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窮人吃不了苦?

這是一首答案在哪裡的歌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有的窮人吃不了苦,講她認識的一個家庭條件不好的妹子面臨聯考,想考川美,依然弔兒郎當的,不努力學習,這位題主由此就誕生了一個感慨,現在窮困人家的孩子都是這樣么?不思進取,不吃苦?

叫主覺得這個問題可以說道說道,試圖消解一下我們心中的一些固有的成見。

首先:「為什麼有的窮人吃不了苦」這個問題就很扯淡,因為好逸惡勞是人類的共性。

其實這個問題真正想問的是:「為什麼有的在溫飽線的人就不吃苦成為社會精英呢?」

真正的窮人,能不吃苦嗎?

一般人們吃苦是為了成為人上人,窮人吃苦是為了生存,為了活命,促使他吃苦的是飢餓,是對家庭的撫養。

窮人比一般人更吃苦,但這些我們看不到,很多人心裡的吃苦,只是要吃得苦中苦,成為人上上。

一種是為了「生活」的吃苦,一種是為了「生存」的吃苦。

焦慮不同,語境不同,不能粗暴的引申為非黑即白的定論。

所以這個問題,最終還是指向了,苦難是否對成功有必要性。

於是,我們現在的主流觀點變成了對苦難的譴責,並且多數認為,苦難是無意義的,不需要苦難,成功的人本也該成功,尤其是對於條件不好的人,過分的強調苦難的重要性是一種壓迫。

但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叫主要聲明一點:「一切絕對性的觀點都不是非常可取。」

我們必須要把問題放在一個宏大的視野或者一種具體的情境下才能進行深度而廣闊的討論。

討論到最後,絕非得到某一種觀點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更關乎本質的探索。

正如真相不在事實之中,而在對事實的解釋之中。

於是叫主暫且將苦難分為四種,但在具體的情境下,還能劃分更多種。

首先,第一種苦難,既不可抗力的苦難,我們得從對苦難的詮釋流傳最廣的千古名篇進行討論。

《孟子·告子下》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基本上,我們人最樸素對苦難的認知,就是來自於此篇。

但我不得不說一句,很多人都對這篇千古名章學習的不到位,以至於到現在變成了一種對苦難的絕對譴責態度。

苦難有沒有意義?有,也或者沒有。

你不能否認很多不朽的東西都誕生於苦難,但也有很多不朽的東西非苦難所生。

我們需不需要苦難才行?不需要,誰腦子有病想著天天想著苦難。

既然我們不需要,那我們幹嘛要去吃苦呢?

但你要想清楚,很多東西,都不是你想要不想要的事情,比如苦難。

孟子說的並不是說苦難才能成功,而是告訴你苦難來了,要去怎麼應對他,但是你可以說,苦難無意義,我不反對,但是你以為你不想要苦難,苦難就不來找你了。

什麼是「故天降大任於斯人也?」

「故天降」

老天爺給你的,你躲,是躲不掉的。

沒有人會告訴你吃苦,才會成功,孟子比我們更聰明和偉大,更不會這麼想。

而是如果苦難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已經被老天爺送到你面前了,你該怎麼辦?

第二種苦難,是你要主動承擔的苦難。

因果,因果,想要果,就必須得承擔因。

你要考上大學,就必須得努力學習,這是最普遍的。

你要攀登人類智慧的巔峰,就必須得深入的讀書和思考。

你想探索人類藝術和文化的至高點,就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

這種苦,如果你想成就,那必須得吃,很多人吃不起,很正常,因為這種光榮永遠都只屬於少數人。

這是再公平不過的事情。

第三種苦難,時代選擇的苦難

我們打開人類的歷史,其中戰爭是站絕大多數時間的,而且我們脫離封建社會才多少年?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里,民主社會幾乎占其中微不足道的部分。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動亂的歷史,只是我們踏入和平時代太久,給忘了,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

但你想想我們離開上一次戰爭,才過了幾十年?

你想想世界各地,也有恐怖分子,也有局部戰爭,還有其他民族,並沒有享受到和平,僅僅是外媒新聞報道,並不能讓我們感受到疼痛。

你看,只要這短短几十年,一條國界線,就能讓我們抹去一切關於苦難的經驗。

過去的苦難如今挑起我們的不再是疼痛,只是情緒。

而且在事實上底層民眾永遠都屬於苦難的。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歷史經驗永遠都是有用的。

既然人類歷史多是以苦難為主,那麼偉大與不朽多出苦難就好理解了。

因為,苦難之後,人類會更多的進行一種深度的反思和追問,這部分相關的閱讀材料很多,叫主就不贅述了。

但也不一定非得苦難才能成就不朽。

苦難時代結出的花朵,和和平時代結出的花朵是不一樣的,兩者都是花朵,只是芬芳各有不同。

苦難形成的不朽有兩種。

一種是對自身苦難的認識,比如托夫妥耶夫斯基(俄國文學天神)

一種是對眾生苦難的認識,比如喬達摩悉達多(即佛祖釋迦摩尼)

第四種苦難,人類共性的苦難

人類的命運如同時代的命運一樣,首先他是被時代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所影響的。

如果我們生在二戰時期,那就不可能避免二戰對我們的影響。

其次,對於人類來說,苦難必須出現,這才能構成他所經歷的時間的完整性。

正如人肯定會衰老,衰老之苦,就不是你想不想吃的問題。

認為苦難無意義,想不吃就不吃的,是一種徹底的虛無主義。

「誰相信人間有什麼一始貫終的幸福,誰就是原始人,痛苦和不幸是人類的常調,幸福才是十分偶然的事情。」

——張棗

當然叫主也覺得他的態度有些問題,但詩人是悲觀的,寫詩是快樂的,即使張棗是在訴說苦難,你也能從其中字與句的關係中讀到一種語言精靈的歡快跳躍。

如果你有一點八字易經等命理學的基本知識,你都會發現,不管是什麼人,他的命運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每十年換一次大運,其中流年,流月都各有不同,苦難和幸福,永遠在你的生命旅程中不斷的穿梭,交換位置。

蘇軾的詩很快樂,我們都說他是豪放派,遊山玩水,情意揮灑。

但你要知道,蘇軾一點也都不快樂,他被貶官,被放逐,他一切都是在苦中作樂,但你讀到他的詩,也會不由的被他的快樂所感染。

但你要是問我,面對苦難該怎麼辦,我也不知道,這個時候,你上知乎,還是看公眾號。

都不如去追問聖賢,去讀書。

如果苦難和幸福都拯救不了人類,那只有那些偉大和不朽的心靈能告訴我們答案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

余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