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阿富汗:帝國的墳場

中亞地緣概念

中亞地理圖

要了解阿富汗,先得從中亞、地緣政治與歷史說起。1843年,德國地理學家洪堡提出了中亞這個地理概念,一般認為,中亞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包含現今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塔吉克5個斯坦國,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部分區域、阿富汗、巴其斯坦東部旁遮普省及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及印控拉達克地區,印、巴分治的克什米爾地區、伊朗東北部古利斯坦等3省、外蒙古,內蒙西部、西藏及新疆。

中亞東邊是天山山脈、東南部是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南部是興都庫什山脈,地勢東南高、中部及西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原為主。東南緣的高山攔截了來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水氣,中亞氣候為典型的溫帶沙漠、草原氣候。河流走向基本為西北走向,所有河流都沒有通向大洋的出口,河水除了被引走用於灌溉外,或者消失於荒漠,或者注入於內陸湖泊。

中亞游牧民族騎兵

中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決定了主宰這裡的是游牧民族而不是農耕民族,而從西漢起貫穿中亞的「絲綢之路」,又把中亞和外部世界緊緊聯繫起來,造就了中亞特殊的歷史。在冷兵器時代,世界上最令人畏懼的武裝力量是崛起於草原、迅猛如風、張弓射大雕的騎兵軍團。在15世紀以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游牧民族從中亞高原疾馳而下,向東、向西、向南去征服文明世界,如匈奴、突厥、蒙古,如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兒。

1904年,英國歷史學家麥金德的名著《歷史的地理樞紐》提出了「樞紐地區」這一相對於馬漢「海權論」的「陸權論」概念。1919年,麥金德在《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一書中進一步提出「心臟地帶」概念,其地緣政治戰略思想可以概括成一句有名的話:「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腹地;誰統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這裡所說的大陸即亞歐大陸,而以幾個斯坦國、阿富汗為主體的中亞,正好地處亞歐大陸腹地。中亞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和其它礦產資源。控制中亞,向北可以威懾俄羅斯,向東可以遏制,向南可以進擊伊朗、控制印巴,向西前出中東可以控制紅海和地中海,也可經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直抵東南歐、巴爾幹,遏制歐亞大陸的交通咽喉。

阿富汗「帝國的墳場」綽號來歷

阿富汗地圖

阿富汗在哪裡?阿富汗地處北緯 29°35′至 38°40′、東經60°31′至75°之間,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總面積652300平方公里,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斜貫西南,其國土80%為高原和山地覆蓋,屬大陸性氣候,東部和北部的冬夏溫差達79度。阿富汗民族以普什圖、塔吉克人為主,北接土庫曼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東北突出的狹長瓦罕走廊與新疆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其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可以說,阿富汗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處在亞洲大陸的心臟位置、也處於中亞的心臟位置,在古絲綢之路上,是溝通東西方的咽喉通道,在歷史上,被稱為通向南亞次大陸、印度洋的「鎖鑰」。

正是因為重要的戰略位置,從古到今,阿富汗就是一個戰場,來自馬其頓、波斯、突厥、、阿拉伯帝國、英國不同的征服者來了又去、去了又來。而生活在這個多山少雨國度里的人民,憑著嚴酷複雜的地形氣候,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明信仰、生活方式和剽悍善戰的傳統,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抵抗、反擊的時機,打敗了、消滅了、趕走了一個又一個入侵者,以致阿富汗得到一個獨一無二的稱號:「帝國的墳場。」

剽悍善戰的阿富汗山地部落

以下是2000多年來先後闖入阿富汗的征服者不完全記錄: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公元前329年馬其頓帝國;公元前250年希臘塞琉古王國;公元前140-130年大月氏;公元1世紀貴霜人;公元5世紀嚈噠人,公元568年突厥人;公元658年大唐滅西突厥,設月氏都督府;公元751年恆羅斯之戰大唐戰敗,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盡屬阿拉伯帝國,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為阿拉伯人建立的各個王朝統治;公元11世紀塞爾柱土克曼人;公元1215年花喇子模;公元1220年蒙古及其汗國;公元1389年帖木兒帝國。

公元1747年,阿富汗土著民族建立普什圖族杜蘭尼、巴拉克宰王朝。公元19世紀起英國、沙俄開始在中亞、阿富汗反覆爭奪。1979年12月24日蘇聯入侵阿富汗。2001年10月7日,美國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宣戰,至今阿富汗反恐戰爭尚未完全結束。

英俄兩大帝國19世紀中亞爭霸

繼馬其頓帝國對波斯帝國、大唐帝國對阿拉伯帝國等史詩性的戰爭之後,19世紀初開始,圍繞著當時中亞的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浩罕汗國以及阿富汗,從西部常年冰雪覆蓋的高加索地區、穿越遍布高山、沙漠、風雪、土匪的中亞、波斯,一直跨越到大清帝國的新疆、西藏、蒙古,大英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展開了一場近百年的霸權鬥爭。這場爭霸被英國著名詩人吉卜林稱為「大博弈」 (The Great Game)。同英法在非洲近乎田野狩獵式的殖民爭奪不一樣,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在中亞的爭霸範圍空前、時間很長而且驚心動魄、勝敗無常,小分隊潛入、大部隊全軍覆沒、周旋於大汗密室、懸首在塵土飛揚的城樓成了家常便飯。英俄在中亞的較量,近百年都是為控制中亞那幾個野蠻落後、信奉伊斯蘭教的貧窮汗國,馴服桀驁不馴的阿富汗山地部落,贏家的終極獎品是得到從亞歷山大大帝以來的最高獎賞:印度。大英帝國要在阿富汗、中亞建立前哨保護印度殖民地的安全,俄羅斯帝國要穩定中亞後院后借道阿富汗奪走印度南下印度洋。

一副表現英俄中亞大爭霸的漫畫

俄羅斯帝國的擴張以其歐洲本土為中心,是向西、向東、向北、向南全方位的。為爭奪波羅的海及沿岸地區,俄羅斯和瑞典從16世紀中葉-19世紀初打了8次戰爭。17-19世紀,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里米亞、黑海,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打了10次戰爭,與土耳其結下10世恩仇。1654至1667年,俄國利用烏克蘭哥薩克起義對波蘭發動戰爭兼并烏克蘭。俄羅斯不斷搞領土擴張,一方面是長期受蒙古金帳汗國殘酷統治造成的嚴重不安全感,有位俄羅斯外交大臣說過:「只有俄國邊境線兩側都站著俄羅斯士兵,俄國才安全」。另一方面就是要獲得出海口。據說,彼得大帝有一份遺囑,要求不論誰繼承他的王位,都應該向南推進到印度和君士坦丁堡。因為在他看來「不管誰在那裡統治,誰就將統治世界。」他揚言:「當俄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彼得為後世俄國規劃了3條南下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英俄19世紀在中亞、阿富汗的較量,就是俄羅斯既定南下國策的具體體現。

英國遠征軍攻陷喀布爾

英俄在中亞的爭鬥以對阿富汗-通往印度的門戶爭奪最為激烈。1839年、1879年-1881年、1919年,英國發起3次對阿富汗戰爭,第1次阿富汗戰爭特別血腥。1839年4月,約翰·基恩中將指揮的英屬印度兵團1萬多名英、印官兵及後勤人員,經長途跋涉到達今屬巴其斯坦的邊境城市奎達,而後越過霍賈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軍另一路強行穿越開伯爾山口,配合主力作戰。阿軍無論數量還是在裝備都遠不及英軍。英軍很快攻佔坎大哈和加茲尼,兵臨喀布爾城下。阿富汗國王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求援遭拒,只好逃到布哈拉汗國避難,英國隨後在喀布爾扶持沙阿·舒賈政權。

英國人為看似平靜的喀布爾局勢所欺騙,以為已經掌控阿富汗,其實麻煩才剛剛開始。為回擊英國侵略,本來就很少服從阿富汗中央政府的各地部落,藉助地形地勢陸續發動叛亂,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兒子阿克巴·汗被推為叛軍領袖。1841年11月2日,喀布爾爆發大暴亂,接下來隨時都有更多部落加入叛軍,叛亂者當晚就佔領全城,第二天向城外英軍據點進攻,阿克巴·汗指揮的6000名阿富汗正規軍進城,並在制高點架起大炮向英軍轟擊。4500名英軍和12000名隨軍雜役被困在喀布爾東北方一個四面環山、布滿沼澤的營地里,無法突圍也不能還擊。英軍司令官埃爾芬斯少將通無法控制部隊,沙阿·舒賈則龜縮在堅固的巴拉·希薩爾要塞中自保。戰至9日,叛軍攻佔喀布爾至巴拉·希薩爾要塞間的全部據點,英國公使麥克諾頓遇難。

阿富汗部落大叛亂

1842年1月1日,放棄作戰的埃爾芬斯通與阿富汗叛軍締結停戰協議:英軍放棄對沙阿·舒賈政權的支持,交出大部分火炮,經開伯爾山口撤離阿富汗;叛軍派出部隊保障英軍及其家屬沿途的平安。但面對毫無信用可言的阿克巴·汗,失去重武器、又要保護大批隨軍家屬婦孺、行動遲緩的英軍大撤退,註定將演變成一出大悲劇。1月8日,當英印軍開進開伯爾山口時,早已佔據兩側制高點的阿富汗人用密集射擊開始大屠殺,有3000多名英印軍士兵和平民被當場打死在開伯爾山口6.4公里長的入口處,到9日日落前,英軍只剩下750人倖存,12000名平民則死難2/3以上。12日晚間接近山口末段時,一行人只剩下不到200名官兵和2000位平民。15名僅存的騎馬者商議加速逃往賈拉拉巴德,皇家第44步兵團的20名軍官和45名士兵則決定在甘大麥村稍作休整。入夜後阿富汗人圍上來,英國人排成方陣用20支步槍和佩劍殊死抵抗,最終4人被俘,其餘悉數戰死。英軍司令官埃爾芬斯通在和阿克巴·汗談判時被扣押,幾個月後死在戰俘營里。

英國巴特勒夫人表現第一次英阿戰爭的名畫《一支軍隊的殘兵敗將》

1月13日午後,目光敏銳的英軍賈拉拉巴德要塞哨兵突然發現有一匹孤獨的馬正從遠方荒原艱難走來,馬背上趴著一名絕望的渾身刀傷的騎士,他是31歲的軍醫威廉·布賴登,從喀布爾撤退的16000名英印軍民中,唯一一個走完恐怖全程活著抵達賈拉拉巴德的人。「在這之後的許多個夜晚,為了給那些掉隊后穿行在荒野的人在黑暗中引路,賈拉拉巴德的喀布爾門之前一直燃燒著熊熊火焰,城牆上亮著燈光,軍號定期吹響。然而再也沒有人到來。」

1979年12月-1989年2月蘇聯的阿富汗戰爭

時間到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的霸主變成美國和蘇聯。連遭越南戰爭、水門事件重創的美國,開始戰略收縮,而勃列日涅夫統治下的蘇聯則不太在意軟弱的卡特政府,在全球搞戰略擴張。沿襲沙俄戰略,蘇聯企圖以阿富汗為南下基地,進而打通陸上通道直取印度洋,威脅中東產油區和迂迴包圍歐洲,並與其太平洋戰略互相呼應,在全球和美國抗衡。

1979年9月16日,阿富汗執政的人民黨「人民派」發生火拚,第二號人物阿明發動政變幹掉總統塔拉基,但阿明並不為克里姆林宮所喜歡。1979年12月8日,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召集小範圍的政治局核心會議討論阿富汗局勢,參加者有時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蘇斯洛夫,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長葛羅米柯。這次會議做出了推翻阿明政權,出兵阿富汗的決定。1979年12月10日,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召見蘇軍總參謀長奧爾加科夫,通知他說:政治局已做出向阿富汗臨時派兵的初步性決定,下達給他的任務是調集7.5萬到8萬人的部隊。奧爾加科夫聞后大驚,說這樣的數量無濟於事,反對這樣做,這是草率行為。但烏斯季諾夫嚴厲制止住總長:「怎麼搞的,您想教訓政治局嗎?您必須執行命令……」

駐阿富汗蘇軍

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280架次向喀布爾國際機場、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空運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裝備。1979年12月27日夜,蘇軍特種部隊「東方營」對阿明官邸發動突襲擊斃阿明,並佔領喀布爾各處要害。1979年12月28日,早已集結在烏茲別克捷爾梅茲的蘇軍第40集團軍,分東西兩路跨過阿姆河鉗形開進阿富汗境內。一周內,蘇軍基本完成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佔領,並控制阿富汗與巴其斯坦、伊朗的邊境要地。在此階段,蘇軍共出動7 個師8萬人;阿明控制的政府軍(1個軍團、13個師,共10萬人)對蘇軍入侵基本未予抵抗,大部分歸順蘇聯扶持的人民黨「旗幟派」卡爾邁勒政權。但蘇軍很快就發現,他們將遇到1839年那批英國遠征軍幽靈遇到過的同樣噩夢,大麻煩正一步一步逼近過來。

阿富汗千年來一直是中央政府渙散無力、山地部落強悍團結好鬥、普什圖人素有血親復仇的傳統。蘇聯入侵后,阿富汗各地部落迅速在喀布爾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國的山區要塞展開游擊戰爭。 蘇軍先後於1980年2月、4月和6月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對喀布爾、昆都士、巴格拉姆以及庫納爾哈、帕克蒂亞等省的游擊隊展開圍剿。但游擊隊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山地游擊戰,使蘇軍機械化部隊無法發揮兵力兵器優勢,被迫停止全面掃蕩。

阿富汗聖戰者游擊隊

1981年,阿富汗幾個抵抗組織宣布成立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其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在全國開展抵抗蘇軍入侵的鬥爭。美國里根政府把阿富汗當做冷戰中拖垮蘇聯的一個重要戰場,中央情報局透過巴其斯坦三軍情報局管道,向聖戰者提供大量武器彈藥及資金,其中包括著名的毒刺導彈,造成蘇軍大量作戰飛機特別是武裝直升機、運輸機的損失。巴其斯坦三軍情報局從1979年到1992年訓練了10萬名聖戰者游擊隊員。在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等中東國家,一些伊斯蘭宗教組織號召志願者到阿富汗參與聖戰,本.拉登就是在這個時期從沙烏地奔赴阿富汗完成了從富家子弟到恐怖巨頭的轉身。阿富汗戰場出現蘇軍控制主要城市與交通線、游擊隊控制廣大農村、雙方均不可能取勝的僵持狀態。

阿富汗是個內陸山國,全國4/5面積是山地,沒有鐵路也沒有海港,冬季嚴寒,駐阿蘇軍絕大部分後勤補給都依靠卡車車隊運輸。險惡的地形地勢、氣候條件還有游擊隊襲擊,嚴重拖累蘇軍的後勤保障能力,使其不能在阿富汗戰場投入更多兵力與裝備來取勝。曠持日久,阿富汗戰爭成為蘇聯身上「一個日夜不停流血的傷口」,嚴重削弱了國力,加劇了蘇聯國內矛盾。可以說,阿富汗戰爭是1985年戈爾巴喬夫推動「改革與新思維」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8年4月14日,蘇聯接受日內瓦協議於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兩個階段撤出駐阿軍隊11.5萬人。1989年2月15日,第40集團軍司令格羅莫夫中將跨過蘇阿邊界阿姆河上的友誼橋,他是除被俘人員外,撤離阿富汗的最後一名蘇聯軍人。10年間,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200多億美元。

本.拉登早期在阿富汗畫面

蘇聯的對阿富汗戰爭算是促成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之一,對歷史的影響可謂深遠,但這場戰爭對世界形勢的影響還遠沒結束。10年的阿富汗戰爭把本來一窮二白的阿富汗不但打得一塌糊塗、四分五裂,還打出了一大群軍閥,把阿富汗變成了伊斯蘭極端組織、恐怖分子的大本營、訓練場,打出了塔利班、打出了基地組織、打出了毛拉奧馬爾、打出了奧薩馬.本.拉登、打出了9.11驚天恐怖大襲擊、打出了今天的中東亂局。

2001年10月-2014年12月美國的阿富汗戰爭

準備從「卡爾.文森號」航母起飛的FA/18大黃蜂艦載機

2001年10月7日,從游弋在阿拉伯海預定海域的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起飛的F-14雄貓戰鬥機與FA-18大黃蜂戰鬥機,向躲藏在阿富汗的基地組織發動攻擊。同時,該航母戰鬥群還向塔利班軍事基地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這標誌著為9.11復仇的「持久自由」行動正式打響。但美國的阿富汗戰爭並不是如CNN電視網廣泛傳播的醒目畫面那樣才剛剛開始,在這之前,隨著美軍特種部隊、中情局小分隊蓄著大鬍子、帶著大把美金、騎著小毛驢早早深入阿富汗崇山峻岭間,同反抗塔利班的北方聯盟等組織秘密接觸,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就打響了。

美國海軍導彈巡洋艦向塔利班訓練營發射「戰斧」導彈

小布希2001的阿富汗戰爭如同老布希1991年的海灣戰爭,也是一場全新概念的戰爭。這場戰爭沒有大規模的地面戰爭、沒有敵我雙方特別對抗的決戰、甚至沒有什麼非常突出的戰爭進程節點或轉折點。很顯然,在美軍特種部隊的精準地面引導下,不時呼嘯而來的導彈襲擊、空中轟炸,還有在美軍指揮下配合作戰的北方聯盟凌厲攻勢,塔利班很快就放棄了在馬扎里沙里夫、昆都和坎大哈等要塞的抵抗,2001年11月12日晚,塔利班部隊趁夜色掩護逃離喀布爾,11月13日北方聯盟部隊進入喀布爾。

駐阿美軍特種部隊

美國的阿富汗戰爭沒有像英國、蘇聯那樣深陷游擊戰的泥潭,人員傷亡較少,主要得益於其強大的特種作戰力量、三位一體的陸海空精準打擊能力以及先進後勤保障能力。但這場戰爭也拖了太久,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耗時13年之久、花費3232億美元、逾2200名美國士兵為之犧牲的阿富汗戰爭正式結束。不過,2011年5月1日凌晨,美國才在巴其斯坦阿伯塔巴德鎮將本.拉登擊斃。直至今日,尚有1萬多名美軍駐紮在阿富汗境內。

要想搞清楚當今世界伊斯蘭極端勢力叢生的亂局特別是中東亂局,很多事情都需要從阿富汗從頭說起。可以說,沒有蘇聯的阿富汗戰爭,可能就不會有塔利班、基地組織之類伊斯蘭極端組織的產生,也就不會有毛拉奧馬爾、本.拉登這些影響千年的恐怖組織大魔頭了。美國在21世紀初犯下的最大戰略錯誤之一,是沒有集中精銳兵力、情報優勢在阿富汗戰場盡全力清剿極端恐怖組織,沒有儘快抓獲本.拉登,讓其在2001年底對托拉博拉山谷的圍剿行動中逃脫。相反,在2003年3月20日以薩達姆藏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為借口,發動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爭及2010年12月始於突尼西亞的「阿拉伯之春」,徹底搞亂了伊拉克與敘利亞,從而打開中東亂局和伊斯蘭極端組織越來越肆虐的「潘多拉之匣」。

伊斯蘭國黑旗

高舉黑旗,橫行於伊拉克、敘利亞,不時威脅歐洲和其它地區安全,背後有中東遜尼派穆斯林國家、土耳其等支持的「伊斯蘭國」(ISIS),其高層指揮官不少就出身前薩達姆政權的軍情機構或復興黨,而ISIS組織的精神領袖,是2006年6月7日在伊拉克戰場被美軍F-16戰機空襲斃命的約旦人、大恐怖分子阿布.穆薩卜.扎卡維,扎卡維曾宣誓效忠拉登,被拉登任命為基地組織在伊拉克分支的頭目,這個以殘暴、屠殺平民著稱,暴行甚至連基地組織自己都看不過去的恐怖主義團體,是伊斯蘭國的前身。伊斯蘭國(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目標是推翻受伊朗、黎巴嫩真主黨、俄羅斯支持的敘利亞阿薩德什葉派政權,消除二戰後現代中東的國家邊界,並在這一地區創立一個由基地組織運作的酋長國。自封為ISIS哈里發,1971年在伊拉克出生的前宗教教員、扎卡維門徒巴格達迪說過:「我們的國度,由阿布.穆薩卜.扎卡維奠基。我們的國度,不會陷於任何疆界,必將擴張和壯大。」

敬請關注作者微信原創公眾號:齊林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