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讓生命傳播照亮世界!(上篇)

古往今來,幾乎沒有人能完全避免傳播行為的發生。只要一個人想過事,說過話,寫過字,有表情,有動作,有記憶,就都已經跟傳播扯上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娘胎里7個月的時候就有了感覺和記憶,可以說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傳播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需要學習和思考更多事情,處理和應對更加複雜的社會關係,傳播行為也愈加複雜。於是,有學者從傳播規模出發,將人類的傳播活動概括和歸納為四個層次,即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還有學者按傳播內容將之劃分為政治傳播、文化傳播、國際傳播、廣告傳播、企業傳播、城市傳播、科學傳播、危機傳播、修辭傳播、心理傳播、電信傳播、性別傳播、老人學傳播、健康傳播、生命傳播等類別。

這樣一來,傳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逐漸變得異常複雜。人們都傾向於從各自的專業背景、心理認知出發去理解傳播,眾說紛紜,各執一詞,越來越不能理解傳播的本質。鑒於此,本文希望拋開一些既有理論和觀點的束縛,嘗試從生命本身的角度去深究傳播的實質。

傳播的本質——對生命的體認和理解

傳播自古以來就跟生命活動息息相關。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大自然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就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傳播活動,比如,一些植物可以通過釋放信息素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或跟其他生物之間進行通訊;一些動物可以用聲音或氣味跟同伴交流。因此,從廣義上來講,傳播不只是人類的專利,一切生命都有傳播行為。

然而,從狹義上來講,只有人類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比較高級和複雜的傳播活動。因為相較於其他動植物而言,只有人類具有非常強的反省意識,能夠在反思中不斷調整自身行為以適應和改造環境。這種反省意識,按照馬克思的話講,就是一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是人區別於其他生物最顯著的特徵。既然如此,那麼我們能否得到人類傳播的形成與發展動力就是人類的反省意識,並進而得到人類傳播的本質就是對其自身生命的體認與理解這一結論?

乍一看,要從事實和邏輯上證明這一結論的合理性是比較困難的。首先,我們必須證明人類早期反省意識的確切存在。一般而言,這隻能靠考古挖掘中出土的相關物證來證明,但是目前我們卻沒有發現這樣的證據。其次,即使我們真的可以找到一些看似關聯性較強的物證,比如,一些似是而非的圖畫、文字等,但是也無法保證這種間接推理的有效性。因為物質和意識在一般情況下總會存有一道鴻溝,想要用某種物質去佐證某種意識的存在,一定會存在偏差。

那麼難道這個結論就真的無法證明嗎?也不是這個樣子。問題就在於我們的方法太局限了。剛才那套證明方法是西方固有的實體化論證方式,基本特點是外求於物,即要證明一個東西的存在,必須拿這個東西之外的另一個東西的存在作為支撐。那麼我們不妨另闢蹊徑,返照內心,從我們生命本身的體驗中去印證上面那個結論,也就是用一個東西的「是其所是」來證明其存在。

這個東西看起來很玄,但實際上又很好操作。鑒於篇幅有限,我們在這裡只介紹一種比較常見的證明方法。首先,將自己的身心調節到比較放鬆的狀態,可以做幾個深呼吸,或稍微走一走。其次,停止一切動作,端正地坐或站在一個地方,務必確保所處的環境相對安靜,不要過於喧鬧。然後,閉上雙眼,微微調整呼吸,不用特別想什麼,可以把注意力稍稍放在鼻尖或呼吸上,並將這一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到自己有些厭煩,不想堅持為止。最後,再儘力回憶一下在這段時間裡的想法,並簡單記錄。(自己可以嘗試一下,再看下面內容)

對於一般人而言,在閉眼的最初幾分鐘內,頭緒會很多,很繁雜,雖然可能有些人會提醒自己不想事兒,但一般結果都是適得其反。在這段時間裡,很多亂七八糟的事兒,都會浮現在你的腦海中,包括最近手頭乾的事兒、一些美好的經歷、或令人不快的心結等。然後,當你想到極點的時候,會產生兩種後果,一個是堅持不下去,想要睜開雙眼動一動;一個就是不以為意,繼續堅持。選擇繼續堅持的人們可能會感受到雜亂的想法減少很多,出現暫時的平靜,然後慢慢地想法又會變多,達到一個高峰。此時,這些人又會面臨跟之前相似的選擇,即堅持或是放棄。說了這麼多,好像跟傳播一點兒關係沒有,其實不然,一般人自我傳播的淺層次規律已經都體現在裡面了。

事實上,這個實驗證明法的準備工作,包括身心調節、靜坐安立、閉眼調息都是為了讓你自己跟外界隔絕開來,把注意力充分放到自我的生命因素上,去觀察自身心理狀態的變化。而在這個初步觀察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雜亂的干擾因素,讓你的注意力不能專一。你越想糾正,它就越跑過來。為什麼?這裡面就有好多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當你有一個想法起來的時候,但你還不知道它是一個想法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想法了。其次,當你認識到這一個想法是雜亂的時候,就已經是在這一個想法上面安了另一個想法。最後,當你想要糾正這個雜亂的想法時候,就已經在那個最初的想法上安了至少兩個想法。這麼多的想法像疊羅漢一樣落在一起,不東倒西歪才怪,很難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這就是越想越亂的淺層道理。

順著這個思路,再深入思考下去,你會發現這些不同的相互對立的想法怎麼能在一個自我中出現呢?如果只有一個「我」的話,怎麼能有反對「我」的想法出現呢?這麼說,可能比較抽象。那麼再具體一些,比如說,我想到喜歡一個東西,這是「我」產生的一個想法,按理說,這個想法應該就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我」不復存在,但事實上,可能我馬上就會想到這個東西的缺點,從而在「我」中產生了一個不喜歡這個東西的想法,跟先前的那個想法相對立,也就是反對了「我」的想法。換句話說,在一個「我」中產生了諸多不同的「我」,這就是所謂反省意識的另一種表達。

然而,我們仔細分析便可以看到這其中隱藏了多麼大的一個矛盾啊!一方面,如果我承認一個「我」中可以生成不同的「我」,那麼就隱含地認為,這些生成的「我」只是那個唯一「我」的影子,是不真實的,否則的話,多個「我」相互並存,一個人就不稱其為一個人,而是多個人。有人說,這可能說精神分裂,這相當於是偷換概念,並不能就說明一個「我」可以有多個「我」這一觀點的正確性。況且精神分裂症也只是一個發展中的醫學概念,其相關機理和病因並未被完全研究透徹,也從來沒有研究確切證實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讓多個「我」並存。更進一步說,幾乎所有人都有多個「我」在內心說話的經歷,難道他們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嗎?

另一方面,如果我不承認一個「我」中可以生成不同的「我」,那麼也就否定了人具有反省意識的可能性,那麼根據之前的說法,人也就不能稱之為人。因此,為了解開這個二律背反的「死結」,我們只能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我」本身是一個虛假的概念。

那這跟傳播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前面提到的不同「我」之間的對話和互動,即反省的過程,就是一種人內傳播或自我傳播的過程。那麼這種傳播的動力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人的慾望,就是那股來源於生命深處造成你越想越亂的習慣性力量,或者也可以說就是生命對於那個虛假「我」的執著和計度。

可能這麼說還是有些抽象,我們再回到剛才的那個實驗,在閉眼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時候,你沒有什麼想法,也沒有感到「我」的存在,只是覺得身心很舒服,想一直這麼靜靜待下去,有點兒像平時發獃的那種情況,我們暫且把這個狀態叫做平穩態。這時你的意識就像平靜的湖水一樣,雖然可能有細微的波動,但整體上很穩定。然後,在這種平穩狀態中,突然有一個想法似乎無來由地蹦了出來,就好像一陣小風吹來或者一顆石子掉進水中,讓湖面泛起漣漪,我們將這種狀態稱之為激發態。

這個想法出來並不要緊,如果你隨它去,不去接著想它,意識自然重新歸於平穩態,就好像風停了或石子不再掉進水裡,湖面自然又恢復平靜。然而,一般人偏偏由著一種慣性,去理那個想法,把那個想法真當回了事兒,又去接著想那個想法。這種慣性就是東方佛學中講的「無明習氣」,儒學中講的「人慾」,西方心理學中講的「慾望」。

具體而言,本來在那個平穩態里並沒有一個「我」在那裡面,可是當你去想那個偶然跳出來的想法的一剎那之間,就一下產生了兩個「我」。為什麼是兩個呢?因為「想」這一行為是由想的主體和想的對象構成的,一個「我」不能去想,只有兩個「我」同時出現,其中一個作主體,另一個作客體,才能去想。那麼你去想的時候,你就意識到原來那個平穩態就是「我」,而你想的那個想法本身就是另一個「我」,然後就像鏈式反應一樣的,你的想法停不下來了,你會繼續去想,我只有一個「我」,怎麼能有兩個呢?

然後,你開始不停地去找那個唯一的「我」,不斷地接著之前的那個想法想下去。然而,只要你想下去,就一定會有主體和客體,就一定會至少有兩個「我」,這就好像緣木求魚,終不可得。這種狀態我們可以叫作相續態,就如同小風來了之後,為了把小風趕走,又颳起了陣風,陣風起了之後,又希望把陣風趕走,颳起了狂風,或者好比一顆石子正掉入水中,為了把這石子打跑,又將更多石子扔進水裡,為了將這更多石子打跑,又將超級多的石子扔進水裡,結果就是將湖面越攪越亂,波濤越來越洶湧,越來越難以恢復平靜。由此可得,這種不斷相續牽引你去想,不斷讓你跟你自己對話或自我傳播的力量本質上就是對那個想法,對那個虛假「我」的執著,就是「我執」

當你到達想的極點的時候,你可能會堅持不下去,想要睜開雙眼轉移注意力,讓那個鏈式反應消失。一定要注意回憶這個時候的想法。一般而言,很多人到這個節點上都會本能地有想要跟外界交流的衝動,因為自己被自己的想法困住了,需要其他人想法的介入,以打破這種束縛,重新歸於那種平穩態。於是,當你睜開雙眼之後,你可能會想跟父母或好友聊聊天,或打開手機看看新聞,或想跟下屬說個工作上的事情等。千萬不要忽略這些實驗之後的想法和舉動,因為這裡面就潛藏著人類傳播的奧妙。我們稍加分析就可得到,正是自我傳播的困境產生了人類向外的傳播活動,比如,跟朋友聊天就是人際傳播,看新聞就是大眾傳播,跟下屬說事兒就是組織傳播。

人類之所以一直稱為人類,就在於其生命本性的規律始終保持著一種穩定性。由於這種穩定性的存在,我們可以從現今對於自我生命的觀察中想見,在人類早期沒有語言文字的時候,也沒有形成家庭、社會的時候,自我或人內傳播一定是最先存在的。當人們由著那股「我執」不斷去想,再也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開始跟其他人交往,人際傳播就產生了。那麼人們的頻繁往來結成了大小各異、分工不同的組織,組織傳播就產生了,依次類推直到現在大眾傳播和網路傳播的產生。

由上可得,自我傳播是人類其他傳播類型的基礎。同時,又因為自我傳播是一種人類反省意識的體現,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人類傳播的形成和發展源於人類的反省意識這一結論。而前面又證明,自我傳播的動力就是「我執」,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傳播的本質就是「我執」,是對於自身生命的體認和理解。當然,這種體認和理解有時候還會消解傳播本身。換句話說,只有當我們認為生命中存在「我執」是合理的或者沒有在觀念上完全消除「我執」的時候,傳播才會發生,當我們對生命的理解中完全沒有「我執」的時候,傳播就不會發生。

生命傳播的矛盾性——為了實現目的而消解自己

說了這麼多話,我們終於論證了人類傳播的本質是對其自身生命的體認與理解。那麼抓住這個「牛鼻子」,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生命傳播這一行為。

在這裡,我們將人類比較積極地體認與理解自身生命這一過程及其將這一過程中的信息傳播出來的行為稱之為「生命傳播」。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生命傳播,跟目前學界的定義有所不同,它就是專指一種生命本身進行的一種傳遞生命真性情的傳播行為,就像是有感而發的詩歌一樣,給人一種心靈的啟迪和精神的提升。

前面提到傳播的本質是「我執」,生命傳播作為傳播的一種類型,其本質也是一種「我執」。然而,生命傳播的最終目的卻是要去除「我執」,而不是像自我傳播那樣,既可以選擇保留「我執」,也可以選擇去除「我執」。可以說,生命傳播的矛盾性就在於此,即它為了實現它的目的,就必須消除它自己。有人說,既然如此,生命傳播就不應該存在啊,但也不是這樣的。因為前面提到「我執」,是一種來源於生命深處的習慣性力量,所以去除「我執」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即使一個人花費畢生精力除「我執」,也很難達到完全沒有「我執」的狀態,這就為生命傳播的存在提供了契機。換句話說,生命傳播就是為了幫助人們去掉「我執」。

有人說,我為什麼要去掉我執呢?那麼可以再想一想前面那個實驗,正是「我執」造成了人們想個不停、心煩意亂,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痛苦,甚至讓很多人堅持不下去。有人說,我睜開眼睛干別的事兒不就完了。這種想法好像很有道理,但實則經不起推敲。干別的事兒就像「掩耳盜鈴」一樣,你只是把注意力挪到了你喜歡的想法上,換句話說,「我執」還在你心裡,只不過以你喜歡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但是要注意「喜歡」也是一個想法啊,它也不是穩定的哦,這種想法消失了,跟上去「不喜歡」的想法,你同樣也得面對那種痛苦,不得自在。很多人的生命都被這種「不自在」的感覺遮蔽了,染污了,看不到自己那個清凈妙明的本性和真心,就是類似於前面說的那一汪平靜湖水的心態,那種沒有「我執」的,身心舒暢、物我兩忘的狀態。

(未完待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