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得語文者得天下自古有之

明代趙秉忠狀元卷(局部)古代科考圖□本報記者 徐敏

「得語文者得天下」這句話,在理科生的江湖中廣為流傳。對於理科同學來講,語文一般也是最難以把握難以捉摸的——與確定性、客觀性強的數理化相比,語文特有的主觀性總使人有幾分忌憚。不過若是學霸之間的高手對決,伯仲間拉開差距的,還是語文成績。古代更是如此,往往一篇文章定勝負,更是「得語文者得天下」。

學霸之間的差距:得語文者得天下

2017年浙江省聯考狀元諸暨中學王雷捷同學的說法火了:得語文者得天下。

看看浙江全省前幾名學霸的成績確實如此。第一名諸暨中學王雷捷,聯考總分723分,語文成績132分。第二名溫嶺中學蔣汶家,總分720分,語文128分。第三名董書凡,總分717分,語文126分。學霸之間的高手較量差之毫厘之間,這毫釐之間的勝利,很顯然在語文成績上。若是把語文成績拿掉,那麼全省前三名的名次就要重新排序了。再看看常規意義上認為能拉分的數理化,其實幾乎沒有差距,前三名同學物理化學均是滿分,外語數學的差距不過是兩三分。所以,學霸們也感慨,語文科目拉分明顯,得語文者得天下。

最受關注的還是王雷捷同學的語文學習方式。受喜歡讀書的母親的影響,王雷捷自然也愛上了讀書,童年就在書香中度過。中學時因為住校,晚上的自修課成了他課外閱讀時間,積累了不少寫作素材。即便是到了高三學習緊張的時期,王雷捷用大量時間來研習奧賽題目,也從沒放棄閱讀和寫作。他說,「閱讀是我緊張學習生活的調劑。我會在自己的抽屜里放本書,做題累了倦了,就看一下。」

長久的閱讀積累必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王雷捷的寫作水平。2016年,王雷捷就在第十一屆中學生作文大賽中摘得最高獎項。這屆大賽在全國推廣舉行,參賽學生將近3000萬人。王雷捷獲得評委的一致青睞,摘得大賽最高獎項「文學之星」。

「那時不曾注意,褶皺之於布頁便如波折之於生活,褶皺會在層層加疊之中而至於無;同樣的,那些所有青春的痛苦終會在不斷前進的生活中消(終至於無。如今想到母親那時候的眼神,大概她早已知道了吧,只是看著我學會明白這些。」這段成熟老練的文字,就出自高一時的王雷捷所寫的隨筆《穿梭在布里的光陰》。有網友評論說,這不疾不徐舒緩有致的恬淡文字,已經初露大作家范兒的鋒芒。

數理化拉分的江湖已經遠去了嗎?也不全是。普通同學之間,哪一科都能拉開差距;學霸之間,拉開差距的就是語文。

一文成名:作文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近些年聯考歷史上最著名的一篇滿分作文莫過於2001年南京十三中學生蔣昕捷的《赤兔之死》。這篇作文用古白話文寫成,轟動一時,憑藉這篇作文,蔣昕捷破格被南京師範大學錄取。從那以後幾乎每年聯考成績出爐時,蔣昕捷都會以「聯考滿分作文第一人」為關鍵詞登上熱搜,今年也不例外。有網友調侃說「赤兔馬沒有白死,你每年都火一次」。

高中生寫出這樣讓人稱嘆的高水平古白話作文並非偶然。蔣昕捷接受採訪時說,在這之前他也沒有用這種形式寫過文章,寫作文時,監考老師在旁邊看了好久,並且反覆過來。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古白話」這個詞,只想編一個故事,用了自己感覺匹配這個故事的語言。命運由此改變,憑藉成名作《赤兔之死》,蔣昕捷畢業后簽約青年報,后又因文章「圍剿地溝油」的調查報道轟動全國。

對於這樣一篇作文改變命運的典型案例,網友大多是敬仰佩服而非質疑這種破格錄取。「俗語名句信手拈來卻沒有堆砌感,行文曉暢明白,對三國歷史爛熟於心,就憑這些就足以秒殺八成人,更不要說這是一篇限時的考場作文,我認為它完全配得上滿分。」網友說。

除了蔣昕捷的《赤兔之死》,還有一篇著名的一稿成名之作,就是作家韓寒的《杯中窺人》。不過《杯中窺人》並非聯考作文,而是韓寒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複賽時的題目,當時主編拿來一個玻璃杯,把一張紙揉成一團,塞進有水的杯子里便作為題目。一個小時后,紙團沉到杯底,韓寒的文章浮出水面。在《杯中窺人》這篇作文中,韓寒將人生比喻為一個投入水中的紙團,它會慢慢被水侵蝕,慢慢向下沉落,直至沉入杯底。人生本來潔白無瑕,但一投入到社會之中,就會被社會這盆「髒水」所沾染、侵蝕,逐漸失去它的本色,直到完全墮入到這個社會之中而無法自拔。據說評委們看了這樣立意奇特的文章,感慨十六歲的韓寒思維敏捷,筆鋒犀利。

文學史若是從當代再往前翻,因作文優異被破格錄取的情況屢見不鮮。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羅家倫,那個時代的聯考數學零分,作文滿分,遂被破格錄取;詩人臧克家聯考作文98分(滿分100分),數學零分,也被破格錄取;歷史學家吳晗文史和英文滿分,數學零分,北大棄之,轉考清華成績又是如此,清華破格錄取了他;錢鍾書的情況也大抵如此。可見,因語文成績優異改變命運的例子在不同的時代都出現過。

古代科考:一篇文章定乾坤

山東青州博物館內,收藏著全國唯一一份現存的明代狀元試卷,該試卷出自青州人趙秉忠之手,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殿試,可以理解成是考大範疇意義上的命題作文。趙秉忠參加殿試時,皇帝所出的題目是「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趙秉忠一番凝神聚氣之後,多少年來對四書五經的苦讀,對國家治理方略的思考,都通過筆端寫在了試卷上。2460個嚴謹端莊的館閣體小楷字一氣呵成,一筆不誤。全文凝聚了趙秉忠對治國方略的深入思考,圍繞「實政」、「實心」兩個中心思想,趙秉忠對如何做好皇帝、如何施行治國方略進行了闡述。考試結束,密封送閱。皇帝朱翊鈞拿起硃筆,在這份答卷上御批六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新科狀元誕生。

歷史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舉行,這一屆科考狀元是直隸人劉春霖。劉春霖博學多才,在古文字、史學和金石學等方面有較深造詣。他工於書法,尤擅小楷,至今書法界仍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劉春霖的狀元卷曝光后,很多人感嘆「字跡堪比印刷版,好比字帖」。

劉春霖參加的殿試是在科考改革後進行的,殿試策問並非八股文章。如《皇帝策問》曰:「《周禮》太宰以九式均節用,而因求節流之法?」劉春霖答曰:「然臣謂理財,於今日節流不如開源之尤要,蓋自通商以來,利源外溢,雖百計節省而無救於貧。開源之道在振興實業,神皋沃壤幅員縱橫寥廓,且地處溫帶之下,百物皆宜,則當講求農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勞苦,而且心思聰敏。中外交通以後,閩粵瀕海之人類能仿造洋貨,果其加意提倡,不準日出新制,則宜振興工藝。歐西以商業之勝衰為國力之強弱,輪帆交錯以爭海外利權。」劉春霖對答切中要害,時至今日仍有實際意義。

科舉考試在一千餘年的演變過程中也有過改革,但考試的內容大抵不變。類型上主要是帖經和策問、詩賦和雜文、經義和墨義,再加上宋初以前的詩賦。除了帖經類似於今天的填空題之外,其他幾項基本都是寫作的範疇。在一段時期內,科舉也曾經考過算學和醫學,不過持續時間並不長,在考試中所佔比例也很小。仕途經濟的時代,數理化對做官並無太大幫助,所以科考基本是「大語文」的範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