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周易文化入門基礎

周易文化入門基礎

《易傳》中的《彖傳》、《象傳》、《文言傳》對天地之道和人道的內容及其相互關係都有大量論述,不過,彼此間的觀點也存在著差異。

我們先《彖傳》中對天地之道和人道的論述: 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彖》終則有始,天行也。(《蠱·彖)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臨·彖》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觀·彖》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剝·彖》「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彖》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咸·彖》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恆·彖》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睽·彖》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頃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革·彖》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豐.彖》從上面所列《彖傳》中的詞句,可以總結出天地之道的幾條主要內容,即交感與分離並存,正、順、信與變革並存,消與息、盈與虛並存,恆久不已地發展但又是循環往複的,這就是《彖傳》作者所認識的天地之道,同樣也是人類所應效法、遵循的規律與準則。

對於《彖傳》中的從天地之道到人道的思想,可以從兩方面來力口以分析。首先,從內容上說,《彖傳》中的天地之道基本上是對天地的客觀規律、特性的描述,近似於一種對世界的科學認知型的把握。其次,從形式上看,《彖傳》從天地之道直接推導出人道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類比推理,不過它省略了一個大前提,即天人一體、天道和人道必然一致。關於這個大前提,《易傳》作者提出了一個天地化生萬物和人的宇宙生成論,因此,在他們看來,這個大前提是理所當然、無須引證的。

如果將《易傳》中的《象傳》、《文言傳》所論天地之道、人道的內容與《彖傳》所論作個比較,就會發現一個明顯的差異,那就是總體的思維取向不同。儘管《彖傳》和《象傳》、《文言傳》同是用類比的方法從天地之道推導出人類社會的法則,但二者各自所理解的天地之道的內涵卻是不同的。《彖傳》多是對天地的規律作客觀的認知型把握,而《象傳》、《文言傳》則可以說是對天地的比德,即對世界作一種情感型的把握。這種比德天地的論述在《象傳》、《文言傳》中可說是俯拾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象》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乾·文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坤·象》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坤·六三.小象》在《象傳》、《文言傳》,作者實際上是把人類自身的情感、意志和道德準則賦予了自然的天、地、萬物,再反轉過來,用這種天地之道來為它提出的人道作自然哲學的論證。《象傳》、《文言傳》從天地之道到人道的思想,從形式上看,不過是一種循環論證,表面上是從天地之道到人道,實際上是用人道淹沒了天地之道。但從內容上看,《象傳》、《文言傳》所論述的人道原則卻是極有價值的,它是對先秦儒家學派政治、倫理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上面,我們把《彖傳》、《象傳》、《文言傳》有關天、地、人道的內容作了比較說明,發現《易傳》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對天地之道的理解,即在《彖傳》中佔主導傾向的力圖對自然的天地規律作客觀認知型把握的思維模式,和在《象傳》、《文言傳》中佔主導傾向的以人類的情感、價值觀念去把握宇宙的思維模式。不過,這兩種思維模式雖然在取向上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是在天地化生萬物和人的宇宙生成論前提下,直接由天地之道推導出入道,天地之道和人道的一致,在《易傳》看來是無需說明的自明之理,所以,我們看到在《彖傳》、《象傳》、《文言傳》中描述了天地之道,自然地就引出了人道的內容。在《易傳》的這種思維模式中,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忽視了人對外在之道的認識過程,忽視了對人類感性、理性思維複雜性的探索,並且,人對天地之道只能是效法和遵循,而看不到人類有改造、征服自然的天地的主體能動性。這種人道被動順應、效法天地之道的局限是《易傳》中的普遍傾向,《彖傳》和《象傳》、《文言傳》都是如此,只不過前者側重於要求人法天地的客觀規律,而後者側重於要求人法天地的道德屬性而已。

以上周易文化入門基礎根據張成老師喜馬拉雅FM易經應用智慧內容整理而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