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貴安新區農民專家楊建均: 農村發展產業要「接地氣」

原標題:貴安新區農民專家楊建均: 農村發展產業要「接地氣」

「農村發展產業要『接地氣』,要讓農民自己找得到路子才行。」這是在貴安新區馬場鎮洋塘村食用菌基地里,記者見到老楊時,他說的一句話。

老楊全名楊建均,是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工作人員。今年2月,他受貴安新區馬場鎮洋塘致富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邀,到洋塘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擔任技術員。4個月來,他在食用菌基地開發了10餘個菌種,現已盈利3萬餘元,滿產後預計每年能生產50萬個食用菌菌棒,產值將達300萬元,凈收益175萬元。

老楊實驗室的桌上,擺滿維維豆奶、食鹽、農業藥劑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不過你可不要小瞧,這些都是用來開發菌種的原材料。「菌種就像種子,菌包就像土壤,菌種培育出來以後,把它接種到菌包里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菌棒,菌棒放在大棚里發酵,一段時間后就可以出菇,這就是整個食用菌的生產過程。」老楊三言兩語,將食用菌複雜的生產過程說得通俗易懂。

「食用菌配種的原材料都是一些簡單又『接地氣』的東西。不僅僅是配種,我們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接地氣』。」老楊所說的「接地氣」,指的是菌包的原料一般都是以木屑、牛糞為主,沒有苛刻的品質要求,這可大大降低了農民做這件事的難度。

「我本身是一個農民,所以我就想做點農民應該做的事情。」老楊說,一次偶然,他接觸到食用菌種植,此後便開始悉心鑽研。為了入門,他曾到農貿市場找人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看教科書學習配種。為了更進一步,他又自費到農業大學學習。畢業后,他先是到重慶一家企業,幹了8年的食用菌技術指導培訓工作。2015年,他被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作為人才引進。

在研究所工作兩年後,老楊有了新的挑戰目標——打通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橋樑,讓科研成果「接地氣」。

「我們的生產工藝必須強調綠色、生態、節能、高效、輕簡,這樣才有我們的市場優勢。」一到洋塘,老楊便確定了生產技術的研發方向,並朝著這一方向開發了前發酵半熟料栽培技術,自主配製了10餘種菌種。通過技術創新,洋塘村的食用菌現在聲名遠揚,成為當地新興支柱產業。

食用菌產業是洋塘村重要的扶貧產業之一,總投資230萬元,其中有133萬元來自扶貧資金。基地產生效益后,將拿出財政扶貧資金專項總投資的5%作為分成利潤,支付給村集體及貧困戶,每年有66500元,惠及全村貧困戶138戶494人。而菌棒將以成本價賣給農戶,由農戶自己栽培,生產的食用菌面向市場。老楊說:「接下來,他的工作重心將在培訓上,要讓農戶都掌握技術。在基地能成,他們回家自己做也能成。」(記者 吳兵)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