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嘆氣竟然對身體好?一起搖擺!嘆起來!

出品:科普

製作: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監製: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人為什麼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或者感到壓抑時就愛嘆氣?嘆氣有什麼作用嗎?

這問題不僅我們有疑問,連科學家都開始進行研究了。2011年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就發給了挪威奧斯陸大學的Karl Teigen,他的發現就是了解人們嘆氣的原因。

老鼠「鬆了一口氣」

其實他並不是第一個研究嘆氣現象的人,Soltysik和Jelen用老鼠做過實驗,發現嘆氣是一种放松,也就是我們說的「鬆了口氣」。

在實驗中,研究者觀察到老鼠每小時「嘆氣」28次,每次嘆氣都遵守這樣的規律:在正常呼吸時,增加一次急促的深呼吸,然後再呼氣時,比平時深2-4倍、時間也更長。

然後,研究者對老鼠進行了條件反射的訓練:在電擊尾巴的同時伴隨光線或者聲音刺激,使得光線或者聲音成為危險的條件刺激。

但一般恐懼條件化不同的是,有時候在危險刺激之後,又會出現一個新的刺激,這時就不會伴隨電擊,也就是說新的刺激是安全、或者說危機解除的信號。

之後,研究者觀察了老鼠在不同刺激下的反應,結果發現雖然在危險刺激下嘆氣會增加,但是在聽到危機解除的信號時,老鼠嘆氣的次數比平時增加了20倍。因此,作者認為嘆氣代表著放鬆警惕,甚至可能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告訴其他老鼠,已經沒有危險了。

伴隨負面情緒出現?

Karl Teigen想看看人的嘆氣是不是和老鼠的嘆氣一樣,於是進行了一系列關於嘆氣的實驗,通過了解嘆氣的一般情況、想象嘆氣場景、最終引發嘆氣,來研究人為什麼會嘆氣。

首先,通過問卷,Teigen詢問人們什麼時候嘆氣,結果跟我們想的差不多:嘆氣往往跟負面情緒有關,比如失望、受挫、無聊、渴望等。另外,人們在公開場合和私下嘆氣的頻率差不多,這說明嘆氣本身可能不是一種與人溝通的方法。

然後,他們讓被試者想象在不同的情景中自己或者別人嘆氣,比如在咖啡館、在海邊、在看信、在電話里嘆氣,然後指出為什麼會嘆氣。

他們發現,當人們看到別人嘆氣的時候,更多會處於悲傷中。但人們自己嘆氣的時候,更多是因為受到了挫折。換句話說,不論社會上是多麼鼓勵我們去理解別人的感受,人們完全錯誤理解了別人嘆氣的原因。

最後,實驗者讓被試者獨立完成一個不可解的謎題,觀察在實驗過程中人們嘆氣的次數。77.8%的被試者會嘆氣,且大多發生在失敗的回合之間。大多數人都覺得很有挫敗感、但很多人否認自己曾經嘆過氣。

Teigen總結道,人們從努力到失敗然後嘆氣,可見嘆氣是一種「投降」的象徵。Teigen在討論中指出,由於哭泣一般也遵從「受挫→抵抗→感到無助→沉浸於挫折感」的規律,因此嘆氣可能和哭泣同屬於一類情緒表達。

嘆氣竟然也是一种放松方式!

到此,還沒有回答的問題是:嘆氣有什麼作用。Vlemincx和他的同事對此提出了「重啟」模型。

在最初的研究中,他們記錄了被試者在平靜坐著時20分鐘的呼吸狀態,比較了嘆氣前後的呼吸,結果發現,就在嘆氣之前,呼吸的頻率和吞氣量開始發生變化。

研究者認為,當我們一直保持單一的規律呼吸時,肺部會變得有些僵硬而不利於空氣交換。因此在普通呼吸中加入嘆氣,可以幫助肺泡的擴展,就像是重啟了呼吸系統,更好進行工作。

在嘆氣調節呼吸變化的這一基礎概念上,Vlemincx從生理及心理兩個角度對嘆氣進行了解釋。由於呼吸本身與喚起程度有關,喚起太高會呼吸紊亂,喚起程度太低又會呼吸節奏單一,因此也嘆氣也是調節喚醒程度的一種自然表達。

另一方面,嘆氣也與放鬆的狀態有關。

比如,在感到安全之後,嘆氣會更多,隨著嘆氣動作的發生,肌肉也會得到放鬆,也就是說嘆氣本身就可以讓人感到放鬆,身體的放鬆還可能強化嘆氣。

嘆氣可能成為對於壓力和消極情緒的一種條件反射,Vlemincx等人後續的研究也的確發現在消極情緒或者激烈情緒刺激下,呼吸變異性會產生變化,被試嘆氣次數都頻繁。

終於寫完這篇,不過想想還有那麼多其他事情要做,我還是先嘆口氣吧!

參考文獻:

1. Soltysik,S. & Jelen, P. (2005). In rats, sighs correlate withrelief.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85, 598–602.

2. Teigen KH (2008). Is a sigh "justa sigh"? Sighs as emotionalsignals and responses to a difficult task.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49 (1), 49-57

3. Vlemincx E et al (2010).Respiratory variability preceding and following sighs: a resetter hypothesis.Biological psychology, 84, 82-7.

4. Vlemincx E et al (2013).Respiratory variability and sighs: a psychophysiological reset model, Biologicalpsychology, 93, 24-32

5. Vlemincx E et al (2015). Emotion,sighing, and respiratory variability, Psychophysiology, 52, 657-666

「科普」是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