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談監管 監管A股,不單是A股的事兒

槓桿和套利不單是A股的事?

「監管」二字,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響亮。但近日的A股低迷卻一度讓劉士余主席的監管新政備受質疑,而眾多經濟學家也紛紛站隊,表態監管路徑。不過,作為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股市不過是管窺宏觀經濟的窗口。一年來,監管機構發文如雪片一般,每個文件的背後都是若干違規和套利的故事。若將這些故事編纂成冊,就是一部式的金融「創新」大全,想根治A股亂象還需釐清宏觀金融痛症。那麼,其中癥結究竟在哪兒?當真是這屆人民不行?

無論槓桿還是套利的盛行,歸結起來需要幾個共同條件:

首先,貨幣超發,資金不容閑置。市場上已無人對超發的事實存在質疑,但對為何超發卻有諸多討論。基礎貨幣投放,配合此前寬鬆的信貸政策,加之各類金融創新的激勵,造就了兩倍於GDP的M2。筆者認為,境內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仍然普遍處於以規模論成敗的階段。有規模優勢的企業在市場地位、展業、融資便利程度等方面都具備天然優勢。因此,無論是以負債驅動資產,還是以資產驅動負債,企業都需要借著貨幣的風口儘快實現自我擴張。這一過程無疑對超發本身進行了強化。到了供給側改革市場出清階段,由於難以承受「縮表」之痛,一批看似無風險的投資渠道便從「資金荒」中誕生,從實體企業閑置下來的資金得以在金融市場繼續發揮作用。

第二,經濟疲弱,實體企業投資回報率無法滿足收益要求。除了地產等少數行業外,傳統行業利潤率大幅下滑。新興行業門檻高,風險大,且規模尚不能承載巨量投資。於是,除了進入房市,大量資金停留在金融市場套利空轉,形成了當前形勢下風險和收益匹配的最優選擇。諷刺的是,實踐中還常常出現必須通過槓桿和套利設計,才能將資金方風險、收益要求和企業融資成本相互匹配的情況。

第三,監管分置,管理職責和風險可在各市場間轉移。隨著大投行、大資管概念的普及,金融行業早已進入實質上的混業經營階段。這種安排自然是雙刃劍:各機構跨越自身專業領域,在推陳出新、活躍市場的同時,必然淡化管理職責。但是,這並非是對混業經營的否定。即便在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分業和混業之辯也是每隔幾年就會重演。的問題在於分業監管界限過於清晰,造成對跨區域、跨市場業務疲於應對。只能見招拆招,無法未雨綢繆。

註冊制實現,投資者真能「買者自負」?

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股票市場可謂宏觀環境的縮影。

從一級市場看,實體疲弱導致擬上市公司質量參差,許多創始人和投資人對行業和公司未來缺乏信心。在處罰力度不足的情況下,實際控制人存在通過美化業績或不實披露獲取高額回報的動力。此前IPO需要數年時間排隊。從業績符合上市條件到排隊過會多數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恰好跨越了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因此,眾多企業一上市就面臨業績下滑或者需要通過併購「買業績」的尷尬。此外,實體企業回報率低,投資者在上市解禁后清倉拋售獲取的收益可能遠高於成為「合伙人」的長期收益。各類亂象背後,有其理性和無奈的一面。

從二級市場看,沒有資金聚集就沒有股票上漲。在貨幣超發的大背景下,槓桿和配資業務實際滿足了投資者、金融機構和市場三方的共同利益。槓桿本身無所謂對錯,但過高的比例使得系統的容錯性降低。

因此,對槓桿的監管更多是從限制比例入手。此外,A股的估值廣受詬病,上市公司的稀缺性亦成為眾矢之的。但如果註冊制實現,投資者能否真的「買者自負」,仍然存在疑問。當前IPO進程明顯加快,配合大股東減持政策,應是「維穩」前提下較好的過渡選擇。

不難看出,金融市場無論秩序還是亂象,是由個體和群體的理性選擇相互作用而成。在當前監管分立的狀況下,沒有統一的政策效果評估體系,各種亂象不是因,而是果。各部門只能從轄區入手,對各類結果進行限制。

這種局面的弊端有四:第一,限制「果」,而沒有解決「因」,往往達不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第二,當下狀況是各方進行最優選擇的結果,被限制后將迫使各方進行次優選擇,這將導致暫時的混亂局面和漫長的秩序重構。在當今市場高度連通下,重構的過程難以預測;第三,多部門的監管力度提升遠超預期,部分政策甚至出現急轉,對市場信心產生的作用是長期且偏消極的;第四,各部門政策疊加效果無法評估,需要警惕局部風險的發生。

除了「打補丁」,監管層還要做什麼?

無論股市、債市、房市,在當前整肅下市場活力都受到一定影響。這儘管可以穩定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市場出清的效果,但出清過程必將是痛苦、無趣的,各市場主體應對這一過程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貨幣超發、實體疲弱的頑疾,並非憑某人或某機構之力所能解決,需要漫長的築底、恢復期。因此,「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體系」在維護金融安全六項任務中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加強監管次之。在市場出清的陣痛期,我們能進行的最好工作,是在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構建相對健全、完善的金融體系,彌補過去高速發展欠下的制度和管理短板。在此過程中,如何妥善處理存量資產,尤其是多層嵌套、多種資金來源的資產,勢必對監管水平和協調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

本質而言,投資者的訴求在於安全和收益,管理者的訴求在於市場環境,是否存在兩全其美的過渡方案,使改革進程變得輕鬆一些?從歷史和其他市場的經驗看,除非某些顛覆性產業出現,否則改革難言輕鬆。

站在投資角度,現金為王,學會休息;降低收益預期,從過去粗獷型的投資方式向集約型、精細化轉變;在調整中發掘新的業務亮點。站在監管角度,利用難得的窗口期統一協調,完善制度和法律建設,而不是疲於發文件、打補丁,或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認為,改革絕不僅是自上而下的,過往的成功經驗往往自下而上。藉助多地域、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局部創新,在守住底線的情況下鼓勵先行先試,或許能夠探索出新的發展路徑。

□楊曉晨(盤古智庫宏觀經濟研究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