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聽說老一輩的人在飢餓年代,多女兒少兒子的家庭,一般都是女兒們吃不飽,最好最多的食物都首先給了兒子吃,家務農務卻都是女兒們全包了,最後往往女兒不孝順兒子不成器釀成各種生活悲劇。早年一個同事曾經訴苦家裡的所有開銷父母都找他要,父母每年數量可觀的所有養老金、分紅全部給了他的兄弟。一個同學是獨生子,前段時間也訴苦長輩的偏心。他有次去看望在療養院的外公,護工對老爺子說「您孫子來看您啦」,老爺子望了一眼就回過頭去,說了句「不是孫子,是外孫」便閉目養神了。前段時間老爺子去世了,財產當然全部給了兒子,同學評價自己的外公:除了對自己的獨子舐犢,還儘力庇蔭遠在北方老家同宗的後輩們,卻對從小在身邊長大的女兒們外孫們無感。即使我們現在矢口否認,我們的後輩會不會在我們的這個年紀,也和我們今天一樣,批評老一輩的偏心?
01
《論語》中有句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說:不擔心分得少,而是擔心分配得不均勻。
這種追求公平的心理在任何物種關係和社會形態中都存在,也因此釀成不少慘劇。而在非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肆無忌憚的「偏心偏愛」無疑對孩子是最深最痛的傷害。這種傷害給他們的成長留下陰影,輕則性格缺陷,重則抑鬱自殺。
舉幾個例子:
1.
認識一個姑娘,從小懂事乖巧,成績名列前茅,聯考考上了一本院校。可是家裡條件不允許,父母堅持要她輟學和表姐去廠里打工,賺錢供弟弟上學。可是弟弟從小就不愛學習,中考連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只能去讀技校。她從小知道父母偏心,只是未曾想到偏心到如此不理智。她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心裡既愛父母又怨恨父母,由於遲遲無法釋懷,最後得了抑鬱症,目前需靠藥物才能維持正常生活。
2.
朋友的姐姐,從國小習成績優異,爸媽格外寵她。有好吃的好玩的,一定會讓她先選。平時的零花錢也是她多,朋友少。被偏愛的人都是有恃無恐的,朋友的姐姐在這種環境下,變得心高氣傲、脾氣暴躁。儘管是名牌大學畢業,可是工作不是因為無法融入集體而主動辭職,就是被公司辭退,畢業兩年,一直在家啃老。
3.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父親從小偏愛羸弱的妹妹。松子在父親的冷落中成長,養成了討好型人格。長大后,為了抗議父親偏心,她離家出走,並試圖在其他男人身上找到被愛和認同。哪怕被暴打、被虐待、被當成賺錢的工具,她都不主動離開。因為父親的偏心,她從一個活潑少女變成了一個人人嫌棄的骯髒女人。
父母的偏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無窮大的。無論是被偏愛的那一個,還是被冷落的那一個,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帶上父母給予的疤痕烙印,負重前行。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家的每一位成員,都會因為這種偏愛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比如新聞報道:
1、某男子因為覺得父母從小偏心弟弟,於是拒絕贍養患病雙親;2、14歲的姐姐,認為父母偏心,於是拿水果刀殺死自己的妹妹······
02
加州大學敎授凱瑟琳•孔戈爾通過調查研究發現,70%的父母承認會偏愛某一個孩子。研究人員認為,這個調查比率比實際低,因為在研究過程中,很多父母總是盡量掩飾自己的偏心。
就像《時代》周刊高級編輯傑弗里•克魯傑說的: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願意承認而已。
儘管父母們的口是心非在科學上無法研究看透,可是在孩子眼睛里卻有了答案——我們在網上搜尋了以下這些:
@並非單身的單身狗:爸喜歡妹妹,媽喜歡弟弟,我從小就不能和他們有爭執。爸媽永遠一句:你這麼大的人了怎麼就不能讓著他們點?而我也就比他們大三歲而已。弟或者妹弄壞我東西,不會有任何懲罰,弟弟挨打媽會心疼,妹妹挨打爸會心疼。當時只有一種感覺:這個家沒有我真幸福啊!
@珍珍:十歲生日,我用木棍在地上給自己畫了個生日蛋糕,然後假裝忘記這件事回家吃晚飯。弟弟過十歲生日的時候,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切蛋糕,唱生日歌,當時我只能偷偷跑出去哭一場。大家都說我是個傻乎乎的人,容易忘事,可是我一直記得那年弟弟的生日禮物是一個書包。不是我不計較,傻乎乎的,而是我時刻在內心告誡自己:不要隨便期待而已。
@啦炒8xI:小時候,姐姐有新衣服,我沒有,媽媽讓我穿姐姐的舊衣服。姐姐成績很好,家裡一旦丟東西,就說是我偷的。因為這一些,我從小就很自卑,怕別人說我穿姐姐的舊衣服,基本被人家欺負都不敢還手。身邊如果有人丟東西,我就會特別緊張,一定要幫他們找到。害怕他們懷疑我,畢竟我父母都懷疑過我,還指望誰相信我呢?
很多時候,大人的偏愛帶著私心,孩子們純真簡單,卻不代表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感受比任何人都要更真實和強烈。爸爸媽媽對兄弟姐妹誰更好,他們都一清二楚。只是與生俱來的對父母無條件的愛,他不忍去揭穿和反抗。他甚至會天真地慰藉自己:
「都怪我自己,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爸媽才沒那麼喜歡我」「我不夠優秀,爸媽才忽視我」
於是,他會極力去表現,或過分懂事,或過分搗蛋,甚至是乾脆放棄在家裡尋求認可,從外界去尋求他人對自己的愛,比如早戀行為。
03
嬌媽根據對身邊父母的詢問和觀察,總結了以下出現偏心的幾種情況:
1、父母有重男輕女思想;
雖然相比舊社會,這種情況已有了很大轉變,但是在很多家庭中,仍然有人保守地認為,只有兒子才能傳宗接代,男孩才會贍養父母,為父母養老送終。而女兒則是「嫁出去就是潑出去的水」。
2、性別因素,爸爸更愛女兒,媽媽更愛兒子;
父親會在「前世的小情人」面前百依百順,母親則對兒子百般寵愛。
3、長相因素,父母更寵愛長得好看的孩子;
這一點幾乎所有家長都不肯承認,可是在科學家對長相方面的研究發現,外貌偏見不僅僅存在於職場、婚戀市場,還包括家庭。
4、固有教育觀念,比如「大讓小」;
「他還小,你就讓讓他。」
「你是哥哥(姐姐),你要有哥哥(姐姐)的樣子。」
「只剩最後一份了,給弟弟(妹妹),他(她)還小嘛!」
5、因變故而報復孩子;
有些家長因為一些意外發生的事情,比如家變、災難等,容易把對生活、對命運的不滿發泄在某個孩子身上。
比如,我的一個親戚,她格外寵愛自己的兒子,對女兒卻極其冷淡。原因是當初生女兒難產,差點死去。因此,她認定女兒是自己的災星。
像這種情況,嬌媽想提醒一點:孩子是一張白紙來到這個世界,他是無辜的,沒有任何的錯。請別把命運的坎坷或者過錯歸咎在孩子身上並進行報復。
04
美國非常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薩提亞曾說:一個人的自我呈現,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孩子從兩歲開始就學會「察言觀色」,敏銳地發現和周遭的相處之道。為了博得父母更多的愛和關注,他們會適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和行為。如果有二孩以上的家庭中,父母出現毫無原則的偏愛行為,那麼孩子就會出現以下幾種不良心態:
缺乏同情心和分享能力,影響人際關係;
自尊心和虛榮心日漸爆棚,變得敏感又勢利;
容易認為強者為王,敗者為寇,做事不折手段;
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甚至偏執;
嬌媽相信,很多家長都想一碗水端平,誰都不希望因為自己的教育方式出錯而讓孩子成長之路受到阻礙,甚至誤入歧途。
可是偏心這種行為很多時候是在潛意識下發生的。
那麼,父母們應該如何有意識地去干預,才能避免孩子產生過多的負面情緒,因委屈而厭惡父母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呢?
1
思想上儘可能做到平等對待
「重男輕女」觀念在當今時代真的很腐朽。無論男孩女孩,父母們請記住這一點,在法律上,他們身上背負的責任和義務是一樣的。為人父母,請不要因為自己的狹隘觀念而在不同性別的孩子身上採用兩種標準。
2
不鼓勵年齡、性別優勢
看過《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的人,肯定還有印象。曹格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上,曾被網友吐槽偏心。每次孩子有糾紛,曹格都會要求哥哥忍讓,理由是妹妹年紀小,是個女孩子。
這樣的教育理念,特別容易造成兩個孩子的性格變得極端。一味忍讓的孩子容易變得軟弱,凡事遷就不抗爭;而一味得逞的孩子容易變得驕橫跋扈,以自我為中心。
3
不冒然介入孩子的矛盾
有些家長遇到孩子們發生矛盾,就感到特別心煩,恨不得把他們打一頓,讓他們立刻停止,甚至自作主張替他們解決。然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不管孩子是不是過錯方,他都會委屈地覺得父母偏向另一個孩子。
嬌媽的建議是,不要冒然介入,而是分別和孩子溝通,在預見結果在可承受範圍之內后,儘可能引導孩子自己協商處理。一方面鍛煉孩子處理矛盾的能力,另一方面避免給孩子留下「偏心」陰影。
4
不當孩子面把他們作比較
家長之間相聚,免不了談談自己家孩子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最忌諱將孩子做比較。
「我家弟弟比較粗心,他哥哥做事就比較仔細」
「姐姐成績很好,妹妹就不行了,太好動······」
也許你只是隨口說說,可是這種無心的比較卻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他會認為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在父母心中的印象是有優劣之分而感到不安,甚至因此和兄弟姐妹產生感情隔閡。
5
培養感情,引導分享
親子教育中有一條原則:關係大於教育。如果家庭成員關係良好,彼此之間自由、和諧、尊重、充滿愛、樂意分享,那麼,孩子間的爭寵行為就會悄然消失。所以,家長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強調孩子間的共同點;強調他們無可替代的血緣關係;可以通過一些遊戲或者繪本的學習,引導孩子友愛分享。
在多子女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偏心或多或少都會有,很難做到絕對公平。只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為了將「偏心偏愛」對子女的傷害降到最低,父母應該從思想上、語言上、行為上進行自我剋制,儘可能做到相對公平。
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分配均勻,他才能因為家的溫暖心安地成長,才可以在父母之愛和手足之情中學會感恩、分享、尊重、和諧。
東方愛嬰,專註早教19年
專業服務0-3歲寶寶家庭,2000萬媽媽信賴的早教品牌
800家早教中心遍布全國300個城市,每周為20萬家庭提供優質早教服務
我們堅信,如果每個新生命都能享有關鍵期的完美成長,並且成就一段圓滿的親子時光,那麼,世界將更加美好。更多育兒問題請關注公眾號:dfay201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