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實體書店在「入市修行」中歸來

新華社廣州4月16日電 題:實體書店在「入市修行」中歸來

新華社記者付航黃浩苑

16日凌晨零時,廣州最繁華的天河商圈街頭也已經靜謐下來,而1200書店的熱鬧卻剛剛開始。剛從台灣回來的兩位交換生正給大家講述自己的獨特經歷。台下滿滿當當的聽眾似乎渾然沒有睡意。

這樣的「深夜故事」,1200書店每周都要舉行。從2014年起,這家書店在廣州試行24小時不打烊,並打出標語「為一座城市點亮一盞深夜的燈」。據創始人劉二囍介紹,目前在天河商圈已經開設的三家店告別了虧損,今年還打算再開兩家。

曾被電子書圍追、被網店堵截、似乎已經看不到希望的實體書店,正在走出低谷。記者近期採訪發現,大量的實體書店這幾年不僅生存了下來,其中佼佼者還在快速擴張。書店業界表示,這些成就得益於市場環境的變化加上書店自身的改革創新。

複合業態形成「文化場域」

位於廣州市太古匯的方所書店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地標,1800平方米的空間里,圖書固然是主角,而自有的「例外」品牌服飾、工藝品、咖啡區也在中心佔據醒目位置。

方所文化處總監徐淑卿介紹,這幾年圖書銷售有大約20%的增長,從2014年開始方所廣州店就實現了盈利,而且將分店擴張至成都、重慶、青島。與台灣誠品書店的招租模式不同,方所的複合業態都是自營。服飾、工藝品和圖書的毛利不同,對整體盈利構成支撐。目前服飾和圖書的銷售額基本持平。

這些複合業態不僅是在商業上的相互促進,更是文化氣質上的呼應。「現在的書店更類似於文化的場域,時尚的文化、手工藝的文化、咖啡的文化,與圖書的文化融匯在一起。」徐淑卿說。

商業地產合作「入市修行」

如果說複合業態的模式由來已久,近年來實體書店的擴張更有賴於商業地產的助力。過往的實體書店,尤其是其中的獨立書店,往往將門店開設在遠離商業圈,新的趨勢卻是「入市修行」,向市中心商業圈集中。

書店業者普遍反映,實體書店利潤曾因為空間小、客單價值不高而被冷落,現在大型商場卻「求賢若渴」,紛紛邀請合作,甚至稱「什麼條件都可以談」,包括零租金、裝修補貼。在激烈競爭壓力下,大型商場發現,書店能幫助人群延長逗留時間,產生更多商業價值;而書店業者也需要更多的客流和優惠的租金。在北京的單向街書店,從圓明園東門搬到藍色港灣,再搬到朝陽大悅城,頗具代表性。

西西弗書店是另一個典型例子,經過數年的快速擴張后,已發展成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之一。董事長金偉竹表示,與大型商場的合作,降低了租金成本,獲得了生存空間。西西弗的擴張速度還在不斷加快,去年開設了32家新店,今年將再開50家,預計到年底將達到120家。

據金偉竹介紹,在與商業地產的合作中,租金往往可以低至銷售收入的10%。而對於服裝等業態,一般商場的抽成比例在30%以上。

商業和情懷都不能丟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實體書店本身的改變。金偉竹稱新一批的實體書店為書店2.0。「我們開始按照現代企業的制度來管理書店。」金偉竹說。以西西弗為例,過往對客群的定位比較粗放,但現在加強了體系化和標準化建設,開發了圖書的采控、流控、調控三個數控模型,對圖書單品進行全程管理。

整體而言,現在開設書店更注重商業運營的一面。在書店業者看來,商業和情懷都不能丟。唐寧書店的簡容說,即使在大數據時代,書店也不能因為迎合商業利益而只擺放暢銷書。每一家書店的獨特性就在於對書品的思考,通過選書的趣味,也在挑選自己的顧客。

據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年度報告統計,2014年、2015年,書店圖書銷售逐漸爬出了前幾年低谷,實現正向增長。但在2016年,出現了-2.33%的小幅下滑,沒能延續增長勢頭。實體書店的回暖會否只是曇花一現?甚至,在電子書如此發達的今天,實體書店的意義何在?這是不少人的疑惑。

「雖然我們在這個鬧市開個小店,但是我們用一種避世的態度去生活,甚至營造了一個烏托邦,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我覺得非常棒。」劉二囍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