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地震災區報道,這些規範和技巧需要注意

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8月9日7時27分在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

地震頻發使地震報道已成為災難性報道中的重要議題,作為赴震區採訪的一線記者,需要做哪些報道準備?有哪些採訪和寫作的注意事項?

RUC新聞坊曾綜合整理編譯了美國國際記者中心發布的《報道災難與危機》指南,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達特新聞與創傷中心發布的自然災害報道技巧、地震報道經驗、創傷修復及心理健康等信息。再次推送,幫你梳理地震報道的規範和技巧。

一、報道前的準備

地震發生之初是最艱難的一段時期,補給線經常會斷掉,所以記者需要自給自足。地震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記者最好準備一個能拿著就走的工作包

工作包中建議包括:

必需品

手機,相機/錄音筆,手提電腦,記事本,圓珠筆,名片

輔助品

鉛筆,電池,所有電子產品的充電器(包括汽車電源適配器),手機卡,現金和零錢

生存保障品

食物(如壓縮餅乾),水(以及凈水藥片);急救工具,藥品(如止痛藥,胃藥和有助於睡眠的藥物),創可貼;廁所用品,洗手液,濕巾;靴子,帽子,輕便易洗衣物;手電筒,電池或手動曲柄應急收音機,指南針,地圖。

記者應隨時做好準備報道自然災害。在災害發生之前就花點時間去學習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焦慮,這樣屆時才能做出全面、公正的報道。

對於震區記者而言,首先要學會對自己第一天要做什麼樣的報道有一個清晰的計劃。如果要做一個簡報,那麼就不需要到處走訪,而是要找到最真實可信的數據。與之相比,更難的是做與受災者有關的報道。在這種情況下,記者需要決定去哪裡走訪。很多記者會去受災情況最嚴重的地方,但是需要確定的是:能從那裡回來嗎?那裡有手機信號覆蓋嗎?通往那裡的路有多安全?

二、震區採訪

地震報道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為那些需要信息的人提供信息。這很簡單但也很複雜。地震災區的人們失去了家園,他們的電力供應和網路連接被切斷,記者要怎樣和他們接觸?這是地震帶來的諸多挑戰。

斷電、手機信號微弱、網路擁堵,甚至持續數月的餘震,這些常使記者無法接收到包括受損情況、傷亡狀況等更新信息。

在這種情形下,記者應該做到:

確保每天喝大量的水

保持同情心,不要變得「機械化」

保持客觀性(在那樣的情況下,很容易被謠言牽著走)

在前往震區之前收起自我

照顧團隊里的其他人

簡單來說,地震這種災難會分割出兩類人,一類是受災者,另一類是能夠給予幫助者。這兩類人都亟須及時的、真實的信息。災難過後,媒體能夠常常接觸這兩類人,所以其報道應該清晰地傳達信息。

在地震這種災難事件中,如何報道受災者、倖存者和目擊者是記者面對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地震的發生讓普通民眾陷入其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們被推到媒體的聚光燈下。他們可能處於震驚和悲痛之中,他們可能正在等待他們愛的人的消息。相機、話筒、錄音筆卻突然刺入了他們的生活。而另一方面,記者又有責任進行報道,讓公眾理解這樣的悲劇事件。既要報道事實,又要把對弱勢人群的傷害降到最低,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二者的平衡呢?

1

在提問或者錄像之前,記者要冷靜地、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身份。採訪對象需要知道你是誰,還需要明白採訪內容可能會登上報紙或者廣播電視。

2

禮遇、尊重每一位受災者。記者需要小心行事:必須敏感,同時不能膽怯。

3

不要問:「你感覺怎麼樣?」不要說,「我理解你的感受。」這樣會顯得虛假。最好簡單介紹自己,讓採訪對象知道,「對你的損失我很遺憾。」或者,「對你今天的遭遇我感到很遺憾。」

4

開放式提問開始採訪,這樣可以促使他們去講述自己的故事。「你什麼時候知道的?到現在你和誰說過話?」對於倖存者,可以問他們都看見了、聽見了什麼。這些非判斷性的問題能給採訪對象一個機會去講述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5

記者要了解在這些情況下,人們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一些人會拒絕採訪,而另一些人會從講述中獲得安慰。

6

如果採訪請求被回絕了,記者可以給採訪對象留下聯繫方式,告訴他們以後如果想說些什麼的話可以隨時打給你。對受災者、倖存者、目擊者和他們的家人,不要用技術手段讓他們同意接受採訪或者拍攝。不要以幫助他人為理由脅迫他們與你合作。讓他們自己決定是否接受採訪。

7

與受災者共享掌控權。詢問他們在採訪中是坐著還是站著更舒服,或者他們是否想要離開混亂的現場再聊。

8

記者應該是一個好的傾聽者,在地震報道的採訪中,也應該準備好去傾聽。即使採訪對象說的細節超出了採訪的最初範圍和目的,記者也要認真傾聽,尊重、有禮。

9

對於失蹤者的家屬,只要有可能,嘗試通過他們認識的人去接觸,這樣會比較容易進行採訪。同樣,只要二手信源持有的信息和一手信源相同,記者也可以嘗試通過二手信源來了解失蹤者的家庭和個人細節。

10

人們可能會在晚上說起一個通常在白天不會憶起的詳細的故事,這是很常見的情況。這樣的交談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或者地點,所以記者如果沒有更好的採訪要做,可以在人群中隨意走走,可能有人願意進行交談。

在震區的攝影記者在採訪時又該注意哪些問題?

1

攝影攝像記者要認識到自己可能是到達任何現場的第一人。記者可能面對來自執法機關和公眾的過激反應,要自始至終保持冷靜與專註。記者還需要注意的是手中的相機不能保證自己免受傷害,在現場變得過於危險的時候,不要猶豫,馬上離開。照片遠不及人的生命重要,任何主管或者編輯都會理解這一點。

2

對待每一個接觸到的受災者,記者都要保持敏感、禮遇和尊重。對他們的回答不要反應得過於強烈。在詢問信息之前,禮貌地介紹自己。

3

在地震震區,記者可能會拍攝到很多血腥的影像。要思考這些影像對受眾來說是否有記錄歷史的重要意義,是否太具有衝擊力,適不適合公之於眾。

4

盡一切可能避免對陷入悲痛的個人造成侵犯,但記者可以記錄在公共場合中宣洩情感的鏡頭。無論如何,在受災者陷入悲痛時,不要擅自進入他們的私人住所或者打擾他們。

三、報道的技巧和基本原則

記者要弄清楚自己想要報道什麼,怎樣報道。講述故事遠比簡單地表現死亡與恐怖有價值得多。

對於記者而言,一個最大的挑戰是要如何在整個地震災害持續期中一次又一次地報道這些悲催的故事,同時還要讓報道包含人文關懷

記者面臨的挑戰是要還原真實的故事,講述當地震減弱或停止后發生了什麼?人們如何生活?人們怎樣面對這樣的悲劇?

寫作地震報道時可以遵循以下技巧:

Tips

查閱文件

在公共檔案中查閱與地震相關的信息。

諮詢專家

一個獨立的、局外的專家能幫助回答一些技術性問題,同時能提出一些值得記者進行調查的問題。

關注故事本身

在短期內,持續追蹤地震發生后的新進展、信息更新和更正。報道受傷的倖存者的故事。地震造成的受損細節和預估的經濟成本時刻都在變化,應追蹤官方調查,保持對於救助和重建的報道。

調動專長

專線記者可以去尋找一些其他人可能錯過的報道角度。比如,教育口的記者可以會關注學生們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商業口的記者可以去追蹤地震造成的長期的經濟影響。

深度挖掘

調查地震等災難的準備和預防工作。周年紀念日可以成為深度報道的「釘子」,在這個時候做文章。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角度調查:政府防災資金的使用是否有效?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否抗震?人類活動和政府政策造成的環境問題會不會加重災難的危害?

探索模式

近距離觀察地震造成的損失程度。有沒有一些事物沒有遭殃,而周圍的都受損了?去調查建築標準、許可和維護記錄。有沒有一些損失是可以避免的?

地震報道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事實核查很重要

記者應該在發布報道之前用可靠信源來核查信息,無論如何都要避免被謠言牽著走。一些網路和廣播電視媒體似乎完全被上升的地震死亡數字消費,並不斷地加入傷亡數字更新的時效大戰中。這樣的結果就是,事實核查被拋諸腦後,追求首發新聞使錯誤的、誤導性的信息延續不斷。

對於大地震和餘震震級的數據也有很大的差異,國內和國際的地震中心給出的數據可能是不一樣的。媒體如果不經過反覆核查就做出報道,採訪專家時也不對專家資質做出核驗,這種報道可能造成民眾恐慌。

記者要向遇難者或者能代表遇難者的人核查姓名的寫法、事實甚至引語。二次核查可以保證準確性,也可能會向記者提供更多能用到的信息和引語。

社交網路一直是實時信息的重要來源。很多記者和民眾幾乎夜以繼日地在社交網路上更新事實和重要細節。在收集用戶生成內容的時候要小心謹慎,其中有許多虛假的文本、圖像和視頻畫面。

不要煽情

責備政府很容易。但請避免這種簡單的敘述方式,要去描述真實情況,以及人們當下面對的實實在在的問題。

報道政府、救援機構和普通民眾怎樣處理和克服下一個挑戰固然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媒體聚焦於地震後果和死亡數字,這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但是,媒體應該進行深度挖掘。生產新內容不像工廠的流水線。記者不應該製造或者促成騙局,而應該去挑戰、質疑和分析

記住,與重建有關的報道有助於形成一個更充滿希望的氛圍

分享地震生存技巧以及成功案例。不要只聚焦於地震的發生以及關於地震危險水平的爭議性表述。告訴人們他們可以通過什麼途徑幫助他人,使生活回歸正常。可以提供一些正在做重建努力的案例。

避免發布衝擊力強的、干擾性的內容

在網路或者電視上觀看令人痛苦的內容會加重精神創傷,使人們感到絕望和無力。即使要發布這類內容,媒體也需要在播放之前進行提示警告,告知他們將要看到什麼樣的內容。這種警告要足夠提前,這樣觀眾能有時間離開房間、抱走孩子或者轉換頻道。

把故事的來龍去脈講清楚,人們在災難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后都經歷了什麼,不要只報道死亡,不管用上什麼照片或者視頻片段都要講清楚整個故事。

要考慮照片印在頭版和內頁、彩色還是黑白的不同效果。有些照片印在頭版可能過於衝擊,放在內頁、黑白印刷或者放在網站上可能會好一點。

四、記者的自我保護

在地震報道時,記者需保證基本的睡眠、進食、衛生需要;了解自己的極限,知道自己的忍受度,以及疲勞的身體信號,通過休息、進食、冥想來緩解;和信任的人交談(分擔痛苦讓自己更有承受力);從進展順利的事情中尋找愉悅感和樂觀情緒。

1

自我安全保護

把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一些記者在強震停止前,不做一些防護措施就直接前往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很多記者不懂,受災地並不能對他們的健康、生命和其他醫療保險作出保證。

保持聯繫

在災區的記者應該確保至少有一個人知道他們一般在哪裡、他們在採訪誰、他們預計什麼時候回來。這個人一般是記者的主管編輯,他需要有記者的緊急聯繫方式,需要知道當記者沒有按時報到時該做什麼。

最大限度地減少危險

和一個搭檔一起行動。互相勸慰保持冷靜,尋找採訪對象。冷靜降低風險。

靠近現場,保證安全

如果記者不被允許靠近災難現場,要弄清楚為什麼。官方不讓記者進去是因為要保證記者安全,還是「沒有為什麼」?如果是「沒有為什麼」,那麼就想辦法進入現場。

注意周圍環境

記者應該留意周圍環境,儘可能輕裝上陣,這樣如果必要的話,記者可以快速移動。要對反常的聲音保持警覺,比如響亮的爆裂聲。意識到危險時,應該馬上離開現場。

限制某些接觸

自然災害可能會造成輸氣管道裂開,所以在現場不要吸煙。生物、化學危險品可能會污染食物和飲品,所以在現場不要飲食。

2

自我心理保護

分享你的情緒

和主管、同事、朋友以及任何會聆聽的人分享你的情緒、經歷,這樣可以幫助記者度過艱難的一段時間。了解編輯部提供的確保人身安全和心理幫助的資源,去使用這些資源。

不要批評同事的工作

儘管同事之間的批評很常見,但災難報道通常會促使人們團結協作。從同事的錯誤中汲取經驗,彼此幫助去克服挑戰,彼此在困難時期相互扶持。

鍛煉:散步二十分鐘或者其他形式的鍛煉,都能很好地減少壓力。

聽音樂。做最喜歡做的事,能讓自己放鬆或者讓自己釋放壓力。

合理飲食,這對每個記者來說都是最困難的。富含蛋白質或者維他命A、B、C的食物可以減少壓力。而記者經常吞下的咖啡和甜甜圈卻沒什麼幫助。另外,如果可以的話,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不要去做的事

自我孤立

克制情緒表達

過度飲酒或者咖啡

長期不睡覺不進食

如果記者感覺到自己無法承受自己的情緒,應該去做專業的心理諮詢

參考文獻

[1] Arun Karki. Arun Karki: Reporting Without a Home. Dart Center. 2015-10-10

2016-12-17

[2] Catalina Albeanu. Reporting the Nepal earthquake with little more than an iPhone. 2015-5-7

2016-12-17

[3] Dart Center. Tragedies & Journalists: a guide for more effective coverage.

[4] Dart Center. Working With Victims and Survivors. 2011-2-22

[5] Deborah Potter, Sherry Ricchiardi. Disaster and Crisis Coverag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

[6] Disaster Action.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Interviewers.

2016-12-19

[7] Joe Hight. Self-Care Amid Disaster. Dart Center. 2005-8-31

2016-12-19

[8] Russell Lewis, Amantha Perera, Patrice Keats, Ariel Ritchin. Covering Natural Disaster in Nepal. Dart Center. 2015-5-12

[9] Trina McLellan. Earthquake Advice From One Who's Been There. Dart Center. 2011-2-22

[10] Yoichi Shimatsu. Guide for Reporting the Japan Quake. Dart Center. 2011-3-14

[11] Zhao Xue. Untold Aftershocks. Dart Center. 2009-6-22

編譯:張曉琳(2016級新聞學碩士研究所,國際新聞方向)

本期編輯:李昊偉

報道規範系列編譯:

• 你對霧霾報道滿意嗎?來關注一下環境報道的十大操作建議吧

槍擊案離記者很遠?未必,來看看美國記者的槍擊事件報道建議!

如何採訪兒童

性少數群體媒體報道指南

採訪和報道自閉症,你應該知道這些技巧和注意事項

談「核」色變的今天該如何報道核輻射事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