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登十八重梯看浦江朝夕 上海大廈見證城市變遷

圖說:夜色中的上海大廈。劉佰強 攝

陳意俊 攝製

一座美麗的外白渡橋,跨過蘇州河和黃浦江的交界處;沿著黃浦江,則是一片風格迥異的萬國建築群……站在上海大廈18樓的觀景平台,浦江兩岸風光盡收眼底。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大廈(Broadway Mansions),曾是外灘三座最高的建築之一。登高縱覽一度成為上海接待元首級貴賓的保留節目,先後接待了法國總統喬治 蓬皮杜、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夫婦等近200位國賓。

近年來,上海大廈在升級酒店軟硬體服務的同時,還推出創新舉措——設立百老匯藝術中心,打造一座有人文情懷、有溫度的五星級酒店。

百老匯大廈 見證上海解放

上海大廈坐落在上海外白渡橋北堍蘇州河畔,1930年英商投資500萬兩白銀建造,是解放前數一數二的高層建築物,長期以來是上海城市地標性建築之一。

大廈由英國建築師法雷瑞(Mr.BrightFraser)設計,建築結構採用近代摩天大樓形式,外形呈平面形狀為兩段開叉的「一」字形(>-

百老匯大廈1935年正式開業。當時為專供外國人使用的旅館兼作公寓,兩端設有電梯和樓梯,供四翼客房單獨使用;中間設有兩部電梯,供中部房間住客使用。主要接待對象是英、美洋行的老闆、高級職員和新聞巨頭等。當年英國友邦銀行、美亞保險公司老闆,大美晚報主編長包17、18層,設立美國新聞記者俱樂部,原美國總統艾森豪維爾,當時是美國海軍一名中尉,曾出席在百老匯大廈18樓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

由於位於蘇州河入黃浦江的交界處,百老匯大廈也擁有軍事上的重要地位。1949年5月25日凌晨,蘇州河以南地區解放后,解放軍向蘇州河北面國民黨軍進攻。在爭奪橋頭時,踞守在蘇州河北岸碉堡、上海大廈、郵電大樓內的國民黨青年軍和交警,以稠密的火力封鎖河面,負隅頑抗。指揮員決定改變戰術,在對上海大廈的守敵發動政治攻勢4小時后,敵人全部繳械投降。

1951年5月1日,百老匯大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為「上海大廈」。

圖說:1932年從德國漂洋過海而來的鋼琴。本報記者 周馨 攝

登高覽江景 外賓保留節目

上海大廈是一個將外灘風光和浦東秀色一收眼底的絕好方位,因此曾被稱為「浦江最佳觀覽」。20世紀70年代,上海尊貴外賓的旅遊項目中一直有個保留節目:來上海大廈登高縱覽。

從上海大廈的觀景平台向外灘看去,在一條僅有三里長的弧線上,鱗次櫛比地矗立起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英國文藝復興式、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巴洛克式、哥特式、愛奧尼克式、東印度式、中西合式等建築,將上海具有「萬國建築博覽」標誌性的建築群盡收眼底。

上海大廈曾先後接待過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陳雲、鄧小平、陳毅、李先念、李富春、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1959年12月,鄧小平在上海大廈舉行的一次重要招待活動,吃了上海大廈的菜肴,說上海大廈的菜肴達到國家水平。

1973年法國總統喬治 蓬皮杜,1975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夫婦等都來過上海大廈。如今掛在上海大廈18樓貴賓室里的《登高銘牌》上寫道:新成立后共有130多批世界各國政要登臨上海大廈。老一輩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陪同外賓來此,尤其是周恩來總理,生前十分青睞此處,多次陪同外賓登臨。

讓上海大廈工作人員自豪的是,這裡還是《上海的早晨》誕生地。周而復結合上海一些著名的民主人士、資本實業家,所作的統戰工作,在上海大廈看到上海的日出,湧出了創作這部巨作的遐想和構思。第一部於1954年3月13日完成初稿,第二部於1956年9月3日完成初稿。

圖說:上海大廈的觀景露台可以一覽浦江兩岸的風光。本報記者 周馨 攝

升級軟硬體 服務著重細節

隨著城市發展進程加快,高檔酒店紛紛進入上海。經過相關的調研、論證、設計等一系列嚴格程序,從2007年3月起,上海大廈在不停業的情況下,開始了長達14個月的改建施工。

「通過改造,房間設施設備及衛生間更加舒適。」上海大廈黨委副書記吳艷明介紹道,大廈使用綠色環保窗,門框加裝了隔音封條,有效地降低了雜訊。改建后,上海大廈的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配備有先進完善的視聽多媒體設備,吸引了各種高層次的會議在此舉行。

軟體方面,酒店在服務上也在積極創新。推出「標準+貼心」的服務模式和「一看二細三了解」的工作方法,及時為客人提供標準化、個性化優質服務。如在為客人提供餐飲服務時全神貫注,用眼觀察客人的用餐特點、用細心關注客人的用餐細節、用腦了解客人的生活習慣等,及時提供貼心的個性化服務。有位山東籍客人吃早餐時,看到特意配的饅頭、黃瓜、醬,非常驚喜,連連稱讚道:「你們的服務真的太用心、太貼心了。」

餐飲是上海大廈的一大特色,主打菜系是淮揚菜。比較有名的菜是「三頭一尾」:獅子頭、拆燴魚頭、扒豬頭和熗虎尾。為了應對市場競爭,上海大廈在主打淮揚菜的前提下,還引進了香港、廣東的廚師,發展本幫菜、廣幫菜等菜系。

吳艷明介紹道,大廈定期組織創新菜開發小組活動,參加旅遊飯店創新菜交流會,與同行交流學習、切磋技藝。大廈還出台了《創新菜開發獎勵辦法》,鼓勵廚師積極創新,為客人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2011年3月份以來,上海大廈餐飲部共計研發出百餘個創新菜。

文化氛圍濃 「鎮店之寶」添彩

提起上海大廈,很多人不由聯想起三件「鎮店之寶」:大堂東側靜立著的一架鋼琴,1932年從德國原裝進口海運到上海,留下了無數國家元首及夫人和名人的手印;英國吧里那張老式斯諾克撞球桌,1934年英國出產,至今仍十分受到飯店賓客的歡迎;近代「元老級」文物的老式手搖OTIS電梯,從1934年開始運行至今,保養得非常完好。

「『鎮店之寶』是大廈的特色,吸引了很多入住者、市民前來參觀,追憶往昔生活。」吳艷明介紹道,如今,上海大廈新增了三張文化「名片」:一幅劉海粟的國畫《百花齊放日》,一幅郭沫若特意為上海大廈創作的七絕詩:「登上天梯十八重,汪洋上海鼓東風。春申水漲鋪銀浪,萬頃樓台映日紅。」,以及上海大廈文化藝術中心。

「上海大廈也是藝術家樂意選擇、尋找靈感的場所之一。郭沫若、劉海粟、朱屺瞻、吳青霞、程十發、陳逸飛……很多藝術家選擇在上海大廈常住,尋找創作靈感。」吳艷明介紹道,因為這些淵源,我們希望能打造成為一座有人文情懷、有溫度的酒店,特創立了上海大廈文化藝術中心。

上海大廈設立藝術作品的展示館,定期展示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供藝術家、愛好者在此品鑒、交流和研討。「每個月,文化藝術中心舉行一個主題展,至今,已經展出41個主題的書畫展。」吳艷明介紹道。同時酒店還在一樓開設了藝術家陸康工作室,並命名為『上海客廳』。遠遠看去,工作室被一走廊分為一大一小兩間。小間內設有數個展示櫃、扶手椅,更像是一間會客室;大間則陳列著兩個書櫥,一張書桌,更像是一間書房。陸先生生在虹口,上海大廈成為兒時記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這裡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再回自己的出生地,他更希望打造一個開放的空間。上海大廈還特意製作了一塊展板,展板以黃浦江、陸家嘴的夜景作為背景,這是從上海大廈18樓觀景平台拍攝的風景照,上方註明「上海大廈」,右側則書寫了四個大字「上海客廳」,這是上海大廈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象徵,打造一座開放的客廳,喜迎八方來客。

「曾經有一對老夫妻故地重遊、入住上海大廈。看到大廈門口的畫展指引,他們走進藝術中心,驚喜萬分,沒想到入住酒店還可以欣賞現代畫家的優秀作品,連聲向工作人員表示感謝。」吳艷明笑道,如今,書畫展和工作室已經成為上海大廈的一個新亮點,很多藝術家和愛好者、收藏者來這裡交流、研討。一位參展者表示,畫家個人舉行畫展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通過上海大廈的文化藝術中心的平台,不僅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展示作品的機會,還成為很多愛好者、收藏者一個學習、交流的公益平台。(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 新民網 胡彥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