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女王陛下!
【軍武次位面】作者:TDK
7月1日,駐伊拉克英軍在摩蘇爾附近的一場戰鬥再一次登上了西方媒體的新聞版頭,英軍再一度搞出「大新聞」的原因就是:在此次戰鬥當中,這些英國士兵又一次祭出了祖傳秘籍——刺刀衝鋒!
▲雖然不同外媒的報道略有不同,但是英軍這次成功的白刃格鬥依然到普遍認可
英國《每日星報》7月2日報道稱,SAS小隊在摩蘇爾附近執行情報收集行動后,遭50名IS成員武裝伏擊。雙方進行了長達4個小時的交火,到傍晚時分,英國士兵已經擊斃20名IS「聖戰士」,但幾乎耗盡了全部彈藥。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被圍困后,小隊成員確信自己會戰亡,但他們沒有投降,他們決定戰鬥到底,在死前儘可能殺死更多IS恐怖分子。
該消息人士稱:「SAS小隊被困在一個小河床里,他們快速清點彈藥,意識到他們總共只剩不到10顆子彈」。特種部隊成員知道,如果被抓獲,他們面臨的會是酷刑和被斬首。與其屈辱地死去,不如選擇發動衝鋒、背水一戰。
他們固定好刺刀,拔出短刀,互相握手告別,然後高聲叫喊著沖向30多名IS恐怖分子。他們打完剩餘的子彈之後,用刺刀與敵人搏殺。
報道稱,其中一名SAS軍官把IS恐怖分子的頭部按在小水坑中,把他的臉壓到泥里,緊緊按住,直至其溺斃。然後他撿起一塊石頭,砸在另一個和他的同伴扭打在一起的持槍暴徒的臉上。另一個士兵把突擊步槍當棍棒,殺死了三名IS成員,另一些人則向那些試圖「活捉」英國士兵的IS槍手刺去。
SAS部隊像「瘋狂戰士」一樣戰鬥。他們唯一的計劃是在死之前殺死儘可能多的恐怖分子。「經過五分鐘的殊死搏鬥,大約12名IS成員死亡或重傷,其餘的人驚慌失措地逃走了,幾乎所有的SAS士兵有兩處以上槍傷」。
該部隊隨後步行五英里到會合地點,在那裡他們遇到了庫爾德友軍,被帶回了SAS基地。據了解,同一部隊的兩名成員兩天後返回部隊,兩名士兵受輕傷,SAS小隊成員全部存活。
▲在部分軍迷圈中,刺刀英軍的形象幾乎已經深入人心
為什麼要說「又」呢?因為在2004年5月,一支在伊拉克巴士拉以北地區遭遇了上百名武裝份子伏擊的英軍巡邏隊也是以一場的刺刀衝鋒逆轉了不利戰局以少勝多的擊潰五倍於自己的民兵武裝。
再往前推,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當中,部分英軍也是以夜間刺刀衝鋒的方式擊潰了由阿根廷守備部隊所據守的斯坦利港的外圍高地,從而奠定了俯瞰斯坦利港阿根廷守軍的勝利局面。
▲馬島戰爭中的英軍
從英軍所發動的這三次成功的刺刀戰戰例中,不難歸納出刺刀衝鋒這一中古戰術在現代戰爭中依舊留存的價值:
1:在彈藥耗盡之後的保命手段。在7月1日和2004年的戰例當中,正是有了刺刀的存在,慘遭包圍彈藥耗盡的英軍才得以避免了手無寸鐵的尷尬局面。
因為L-85步槍那慘不忍睹的可靠性,無法預知什麼時候步槍就會罷工的英軍士兵很多時候都會帶上刺刀以備不時之需
2:面對烏合之眾時的氣勢碾壓加成。在這三次戰例當中,有兩次英軍面對的均是幾乎沒有軍事素養可言的民兵部隊,阿根廷軍隊雖然比這些民兵武裝稍好一點但其實也是阿根廷政府緊急召集而來的后(炮)備(灰)役部隊,在面對這些不過比老百姓多支槍的武裝時,一次氣貫長虹的刺刀衝鋒就足以打垮這些人的心理防線。
▲在中東執行任務的美軍也經常以刺刀來嚇唬當地的群眾
3:提振己方勇氣氣勢的作用。有道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在面對無可挽回的絕境時,人所能爆發出的勇氣是永遠無法預測的,當絕境中的士兵抽出刺刀,在爆表的「腎上腺素」的刺激下決意發起衝鋒時,敵我兩方在數量、火力差距就會被士兵們被忘記的一乾二淨。
正在進行刺殺訓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美國的「馬潤們」自建軍伊始就一直保持著這項傳統
雖然自2010年起就一直有傳言說美國陸軍已經廢棄了刺刀這一傳統項目,然而實際上我們依然不時可以見到美軍陸軍士兵進行刺刀訓練的消息。
▲2015年美國陸軍於社交媒體上發布的82空降師士兵進行刺刀訓練的畫面
狹路相逢勇者勝,這一道理適用任何戰爭任何戰場。
電影《第九連》中毛子的刺殺教學
▲二戰時中日之間經常進行白刃戰
在1962年的邊境衝突當中,以白刃戰而聞名於天下的廓爾喀傭兵部隊也想複製一下以往他們在其他戰爭中的拿手好戲。
▲不管在哪裡服役,廓爾喀傭兵的彎刀都是他們的「名片」
然而他們此次所遭遇的對手卻正式以「刺刀見紅」而暴打過各路敵人的解放軍們。
▲5、60年代正在進行刺殺訓練的我軍步兵
當廓爾喀傭兵舉起彎刀,我軍步兵默默的打開了摺疊於56半上的三棱軍刺。
▲拼刺刀我們還沒怕過誰
▲敢和彼時的解放軍拼刺刀,這結局並不難猜......
▲時至今日曾一度將刺刀訓練從訓練大綱中刪去的我軍已經在全軍恢復了刺殺科目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