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米爾·汗主演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在內地票房表現堪稱滿血開掛:
上映兩周總票房已輕鬆突破5億人民幣,創下印度電影在內地最高票房紀錄,影片次周末竟比首周末票房暴漲270% ,並把同日上映的《銀河護衛隊2》強勢拉下馬。同時該片在內地的票房正式超越印度本土票房,成為海外第一大票倉。
但正在創造票房紀錄的,並不只有《摔跤吧!爸爸》。
印度導演S·S·拉賈穆里執導的奇幻史詩大片《巴霍巴利王2:終結》(Baahubali 2: The Conclusion),已經在印度、北美以及全球多個市場創造了票房紀錄。首映當日就榮登北美票房榜第三名,僅在400家院線上映就已收穫1.3億美元的票房成績。
不僅如此,《巴霍巴利王2:終結》首周便斬獲1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為有史以來全球最賣座的印度電影。
唱歌跳舞寶萊塢?小心,印度電影在悄悄改變
近年來,印度電影銷往海外的國家已經超過70個。美國的AMC院線(現已被萬達收購)在2015年上半年就上映了53部印度電影,共獲得了7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
而印度的收視群和口碑也頗為可觀。IMDB 評分前250的電影中,印度電影常年佔據著三到四部的席位,IMDB甚至為了照顧龐大的觀影人群,專門設置了最熱印度影片的榜單。
2016年北美外語片TOP10
但印度片在卻不怎麼熱賣。作為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票倉的,不少印度片在內地票房都頗為慘淡。
在《摔跤吧!爸爸》口別逆襲之前,回顧從2009年起引進的印度電影,票房最高的是2015年5月上映的《我的個神啊》,該片仍是由阿米爾·汗主演,內地票房1.18億元。2016年引進的兩部印度片《腦殘粉》和《巴霍巴利王:開端》,票房分別為153萬和747萬,兩部影片加在一起,甚至都沒有超過1000萬人民幣。
顯然,許多觀眾對於印度電影的印象,確實需要一部《摔跤吧!爸爸》來打破。
將印度電影和電影比較起來,無論海外票房的發展,還是本土觀影人次,電影都略遜一籌。印度電影和電影,都站在向好萊塢學習的起跑線上,而當印度在不斷面對社會問題,豐富故事內容,擴寬思維大膽創新時,電影卻逐漸偏向了明星光環的路線,影片只依賴冬粉效應吸引觀眾,而完全無視了混亂的劇情和匱乏的題材,跟風之作頻出而優秀之作寥寥。
作為一個電影行業還在發展中的國家,我們不僅需要向好萊塢的工業運作模式學習,也需要關注那些正在超越我們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