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獨家:智慧寺院網專訪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大和尚

2017年3月11日,正值兩會期間,智慧寺院網對專程前來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大和尚進行了專訪,寬運大和尚不僅是香港佛教界史上首位全國政協委員,也是智慧寺院網的老朋友,以下是智慧寺院網副總裁、CFO董大鵬對寬運法師的訪問實錄:

董大鵬:師父好,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促進宗教關係和諧,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關於民族宗教工作的問題中指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睦。

那麼請問師父,您覺得當前,佛教在這方面能夠發揮哪些作用,佛教在促進團結、維護區域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方面,會提供一些怎樣的具體可行的方法?

寬運大和尚: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佛教的和平主義傳統最悠久、維護和平的思想和實踐最豐富。佛教的悠久歷史,就是維護和平的歷史,是溝通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友好文化交往的歷史。從世界宗教傳播的範圍來考察,佛教稱得上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典範,反對戰爭的楷模,保持和平發展的標誌。我們可以看到,佛教一直擔當著「和平使者」與「和平守護者」的角色;本人也在今年提交了建議成立「香港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的議案。

宗教信仰能引領人類生命走往真美善的方向與目標,它是超越國界的,具有安頓人心與促進世界和平的作用。因此世界上無論任何宗教,都有義務共同致力於促進地球上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尊重、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和諧相處,以期讓各種不同的語言能溝通、文化能交流、男女能平等。尤其對於世界和平的促進,宗教應該身先表率,彼此相互尊重包容,將「有容乃大」的胸襟,從宗教之間推展開來,進而影響社會各個團體,這是宗教界的責任,也是對現代社會應該提供的貢獻。

眾所周知,「世界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簡稱「世宗和」)是國際一個重要組織;20世紀60年代,由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宗教領袖提出召開「世界宗教和平會議」而成立。1994年7月,政府也成立了「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簡稱「中宗和」),由五大宗教組成(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多數成員是全國宗教界政協委員;定期舉行會議,參加國際和平研討,為推動全國各地熱愛和平事業不遺餘力,為世界和平發聲。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中西文化薈萃,「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由天主教、孔教、回教、基督教、道教、佛教聯合組成,自1978年6月成立以來,每年定期舉辦思想交流活動,旨在溝通教際友誼,透過互相交談、訪問,以不同宗教「和衷共濟、存異求同」為宗旨,樹立社會和諧之典範;今年香港回歸祖國已踏入20周年,應以祖國優良宗教規範為模楷,成立「香港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由六宗教領袖擔任委員並進行運作,以慈愛關懷、寬恕包容的精神,善導教徒和福利社群,同心為建設和諧社會而努力。

為了達成此一目標,首要的先決條件是宗教之間應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

雖然宗教之間,各自的教主不同,彼此應該相互尊重;尊重是人際和諧的基本要素,所謂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人與人之間能夠尊重包容,才能群策群力,共成美事。所以宗教之間要「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彼此包容、彼此尊重,才能共生共存。

佛教一直是提倡尊重包容的宗教,也是世界上最沒有排他性的宗教,佛教僧團及組織提倡「六和」精神: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和睦共融,互相敬重。因此今日宗教界欲圖世界的永久和平,首先必須建立彼此尊重、互相團結之心。

其次,要化解彼此的矛盾,「無我」才能共創和諧

其實,宗教最大的意義,就是追求解脫;若存在著矛盾、執著,如何能解脫?所以宗教要有包容性。佛教的包容性最強,佛教容許異己的存在;在佛教二千多年的歷史里,從未有過戰爭或衝突。佛教把儒家當成是「人乘的佛教」,把耶穌教、伊斯蘭教看成是「天乘的佛教」,把道教的出世無為看成是「聲聞、 緣覺乘的佛教」,彼此都能圓融無礙,互相尊重包容。

雖然不同宗派心目中各有最高的主宰或神祇,但自己認定就好,不要互相排斥;宗教之間應該互相融和,彼此和平共存,才不會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質。尤其現在是個「地球村」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關係密切,更應該保持良好、和善的關係,如此大家才能歡喜的融和共生。

第三,要消除人我的對立,慈悲才能促進和平

自古至今,任何時代都有災難,儘管今日的世界籠罩著各種苦難,但是人只要能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只要內心祥和,世界自能和平。

佛教是最重視和平的宗教,不過佛教也主張修行要降魔,降魔並非跟別人戰爭,而是降伏自己內心煩惱之魔,以慈悲、忍耐的力量來莊嚴自己。現在宗教要促進世界和平,不能沒有力量;我們的力量就是慈悲喜舍的力量,就是無我包容的力量,就是和諧共生的力量。

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與其它各界人士一樣,香港佛教界關心香港,愛護香港,希望香港市民安居樂業,幸福康寧。香港佛教界積极參与社會事務和公益事業,與其它宗教保持密切合作,為香港的持續繁榮、穩定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同時,香港佛教界與內地佛教界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流和合作,與內地佛教的交往日益增多,情誼日益深厚。若能成立「香港宗教界和平委員會」,推動和平,化導人心向善,彼此關愛,和諧共融,自能促進社會安定、和諧發展。

香港佛教界對祖國和香港的前景充滿信心。展望未來,我們相信,祖國一定會繼續欣欣向榮、蒸蒸日上。我們相信,有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援,有特區政府和全港市民的團結奮鬥,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香港佛教界將一如既往地擁護「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建設和諧香港、繁榮香港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董大鵬: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20年來香港和內地攜手共進,共同發展,在經濟建設等諸多領域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請問師父,香港佛教在這20年間,在促進社會和諧、維護香港穩定、助益香港社會的繁榮發展方面,大致經歷了哪些發展?若從社會現狀去看,佛教如何才能發揮其化世導俗、凈化人心的功用?並請師父為我們的網友們簡單介紹一下香港佛教的現狀與未來的發展方向。

寬運大和尚:宗教是社會現象的一環,佛教也不例外,雖在佛滅后二千五百多年,依然在人類社會中,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任務。甚至可說,現代乃至未來的世界,越來越需要佛教慈悲的精神與智慧和方法,來解決人類的社會問題。

回顧香港開埠百餘年,歷經了不同時代之政體;她具有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她歷史上與大陸一脈相承,但因長期的殖民統治又令其富有濃厚的歐陸色彩。香港原本是一個漁港,後來又轉變成製造業重鎮,再發展成一個金融、航運、信息中心,今日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國際大都會。期間經歷了民族發展的榮辱,九七的回歸,奮鬥的成敗,每一個足跡,都留下可供後人借鑒的感人故事。全賴祖輩先民和今天社會各界人士,以默默耕耘、刻苦經營、團結互勵、和衷共濟的精神,屢渡難關,共同創造,不懈努力,才有目前的美好成果,實在是得來不易。

反觀近年香港社會上種種的不和、矛盾、紛爭與衝突,導致人心浮躁、失衡與惶惑;需要的正是佛法中的「慈悲」與「智慧」的精神,唯有慈悲與智慧才能凈化社會,扶正世道,挽救人心。加上佛教「和合無諍」之理念,社會自然能回歸正道,人人遵紀守法,彼此尊重,理性包容,團結共勉,維護和諧,消除對立,化解紛爭,同心協力,共締和平。

「和諧社會」是人類的理想追求與美好嚮往

我們都知道,「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理想追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嚮往。而我們理想中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土。

事實上,「和諧社會」的理念,總結起來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即人與自我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成員的身心和諧即形體、心理、精神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點。人與社會的和諧包括了人與人之間、各民族之間、各階層之間和社會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和諧,這是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和諧社會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生存空間。正確地處理、協調、緩和、消解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個方面的矛盾,正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佛教以「和合」為本,「和合」即是無諍。所謂「和尚」的意思,就是以「和」為「尚」;佛教以「六和」精神: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所建立僧團,歷代傳承不衰,就是佛教內部團結和睦的根本保證。

佛教化世導俗、凈化人心的功能與作用

佛教是為尋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實相),進而求得解脫而展開的宗教體系。佛教的真理主要是從道德層面講的,是道德價值的判斷、落實與體現。佛教倫理中的因果報應思想,「去惡從善」、「平等慈悲」和「自利利他」三大倫理準則,以及五戒、十善、四攝和六度等倫理德目,對於維護佛教流傳二千多年而不衰,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並對社會倫理和民風習俗產生了深遠影響。佛教倫理具有兩重性,既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社會倫理成分。佛教倫理中的世俗倫理成分,能夠為和諧社會提供道德支援。

佛教嚮往和追求的理想彼岸世界──極樂凈土,其特點有三:一是居住者身心健康,二是社會生活美好,三是自然環境優美。這與社會主義理想社會的構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佛教倫理以其普遍性、超越性特徵,在傳統社會中形成一種有效的、化世導俗之道,在現代社會中具有凈化人心、緩解現代危機、 增進責任義務等普世意義。

因此佛教、佛教徒、佛教團體機構作為因緣所生的有為法,乃社會大機體中的組成部份。其生存依賴於人類社會,依賴於人民大眾所提供的各種物質和文化條件。沒有社會生產和思想文化的發達,人間便不會有佛教出現、流傳;沒有父母生養、師長教育、親朋扶助、工農商政供給衣食住行等諸緣,任何佛教徒都無法生存,更談不上修學佛道。所謂「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既然有賴、有取於社會,則理當回報、反饋社會,承擔社會成員所應負的各種社會責任,力盡弘傳佛陀正法,凈化人間、改善人生、建設人間凈土、利樂有情的義務。

香港近20年來的經歷與現況

回望香港近20年來的歷史,香港佛教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積極爭取,於1998年終於成功申請「佛誕公眾假期」。佛誕成為社會公眾法定假日,不僅是特區政府對傳統宗教及東方文明的重視,而且對發揮佛教所提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體」精神,榮辱與共,生死依存的理念起到積極的作用。尤其在現代社會,重競爭、快節奏的生活使人際關係趨於冷漠淡化,而佛教的組織和活動為人與人之間較密切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如佛教道場舉行的誦經、禮懺、佛七、禪七及各種類型和規模大小不一的共修活動等。

香港佛教界在每年佛誕節,除分區舉行各類慶典之外,還聯合全港佛教各道場在各類大小型公共場所,舉行規模盛大的慶祝佛誕活動,如近年先後迎請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來港供奉等。通過此類法會活動的籌備與開展,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配合,透過有意義的交往,將人從一個狹窄的自我隔離的世界,帶到一個寬闊的大眾分享的世界,培養大局為重,集體為上的理念,凝聚集體智慧,重視集體創作,對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發揮著重大的功用。

著名學者巴格爾說:「在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有意識、坦率地,以系統理性的分析來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佛教慈悲平等,圓融無礙的教理教義,能凝聚的團體力量,有助於各種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有助於人心的向善,風氣的凈化,從而促進整體社會的和諧發展。

香港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們可以看到20年來,香港社會經歷了許多大事、難事、煩惱不如意事,當然也有喜事、令人光榮、樂意之事;普羅市民大眾無可避免地經受著憂、喜、苦、樂的生活況味與人生百態。時代在發展,時代需要宗教;社會在進步,社會需要宗教。宗教在香港社會中勢必繼續扮演其獨特的社會角色,發揮其殊勝的社會功用。

隨著社會結構性的改變,我們可以預見香港佛教未來的發展是光明和充滿希望的。這些結構性改變包括:

(一)國內穩定、開明的宗教政策,讓佛教有健康和正常的發展,繼而令佛教和香港佛教能互相補助、互相支持;

(二)香港特區政府平等對待各宗教,讓香港佛教能重建形象,確立應有的地位;

(三)佛教世界性的興起和受到尊重,亦把佛教在香港乃至國際的形象得以提升;

(四)人間佛教的推行,把佛法生活化和實用化,令更多人接觸佛教,並能在現實生活中體會到佛法的好處。

除了以上所說的各種因素外,香港佛教本身已具深厚根基和大量資源;香港有逾百萬的信徒,接近全港總人口的七分之一,遍布在香港社會各階層及行業之中。因應社會的需求,香港佛教應更年輕化及需要更多的弘法人才,以帶領港人在動蕩的社會和充滿壓力的生活中,尋找心靈的安樂與生命究竟的皈依處。

面對國事、社會事、大眾事,我們不要考慮個人的得失利益,要以無我、利他的精神,一切以香港社會之利益為利益;應以登高望遠的視野、無比寬闊的胸懷,積極發揮佛教的感召力與團體凝聚力,以及求同存異、忍耐包容、共存共榮的精神;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良傳統,落實人生佛教的關懷理念,推行大乘,饒益眾生,促進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無論是在弘法利生、文化事業、社會福利、慈善服務、文化傳播及旅遊事業等多方面,必將契合香港社會的時代脈摶,與時並進,奮力開拓,邁入新的里程,與香港社會同甘共苦,共渡時艱,共創輝煌。

董大鵬:請問師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化問題已經逐漸成為當前困擾全球許多國家的問題,並且在將來會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現代社會老齡化帶來的諸如心靈安慰、生活照顧、養老送終等等許多現實的問題中,您覺得宗教可以參與其中的領域有多少,或者說在參與幫助解決老齡化問題上,宗教所能發揮作用的廣度和深度?

寬運大和尚:慈悲—亦即慈愛一切眾生,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佛教的教義教規,不僅有導正社會,凈化人心的作用,並且在佛教倫理德目的指導下,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香港佛教寺院及團體組織都是非盈利的社會福利機構,合理利用各類法會的凈資、公眾的善款捐獻以及政府提供的津貼等,開展興辦各類慈善事業,佛教團體成為社會福利事業的重要發起者和促進者之一。

本人今年兩會的另一個提案《關於宗教慈善機構如何在進入老齡人口增長高峰期發揮作用的提案》中對這個問題也有詳細的論述。

近年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已成為日漸備受社會關注的國際問題。老齡化社會的國際通用標準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在1999年就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2000年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接近6億,預計2020年則達10億。2000年接近1.3億,預計2020年將達2.3億。1999年定為「國際老年人年」,正表明社會對老齡化趨勢和老年人口問題的高度重視。

《2015全球老齡事業觀察指數》與的老齡問題

2015年9月9日「國際助老會」發布《2015全球老齡事業觀察指數》報告說,全球老齡人口佔12.3%,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6.5%。報告呼籲國際社會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關注應對老齡化問題。

報告說,全球60歲及以上人口約9.01億,佔世界人口12.3%。全球範圍內,60歲以上的人口數如今已超過5歲以下兒童的人口數,到2050年,60歲以上的人口數將超過15歲以下的人口數。

報告在分析情況時指出,現時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有2.09億。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建立促進了在政策上更加註重老年人的權益。報告又說,在積極主動地應對人口結構變化。2009年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使8900萬人首次領到社會保險。修訂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加了養老金和保險覆蓋範圍,鼓勵志願者護理老人,並投資為老年人設立社區活動中心。

基於國情計劃生育,出生率低;由於生活富足,人的壽命普遍增長,因此一對夫妻要照顧2或4,甚至是6個老人,生活壓力超重。因社會老齡化嚴重,去年開放二胎政策,可是要20多年後才能見到效果。為了解決老齡問題,國內不斷增建安老院舍,以解燃眉之困。香港屬於的一部份,同樣面臨相似的困境。

宗教有助於舒解社會老齡人面對死亡的問題

一、宗教是老年人的歸宿,能幫助精神生活與心靈的提升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設有養老制度、照顧老人的國家並不少。如美國、澳洲等,有關這方面的制度很完善;特別是澳洲,國家對老人的照顧很周到。然而不管是國家或民間的養老機構,多半僅注重物質生活的照顧,缺乏充實的精神生活與心靈的提升。而服務人員通常更是機械式的照顧,缺乏愛心體恤。因此老人常陷於心靈空虛、孤獨無奈,甚至對死亡感到恐懼。此時就必須藉助宗教的力量。

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一直以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全國各地都有廣泛傳播。據統計,目前信教者約有近2億人,這還不包括龐大的民間信仰民眾。在這其中,老年信眾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且數量有可能將持續增長。因而,要妥善解決老齡問題,發展老齡事業,同時要協助老齡人透過宗教關懷面對死亡,就不得不重視宗教的作用和影響。

二、社會有困.宗教支援——佛教廣泛參與老齡事業

國內自78年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已39年,社會經濟富裕,信教群眾日增,寺廟從復修、重建到香火鼎盛,部分寺院財雄力厚,如何才能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為使佛教的慈悲濟世精神,得以進一步彰顯,應積極投入慈善福利事業。故政府應給予支持並建立法例,鼓勵部分有能力寺院建安老院,同時亦鼓勵香澳寺院團體、佛教組織,互相借鑒,志願到內地興辦安老服務。

事實上,佛教參與安老、養老工作,可謂歷史久遠。相關資料顯示,近年,興辦養老機構的佛教寺廟僅浙江、江蘇、福建3個省就有數十家之多。北京、四川、山西、廣東等地不同規模的佛教養老事業也在逐步發展。

香港社會民生問題,與國內息息相關,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本年2月27日公布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結果顯示,香港人口老化步伐近年開始加快,截至2016年6月,以「居住人口」定義編製的香港人口數目為7336585人,人口年齡中位數由2006年的39.6歲上升至2016年的43.4歲。因此,面對目前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提升安老和康復服務成為其今屆特區政府施政重點之一;據消息人士稱,香港政港府將預留300億作安老及康復用途。

而目前香港佛教道場、寺院興辦的安老院及佛教護理安老院亦為數不少。據統計,香港佛教界共辦有12間大型安老院、護理院和護養院,12間長者活動中心及社區服務單位。香港佛教的安老服務設備先進,院務健全,為老人締造了健康、安樂、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令廣大老人活出了生命的尊嚴。

如由筆者恩師永惺長老創辦的荃灣芙蓉山「佛教東林安老院」,及西方寺後山的「佛教菩提護理安老院」,筆者目前兼任兩院院長及院監。兩院至今已有數十年歷史,均為政府資助院舍,可以容納70及150名長者入住,使他們可以棲身有所,獲得全面護理照顧,「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安渡晚年。

宗教作為一種長期存在的文化現象,尤其是佛教,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力將持續存在。現時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面對滾滾而來的「銀髮浪潮」,故實有必要大力發展老齡事業。而事實上,目前相當多的老齡事業,既是社會福利事業,也是公益慈善事業,因此,我們應盡量發掘並利用宗教中的積極因素,提倡宗教文化中的「孝道」思想,鼓勵各宗教組織、團體,尤其是佛教寺院、道場,積極發揚其自身的傳統優勢,發展養老、扶貧等公益慈善事業,興辦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護理機構,如安老院、醫院和學校等,從而彰顯宗教的積極社會功能,如此,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的老齡問題,並在客觀上促進宗教與社會相適應,從而達致和諧社會的構建。這是非常有意義並值得全民支持的。

董大鵬:非常感謝寬運大和尚接受我們智慧寺院網的專訪,也希望我們智慧寺院網的網友們也能在平時多聽寬運大和尚的開示,好,感恩師父,謝謝大家。

聲明:本文由智慧寺院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