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打造超級大國,卻被國人酷刑處死,無人同情

說到超級大國,同學們應該會想到美國,以及曾經的蘇聯。那麼,在古代群雄並立的時代,有沒有超級大國呢,當然有了,那就是戰國七雄時代武功蓋天下的秦國!雖然楚國和齊國也是超級大國,但他們最終都被秦國消滅。

秦國統一,功在誰呢?很多人會說是秦始皇贏政。沒錯,是贏政最終消滅六國,統一天下。不過,風流杜牧也說了:秦王(贏政)奮六世之餘烈,才成大功。從贏政往上追,昭襄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但再往上追,還有惠文王,以及開秦國風氣之先的秦孝公。

可以打住了,秦孝公贏渠梁時代,秦國真正開了天眼,從一個普通的西陲荒國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為日後統一奠定堅實基礎。秦孝公多半是因人成事,是因為他用了一個人,才有超級大國的絕世輝煌,這個人就是商鞅。

沒有商鞅那次開天下之先的劃時代變法,就沒有秦國超級大國的地位。從這個角度看,商鞅是秦國成為超級大國的真正開基者。

商鞅變法是古代政治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和王安石變法具有同等的影響力。但王安石變法失敗了,因為反對者自私,絕不會為了讓普通百姓過上好生活,就犧牲自己通過特權獲得的巨額利益。他們弄出所謂《流民圖》,對王安石極力醜化攻擊,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北宋王朝不久也玩完了。而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秦國統治者不自私嗎?不是,他們同樣自私。但當時的秦國的國力正處在一個上升的階段,國家氣勢如日東升,所以心態更為開明,思想更為開放。

秦國為什麼能成功?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重用六國的人才。不管是早期的百里奚(楚)、蹇叔(宋),還是商鞅(衛),范睢(魏),到統一時代的呂不韋(衛人)、李斯(楚)。而六國呢,宰輔皆是王族權貴,拒絕把蛋糕分給出身普通的人才,寧可把寶貴的人才推給敵國,也絕不重用。不要說普通人才,就是王族的旁支遠親也不受重用,束之高閣,自生自滅。

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衛國公子衛鞅同樣找不到未來的出路。從小就苦學法家形名之術的商鞅,滿懷著雄心壯志來到魏國,在有宰相公叔痤的強烈推薦下,魏惠王都不想用商鞅。魏國是當時天下第一大國,最被各界看好,可魏國不用,衛鞅只好西行,去偏遠小國秦國尋找機會。

魏惠王,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梁惠王,並非昏君,而是一代明主。但魏惠王當時已在爭霸天下,形勢看好,沒覺得商鞅是非用不可的。而秦國在位的孝公贏渠梁正有強秦之志,可初創大業的秦國地處偏遠,人才匱乏,急需外國高級人才。此時的秦國患有嚴重的人才饑渴症,只要稍有才華的人,孝公都會重用,更何況衛鞅這等天才呢。

孝公和商鞅,一個求變,一個能變,二人很自然的就「結合」在一起,如同劉備之遇諸葛亮,苻堅之遇王猛。

公元前356年,出任秦國左庶長的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拉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大幕。

變法就意味著要改變過去一成不變的利益分配格局,必須會遭到相關利益損害方的強烈反對。這些人不會從國家和百姓的角度看待變法,他們只有一條:國弱民窮可以,自己損益受損絕不可以!以甘龍為代表的保守派反對變法,理由是社會各階層對現有的政治行態已經習慣,再進行大的改變,他們未必能接受。甘龍打起「吏民習而安之」的旗號,不過是為了保護自己利益,而絕不是為了百姓著想。

不過,指望百姓一下子就擁有新法也不太現實,其實百姓和既得利益者一樣,都是自私的。他們同樣不會管國家興亡,哪個大王來了不一樣磕頭交稅?商鞅,以及歷代敢於變法者,都是參透了人性。人性貴私不貴公,統治者扔幾塊香噴噴的肉餅,就能讓百姓在歡呼聲中丟掉奮鬥的理想。

於是,那個著名的「立木為信」的故事發生了。商鞅在城南立了一根木頭,出十兩黃金讓百姓搬到北門,無人響應,賞金加到五十斤,才有人試著把木頭搬到了城北,果然得到重金。消息傳開,老百姓這才相信商鞅,願意聽從於商鞅的變法,因為他們能得到好處,而不是出於強國理想。僅從思想和教育上讓老百姓有高一層的見識,是不能成功的,老百姓只認利益。

商鞅變法下的第一個法令是《墾草令》,直白的說,有兩大特點:一是重農抑商。有人說商鞅這麼搞是破壞商品經濟,可要看到的是,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體商品經濟的基礎,農業基礎都太薄弱,商品不豐富,拿什麼搞商品經濟?當然,《墾草令》也有強烈的愚民性質,用行政手段限制農產品的流通,保證國家能徵收到足夠的糧食,足食才能足兵。

《墾草令》第二大特點,就是抑制權貴。在很多變法中,權貴都可以通過特權而避免向國家輸入自己的利益。比如雍正要搞「士人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遭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激烈反抗,他們堅定認為「唯上智下愚不移」,老百姓愚蠢,必須交稅;士大夫聰明,可以不交。為什麼士大夫們喜歡北宋趙匡胤而不喜歡周世宗柴榮?就是因為柴榮下令孔子府地也要和百姓一樣交稅,讓士大夫在精神上覺得受辱,嚴重得罪了他們。

商鞅認為權貴們不交稅,還能享受特殊政策的照顧,這是極不公平的。商鞅下令,對權貴的產業課以重稅,老百姓交稅,你們也必須交!不但要交稅,還是服勞役。再大牌的權貴,也要和普通百姓一樣下地勞動,除了將來要繼位的嫡長子外,沒人可以例外。同時,商鞅還禁止權貴公開收養門客,以防止這些人搞出不聽命於朝廷的政治勢力。權貴們自然不想和泥腿子們一樣,紛紛抗議,但孝公堅定支持商鞅,反抗也沒有用,只能參加勞動。在這些權貴的心中,泥腿子是賤命,就該把勞動成果供他們花天酒地。稍有不順,他們就會聲淚俱下的控訴,說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實際上,所謂不公正的待遇,只不過是讓他們去體會一下老百姓的辛苦,他們就罵商鞅是酷吏。而這些養尊處優的士大夫階層欺凌底層百姓的時候,他們卻認為理所當然,賤民必須接受精英的統治。而當老百姓受苦受難時,他們反而認為賤命死不足惜。

商鞅的變法其實有兩次,還有一次是發生在公元前350年。這次變法是在孝公把國都遷到咸陽的大背景下進行的,主要變法措施較之前一次變法稍稍放開,即廢掉土地共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關於商鞅是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學術界看法截然相反。但即使沒有土地放權,也有「授田予民」的政策, 允許老百姓耕種土地。以前實行的是奴隸社會經濟制度,土地被朝廷和權貴高度集中,所得利益半點也不分給百姓。而現在允許普通百姓耕種土地,社會活力增強,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商鞅還制定了秦國統一的度量衡,這也是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基礎。還有就是在行政區劃上聚小都鄉邑為縣,取消了貴族分封制,將全國納於朝廷的統一垂直管理。

秦國因商鞅的變法而受益,一躍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國勢有些像明治維新后的日本。但是,在變法中受到利益損害的權貴卻恨透了商鞅,比如將來要繼位為秦王的太子贏駟,因為觸犯了新法,而商鞅為了立威,準備處罰贏駟。不過他畢竟是太子,輕易不能動搖國本,商鞅就處罰了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

太子的受罰,讓贏駟等人懷恨在心,一直等待機會對商鞅進行報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贏駟即位,就是惠文王。惠文王其實也是個明君,他本人倒對變法也不排斥,他排斥的只是商鞅。而且,商鞅變法成果非常明顯,證明了變法是可持續的,至於商鞅本人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再說,贏駟身邊的權貴是他統治的基礎,不能因為商鞅一個人而得罪一大幫自己人。

在惠文王的授意下,公子虔等人告商鞅謀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出逃。不過,商鞅之前制定了法律,禁止客棧收留沒有證明的客人。而商鞅因出逃匆忙也沒有證明,被拒絕入住。最終,商鞅逃無可逃,被抓回秦國。惠文王為報個人私怨,用車裂之刑處死了秦國強大的奠基人商鞅。秦國人並不同情商鞅,因為商鞅的變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損害了各階層的利益,只對秦國有好處。可不管是權貴,還是士大夫,或是普通百姓,都沒有從中得到太多的好處,他們自然討厭商鞅。至於國家強大,和他們又有什麼關係?權貴自私,士大夫自私,老百姓同樣自私。

商鞅雖死,商鞅之法未死。秦惠文王繼續實行商鞅的強國之策,歷經數代人的努力,最終由贏政完成了對六國的最後一擊。

《憑欄觀史》特約撰稿人:獨行客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