經驗意識中解脫出來,過程是痛苦的,然而也是令人興奮的。我們只有面對現實,強調我們特有的環境、文化,以一個現代人的寬宏胸懷、眼力來審視周圍的一切,以哲人的態度,把藝術批判指向自我,指向傳統,指向現實,指向藝術本體。如果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從個體上有所突破則不是不可能的。

互補跡象65 117X73cm 布面油畫 2015

2017

周長江:向內尋求,窮理盡性

庫藝術=KU:周老師近幾年的新作又有變化,書寫性更強了,畫面更加揮灑自如,很明顯的愈加回歸東方的藝術傳統。這背後有著怎樣的轉變呢?

周長江=Z:這是因為很多想法變了,以前看西方的多,近些年往回走了。尤其退休之後,時間更充裕了,可以做許多功課,和畫畫有關無關的都要做,包括以前買的書沒看完的或者還想看的;每天寫毛筆字;還在學古琴,體驗才知道彈琴其實不為表演,而是以前文人內修的一種方式,與傳統文化內涵是連一起的。總體來說,就是一直在補文化的課。因為我們這代人底子薄,我是10 年前就往回走了,現在越來越覺得老祖宗的智慧用不完,而且越學越覺得這裡面的東西太有意思了,很多理念比西方的要深,所以功課做不完。

KU:您剛才提到補傳統文化的課,可能也不光是知識上的豐富或者博學,還是一種個人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吧?

Z:是,我很早的「互補系列」就與文化這塊有關,但那是從總體感覺上出發的,我總覺得人要畫與本土有關的題材。但是一直做下來不滿足了,現在不只是僅僅停留在形式表層,文化本質上是體驗文化,她要求做到知行合一,冷暖自知,我已經有了切身的體會、感悟,所以畫也在不斷的變,這和我的認識是同步的。

我一直在研究用筆,西方的用筆是為了表達某種客觀事物,或者是形或者是空間的分割,它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外在任務指向,但的用筆是向內的,一筆下去即針對形也流露心情,書法是這樣畫也是。歸根到底是線條的表達,一根線從起筆到收筆很完整而且有很多變化,這個變化是從你的情緒和修養來的,所以它能很自然的流露出你的品性來。石濤有「一畫」之說,這「一筆」就像傳統里很多東西:如打拳、劍術一樣,都是開始有起勢,以後迂迴轉合不停變化,到最後收勢結束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所以我在探討這個問題:怎樣讓我的用筆和內心結合的更緊密,出手要自然而然同時又能夠準確地抒發,我覺得這是有難度的。

抽象是很要求達到真性情的,這個「真」不是外在客體,而是看不見的內在之「真」,藝術家面對自我必須捫心自問,心安理得才行。

還有的畫法,最概括的就是「六法」,你要達到這個法則才算貫通,達不到就說明你還有某種東西受阻。就像中醫內經,以前古人看病是把大宇宙和小宇宙連在一起看的。傳統畫家每個有成就的都有自己的畫法,借畫天地景物而作自我陶詠,物我一元,認為看天地時也是看自己,這種思考我覺得比西方要深。

畫還非常講「格」。不光是美不美的問題,美是一個形式表象,「格調」是畫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實要求的是人的審美品位。現在越做越覺得藝術對我來說變成了生活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每天圍繞這些事情去工作、思考、學習,樂在其中好像做不完……

互補跡象70 170X280cm 布面油畫 2015

以上為圖書精彩內容節選,欲了解完整內容,

歡迎購買圖書觀看,現火熱預售中

此抽象研究文獻圖書現正式預售

7月13日前購買者可享受99元搶先價(正式售價110元)

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