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系外行星科幻小說之現狀

● 真正的系外行星遠比科幻小說家所想象的更加瑰麗奇絕。

TRAPPIST-1f可能是一顆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可以說,與科幻故事常用作主題的能夠維持生命的系外行星相比,TRAPPIST-1f更加深不可測。

在最近的研究結果中,很少有像探明繞TRAPPIST-1軌道運行的7個與地球大小相當的行星這樣令人振奮不已的發現。TRAPPIST-1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地球約40光年,它的3顆行星位於宜居帶,即與它的距離使得液態水可能存在。因此——僅僅是可能——這些行星上存在生物體。

雖然人們對此興奮不已,但在很多重要的方面,TRAPPIST的行星卻與地球大相徑庭。從面積上說,TRAPPIST-1僅為太陽的1/10。其位於宜居帶的行星沿軌道繞行一周的時間為6至12天不等,並且暴露在紫外線的輻射下。此外,這些行星被潮汐鎖定——朝向恆星的永遠是同一面。這些奇特的條件,以及一些極端的生命形式極有可能能夠克服這些挑戰,使其看上去遠非科幻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

不僅如此,當談及系外行星時,科幻小說作家在一些方面似乎還需與時俱進。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科幻故事往往專註於人類對其他世界的發現並在那裡殖民定居。這些世界雖然怪異,卻可能對我們極為友好。與科學一樣,科幻小說的想象力也源於可能存在新地球的事實,而非來自能夠供養複雜生物體的奇異世界。科幻文學共同體可能需要對真正的系外行星進行研究,才能對一個與我們生活的地球家園幾乎毫不相似的系外行星的生命形態展開嚴密的探索。

不同的星球,一樣的空氣

能夠維持生命存在的系外行星是科幻小說的重要主題。大多數故事在系外宜居行星被發現很久之後才開始,描述的則是發生在人類與分佈於廣袤星系並擁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之間的故事,如《星球大戰》或《沙丘》。還有一小部分專門講述發現系外行星並在那裡殖民的故事。

愛德華•史密斯(Edward Smith)的《太空雲雀》(Skylark of Space)是最早符合這一標準的科幻小說之一。這部作品開始創作於1915年左右,並在1928年以連載的形式刊登在《神奇故事》(Amazing Stories)雜誌上。該書講述了化學家理查德•西頓(Richard Seaton)的故事,他利用一種新發現的名為X的金屬,發現了一種「釋放銅的原子內能」的方法。西頓決定利用這種新能源開展星際旅行。他和他的朋友們最終發現了奧斯諾姆星球,那裡居住著兩大外星人種族:文明的孔達爾人和姦詐的馬頓內爾人。

儘管這個故事對於那個時代是無可爭辯的創新,但《太空雲雀》並不成熟,特別是因為它用粗陋的散文體進行敘述,而且對「光明的」孔達爾人和「黑暗的」馬頓內爾人的描述充滿了種族偏見。此外,奧斯諾姆星球在大多數方面只是將地球置於新的軌道上。西頓(Seaton)和他的同伴在其表面著陸或呼吸空氣時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事實上,大多數系外行星小說所描述的故事都發生在與地球極為相似的星球上。例如,在1956年發行的經典科幻電影《禁忌星球》中,至少在可供呼吸的空氣和食物的來源方面,Altair-IV星球是非常適宜人類的。在這部電影開頭顯示時間的20年前,一支前往Altair-IV星球的科考隊神秘失蹤。當地球向該行星發射新的宇宙飛船時,指揮官約翰•亞當斯發現,愛德華•摩比斯博士和他十幾歲的女兒阿爾泰拉居住在Altair-IV星球上。雖然Altair-IV星球神秘莫測且充滿危險,但摩比斯和阿爾泰拉仍然倖存了下來,而且在生理上幾乎未遇到任何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摩比斯的助手——如今已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機器人羅比。

探索更加不一樣的世界

太空時代的曙光過後,關於系外行星殖民活動的書籍似乎翻開了新的篇章。新發現的證據表明,臨近地球的行星,尤其是火星,無法維持人類的生命。也許是受此啟發,作家們開始構想出具有重大生存挑戰的世界。

在此類作品中,馬里恩•布拉德利(Marion Zimmer Bradley)的《登陸黑暗星球》(Darkover Landfall,1972)和安妮•麥卡弗里(Anne McCaffrey)的《龍之黎明》(Dragonsdawn,1988)頗負盛名。它們被認為是更為龐大的科幻系列作品的前傳。在《龍之黎明》一書中,6 000名人類移民從毀滅他們家園的戰爭和過度開發的技術中逃離,並在麥卡弗里的簽名星球柏恩上登陸。起初,柏恩如同天堂一般,因為這裡空氣清新,生態系統鬱鬱蔥蔥。然而,名為「線」的邪惡孢子可以摧毀所有與它們接觸的有機物,威脅著整個殖民地的生存。

《登陸黑暗星球》描繪了一條更為艱難的殖民之路。布拉德利筆下的人類同樣是啟程尋找新的家園,但卻意外迫降在一顆環繞著紅巨星運行的星球上,那裡暴風肆虐,條件極其惡劣。當遇難者為是修理飛船還是將這顆行星打造成自己的家園爭論不休時,他們意識到這裡嚴酷的生態系統並非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唯一障礙。一個古老外星文明的倖存者正在觀察著新來者,而且他們不確定自己是否會喜歡眼前這些外來者。

波蘭作家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law Lem)在其經典小說《索拉力星》(Solaris,1961)一書中,構想出了一個更加奇異的外星世界。該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名為凱爾文的科學家,通過這位科學家我們可以獲知,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索拉力星早就應該脫離運行軌道。索拉力星本應無法保持穩定,但事實並非如此。其軌道似乎是因為像海洋一樣覆蓋該星球的「引力控制膠體」而保持穩定。

凱爾文和索拉力星研究站的其他科學家一道,負責研究這個奇怪的海洋,以確定它是否是一種生命形態。然而,新的訪客很快造訪了研究站,他們是那些科學家過去的物理化身,其外表和行為都與後者一般無二。凱爾文漸漸相信,是索拉力星的海洋創造了這些訪客,而科學家們或許能夠通過超自然聯繫與海洋進行交流。

現實比小說更奇異

現實生活中的天文學家並未發現像索拉力星這樣神秘的行星,但他們已經發現了意料之外的眾多世界,有些可能足以維持生命的存在。開普勒442b旋轉得極為緩慢,其日出和日落之間可能相隔數周甚至數月;恆星風對比鄰星b的攻擊強度相當於地球的2 000倍。開普勒452b綽號為「地球表親」,因為其表面極有可能由硅酸鹽岩石組成,但其地表引力是地球的兩倍,而且密度極高,這意味著它可能遍地都是活火山。

2013年,NASA的史蒂夫•豪厄爾(Steve Howell)和作家大衛•薩莫斯(David Lee Summers)共同編輯了短篇故事集《開普勒的十二顆星》。書中收錄了13個關於系外行星生命的故事,其靈感均來自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真實世界。「我們的目的,」這兩位編輯寫道,「是將參與尋找系外行星的科幻作家和科學家緊密相連,並想象這些真實的地方會是什麼樣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開普勒的十二顆行星》一書中,許多故事的背景均設在宜居帶外的系外行星上,這使該故事集與系外行星小說的「新地球」傳統截然不同。開普勒42d是一顆被潮汐鎖定的行星,一面是永恆的白晝,而另一面則是無盡的黑夜,這激發了麥克•布拉澤頓(Mike Brotherton)創作《中間地帶》(Middle Ground)的靈感。通過想象,他描述了先進的生命形式在那種條件下如何進化並茁壯成長。在勞拉•吉文斯(Laura Givens)的《甲魚湯》(Turtle Soup)中,書中人物為了能夠在炎熱的小行星開普勒36b上生活,都轉變了基因。豪厄爾自己寫的《一個杧果和兩顆花生》(A Mango and Two Peanuts)充滿趣味,故事發生在開普勒37系統,那裡有3顆小行星圍繞恆星運行,周期為40天或者更短。

儘管這些故事集的內容多種多樣,但如果將真正的系外行星作為創作靈感,我們也能大致了解科幻故事可能會是什麼樣子。除了像《索拉力星》這樣的顯著例外,大多數科幻小說所想象的世界都非常適合人類生活。也許,科幻作家在思考被發現的真實世界引起的固有問題時,其想象力會得到激發。想象人類如何應對探索和登陸那些新世界帶來的嚴峻挑戰,思考我們到達新世界後會發現何種生命,這些都將激發人們創作真正具有創新意義的科幻小說的靈感。

本文作者梅琳達•鮑德溫(Melinda Baldwin)是哈佛大學的科學史專家,曾任《今日物理》編輯,主要研究科學文化和思想史以及科學交流。

許林玉/編譯 世界科學(World-Science)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