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什麼體制羈絆了舊時中國的腳步?

提示上方"史客兒"免費關注!

原創投稿請至:[email protected]

當荷蘭人用商業的觀念和數字化的管理來治理台灣和其他殖民地時,向來以「天朝」自居的,卻處於一個極大的困境而不自知。

一百多年以後(1776年),英國經濟學者亞當·斯密在其名著《國富論》中說:「現在看來,長久以來便處在停滯狀態。」他發現,馬可·波羅筆下的13世紀,與18世紀旅行者所描寫的「幾乎毫無出入」。

他提出一個假設:似乎在馬可·波羅抵達之前很久,這個國家已經達到它所能達到的最富裕狀況,受限於它的體系制度,再也不能進步發展。

是什麼樣的體系制度,羈絆了舊時的腳步?有史學家認為,是管理者依仗虛空的倫理道德而不重視實質的法律制度。

中華帝國發達得太早,使得管理技術跟不上。史學家黃仁宇指出,人口與財富增加了,經濟規模龐大了,傳統的官僚卻繼續沿用「誠意正心」的泛道德統治方式,無法掌握數據以便進行實質管理。財富累積之後該怎麼辦?沒有人有具體想法。

宋朝是最會累積財富的朝代。開國不久,宋太宗趙光義的時代,首都開封的國家倉庫里便發現堆積的軍用雨衣和帳篷有「數萬段」已經破損。直到南宋滅亡,市面的繁華景象仍讓來自商業之都威尼斯的馬可·波羅驚嘆。但即便如此,政府卻無法動員這強大的經濟力量,挽救國家於危亡。

難道沒有人想過「變法圖強」?北宋第六個皇帝神宗時代,全國各地的各種倉庫都滿得再也裝不下東西了,他知道「當今理財最為急務」,大膽重用翰林學士王安石,推動相當接近現代經濟理論的新法。

但是王安石搭的是一座空中樓閣。11世紀的完全不具備現代化的基本條件:行政體系不健全、司法不獨立、民法不完備、私人財產不受保障、人民不識字、基本統計數字不存在或不正確。變法未成,還引發綿延幾十年的黨爭,由「國家大政該怎麼處理」的事實爭執演變成人身攻擊,再演變成道德論爭。結果是「宋人議論未定,金人兵已過河」,間接促成了北宋的覆亡。

三百年後(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貧農子弟登上帝位。孤苦、悲慘的童年經驗讓他深深體會到:在上面主政和論政的知識分子不經切實了解,輕率地以抽象理念推動改革,只會使平民百姓更受其苦。他甚至公開指責,像王安石之類主張變革的都是「壞人」。

另外,朱元璋體恤老百姓的血汗錢,極力精簡政府人事經費,縣官常常是孤身一「官」上任,其餘政府職員(吏)都沒有定額,要向民間徵召義務輪流擔任。這一制度使得縣官不得不與地方勢力結合。官員的俸祿也非常微薄,要保持清廉幾乎不可能。

明史專家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就曾舉例詳述,16世紀著名的清官海瑞,官至二品,死時只有二十兩銀子的遺產,連辦後事都不夠。

行政費用太少,政府無法進行調查、統計的工作,更不要說做前瞻性的規劃。明朝除了朱元璋在位時做過一次全國普查之外,以後再也沒辦法做。只過了幾十年,所有的數據就都與現況不符,後來的官員不管,還照老資料徵稅。所以房子老早賣掉,田地變成河床,原來的屋主、地主還得照繳房稅、地稅,這種叫老百姓笑不出來的笑話很多。

朱元璋的這種保守做法壓抑了經濟活動。他崇尚「儉樸」,歧視商人(商人不許穿綢衣)、打擊地主(借各種理由清算地主富戶,浙江一帶的有錢人差不多全被殺光)、禁止對外通商(下令「片板不許下海」)。他希望拉平貧富差距,並採用中央集權的高壓方式來強行控制,要全國向最低標準的貧下中農生活方式看齊,致力於把變成一個「平均」的社會。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高壓政策違反現實,行不通的時候只好權宜、將就或陽奉陰違。太大,又缺乏一套完整的控制體系,上層政府與下層百姓各行其是,地方政府也常常裝聾作啞。「片板不許下海」的命令就是一個例子。浙、閩、粵沿海人民事實上「以海為田」,漳州、泉州的人往來日本、台灣「直如自家後院」。荷蘭人當初之所以佔據澎湖不肯退去,就是因為閩南沿海的商人紛紛載貨去與他們做黑市買賣,看起來大有可為。

圖書信息

書 名:發現台灣(1620—1945)

作 者:天下雜誌記者 著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定 價:49.80元

書 號:978-7-229-12078-8

出版時間:2017年7月

☆ 獻給國人的台灣歷史課;簡明生動,豐富真實

☆ 港台暢銷35萬冊,許倬雲 廖信忠 推薦

內容簡介

《發現台灣:1620—1945》以全球視野展現了台灣社會1620年至1945年之間的發展變遷。自明末漢人移民來台墾荒至1945年光復回歸,台灣從邊陲小島逐漸成為外貿重鎮,成為古老探索外部世界的尖端,三百多年裡,歷經荷蘭佔據、鄭氏王朝、清朝統一、日本殖民,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不斷演變,既跌蕩起伏,又血淚交融,令人感慨不已。

同時,由於台灣近現代受到日本殖民戕害,因此貫穿《發現台灣:1620—1945》的另一主旨,集中在19世紀中期和日本共同面臨的國運抉擇之比較——如何融入全球化的工商業潮流並重塑國民精神。前者執著於西洋軍事技術,卻因循守舊,缺乏全盤思維;而後者從根本入手,全面借鑒西方先進文明,從而崛起於東方,甚至一度成為最大的威脅。撫今追昔,今天再次處在現代化的關鍵時刻,如何汲取歷史經驗教訓,重塑大國文明,值得所有國人深思。

《發現台灣:1620—1945》取材廣博,文筆淺顯,同時又觀點新鮮,寓意高遠。想要了解台灣對於中華民族的特殊性和影響力,本書正是首選的讀本。

作者簡介

殷允芃: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碩士、麥格塞塞新聞獎得主,著有《人的光輝及其他》《等待英雄》《點燈的人》《敬天愛人》《素直的心》等,現任天下雜誌群創辦人、董事長兼總編集長。

尹萍: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著有《堤河邑冒險學校》《海洋台灣》《出走紐西蘭》等,譯有《樂在工作》《偶然生為亞裔人》等。

周慧菁: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譯有《10個與孩子的重要對話》,現為天下雜誌編輯顧問。

李瑟: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大眾傳播學碩士,著有《制度追趕成長》《女中醫才知道的青春秘方》等,現為《康健》雜誌總編輯。

林昭武:台大經濟研究所碩士,編寫過《走上現代化之路:王作榮的建國藍圖》,曾任天下雜誌資深編輯。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進來撩』欄中的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

微信號:skdyh8

溫馨提示

推薦公號(ID:alphabooks)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