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中國人愛談面子,外國人愛看錶情?

一天,與一個外國友人L君聊天。作為一個人類學家, 他充滿興緻地提到了對於社會學和人類學術語的兩大貢獻——「面子」和「關係」。相比起「關係」,他發現「面子」問題更加撲朔迷離,難以捕捉。

作為一個資深文學發燒友,L君極好比喻。他拿出iPhone 6加長版,放在面前,作自拍狀:「面子好像你們人所說的『水中月,鏡中花』,多了好辦事,少了也餓不死。照我看來,還不如通過看錶情了解一個人,來得實在。」

L君這番話突然讓我想起了一個看似很陳舊的問題:莫非,人愛談面子,外國人愛看錶情?於是,我和L君開始尋找有關「面子」和「表情」的資料,打算來一場人類學意義上的跨文化比較。浩如煙海的文獻實在太多,以下即我們的初步對比結果,考察對象極其有限,僅供參考。

人論「面子」

二十世紀初,在人嚴肅地把「面子」當作一個問題來討論之前,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在他1925年出版的《人的性格》一書中,首先提到了「面子」在文化當中的地位。「人民能享受一種個人之自由,顧面子,貴謙讓,並愛『互相讓步』與尊重並論。」雖然沒有專就「面子」下定義,羅素先生對於人民性格的考察在中外都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他也被孫中山先生稱為當時「唯一了解的外國人」。

1934年是現代人的「面子元年」。兩位文學巨擘——魯迅和林語堂——先後在同年發表了人自己關於「面子」的論述,至今仍被廣泛引用,奉為「面子學」當中的經典。在林語堂筆下,面子是人「心理上的面孔」。而魯迅則用他一貫的反諷語氣,直戳痛處,稱面子為「精神的綱領」,好像只要抓住人的面子,「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了」。

作為民國時期向西方介紹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人之一,在林語堂看來,面子是人「社會心理最微妙奇異之點」和「調節社會交往的最細膩的標準」。 一個老爺的丑公子可以因為逛歌妓院被拒絕而動用朋友圈,帶著警察去逮捕歌女、關閉妓院,掙回臉面。一個岳父可以因為要面子,拒絕和自己的窮酸女婿吃飯。一位將軍可以因為要面子,堅持讓飛行員多在起飛時轉幾圈,結果葬送了自己的一條腿。如此之類,不一一列舉,但從中足以看出林語堂的良苦用心。他充滿技巧性地把人的「面子」與西方人的「榮譽」對比,以便讓西方人能夠以己推人,更深入地了解人所謂面子的虛榮本質。

林語堂

魯迅則不然。他棄醫從文,目的便是為人的心理診病,像個外科大夫一般,無情地把病症赤裸裸地呈現給病人自己看,越是震撼,越能驚醒病人。於是,面對一些洋大人似乎要給人「面子」的做法,他不置可否。在《論「面子」》一文中,魯迅大剌剌地把「要面子」和「不要臉」擺到一起比較。在文章的例子中,有一個小癟三,一直希望能夠和當地一個有錢有勢的四大人攀談。一天,小癟三到處跟人誇耀,說四大人和他說過話了。別人不信,問說了什麼。小癟三驕傲地回答說:「我站在他門口,四大人出來了,對我說:滾開去!」這個故事,聽者笑過之後,不免心酸,卻不得不佩服魯迅文筆的辛辣透徹。

然而,在林語堂和魯迅對面子的論述中,我們都極少看到對於人的表情描述,彷彿要了解人物性格就要剖析他們的心理上的面孔,而表情作為生理上的面孔,倒是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這麼一來,L 君口中那「水中月」、「鏡中花」的比喻,似乎是更加適用於對錶情的描述,而通過面子來了解一個民族的心理則「來得實在」多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